回覆列表
-
1 # 詩詞曲精品庫
-
2 # 宋詞郭俊
春雨春風春氣寒,春花春草春闌珊。
春啼春柳春江外,春望春山春意綿。
春雨綿綿,如夢如煙。望歸魂、猶在天邊。不曾理會,仍上眉尖。笑有時痴,有時痛,有時歡。
竹弄輕寒,葉舞翩躚。動離情、風滿人間。箇中況味,別樣酸甜。問幾分辛?幾分苦?幾分鹹?
折去數枝春,莫叫春心老。春去春來未見衰,歲歲春花好。
春不解情衷,春恨添多少?春鬢星星暗換青,春笑人痴了。
-
3 # 銀河流嵐
謝謝邀請!桑眼初開麥正青,鵓姑聲裡雨冥冥。今朝有喜君知曉,到處人家醉不醒。《春社》宋.陸游。春社在甲骨文就有相關的記載,距今已百兩千多年的歷史。春社,起源於三代,初興於秦漢,傳承於南北朝,興盛於唐宋,衰微於元明清。春社就是春天祭祀土地神的日子。意為大地繁衍萬物,以祈求六畜興旺,五穀豐登。自宋代起,以立春第五個戊日為社日。故春社通常在清明前的十幾天。
-
4 # 不羈的風vip
《社日》
唐代:王駕
鵝湖山下稻粱肥,豚柵雞棲半掩扉。
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歸。
鵝湖山下稻梁肥碩,豐收在望。牲畜圈裡豬肥雞壯,門扇半開半掩。
西斜的太陽將桑柘樹林拉出長長影子,春社結束,家家攙扶著醉倒之人歸去。詩人未有一字正面寫社日,卻透過一些極富有農村生活情調的畫面勾勒,諸如“稻粱肥”、“醉人歸”和“豚柵”、“雞棲”,烘托出山村節日的歡樂,反映的卻是農人辛勤勞動帶來的富裕生活。
全詩樸實、真切,無一絲刻意雕琢之痕跡,猶如一幅淳樸而又情趣盎然的鄉村風俗畫。
古時候,人們會在春秋兩個時節祭祀土地神,這兩次祭祀的日子,分別稱為春社和秋社,相比較而言,春社更為熱鬧,也更受重視。或許是因為,春天正是百花盛開的時節,萬物復甦,更顯得勃勃生機,當然,還有便是人們可以在春社、清明前後,停止勞動,出門踏青,尤其是年輕女子,還可以做一些鬥草、鞦韆的活動。
晏殊有一首《破陣子·春景》十分著名,開頭便寫道:“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後清明”,既點明瞭季節性的景物,又流露出喜悅明朗、和諧優美的心情,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繼而著重描繪春天的勃勃生機,“池上碧苔三四點,葉底黃鸝一兩聲,日長飛絮輕”,當真是一派春日氣氛,最後,詞人又用少女美麗的笑臉,結束於活潑俊美的氣氛中,“巧笑東鄰女伴,採桑徑裡逢迎,疑怪昨宵春夢好,元是今朝鬥草贏,笑從雙臉生”。
同樣,宋代詞人黃公紹也有一首寫春社的名詞,這便是他的《青玉案·年年社日停針線》,這首詞,有些地方被列入無名氏的作品,但據唐圭璋先生考證,乃是失考所致。但無論歸於誰的名下,都改變不了這首詞的藝術價值,當然,這首詞中所流露出的感情是低沉惆悵的,與晏殊輕快的《破陣子》完全不同。
青玉案
南宋·黃公紹
年年社日停針線。怎忍見、雙飛燕。今日江城春已半。一身猶在,亂山深處,寂寞溪橋畔。
春衫著破誰針線。點點行行淚痕滿。落日解鞍芳草岸。花無人戴,酒無人勸,醉也無人管。
首二句“年年社日停針線,怎忍見、雙飛燕”,指的是每逢社日,婦女便有停做針線的習慣,遙想此時,詞人的愛人也是如此,可是,當別的女子都外出踏青時,在她的眼中,看到的卻是雙飛的燕子,這種鮮明的對比,帶給人憂傷的感覺。
接著“今日江城春已半,一身猶在,亂山深處,寂寞溪橋畔”,寫詩人自己的孤獨情懷。春天已經過去大半,但自己仍然於亂山深處、溪橋之畔,飽受離愁之苦,詩人用“亂”字寫山,獨特又有韻味,離愁亂如麻,讓人心緒蒼涼,同時,山之所以“亂”也恰恰是詞人內心愁亂的緣故。
下片接著寫相思之情,詩人說:“春衫著破誰針線,點點行行淚痕滿”,如今衣服破了,又有誰給縫補呢?想到此處,詞人不覺淚流滿面,這思念之情,不言而喻。此二句看似寫繁瑣的小事,但正因為如此平淡淳樸,所以更加感人,同時,也呼應了上片社日停針線的習俗,難怪清代賀裳評價說:“語淡而情濃,事淺而言深,真得詞家三昧,非鄙俚樸陋者可冒”。
最後四句,是全詞最精彩的地方,“落日解鞍芳草岸,花無人戴,酒無人勸,醉也無人管”,詞人將虛無的相思之情,放在了具體的實物之上,因此顯得更加真摯纏綿,讓人感受地更加具體,而且最後三句的排比,朗朗上口,氣勢不凡。等到夕陽西下的時候,詩人解鞍歸來,雖然見到無數鮮花,但卻無插花的心思,即便是無人勸酒,也已大醉酩酊,然而,淒涼的是,醉後無人照管,令人鼻酸。
此等意境,大有點“為伊消得人憔悴”的味道了,也難怪陳廷焯看出了其他韻味,說:“不是風流放蕩,只是一腔血淚耳”。
黃公紹這首詞,與晏殊的《破陣子》,堪稱寫春社前後景物的雙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