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1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7774163422217

    吳佩孚(1874年—1939年)字子玉,山東蓬萊人,6歲即入私塾,1896年 22歲時中秀才,後因避禍投軍從戎。從淮軍聶士成部戈什哈(勤務兵)做起,“憑藉其秀才的功底,受到曹錕的賞識,官運亨通,青雲直上,成為直係軍閥的一員大將。透過1920年的直皖戰爭,1922年的第一次直奉戰爭,吳佩孚掌握了直系最多的兵力和權力,成為一方梟雄。他鎮壓京漢工人大罷工,雙手沾滿工人的鮮血;排斥異己,到處調兵遣將,挑起軍閥混戰;敵視南方革命政權,叫囂“先撲滅北方之赤化,然後撲滅廣東之赤化”,企圖以“武力統一”中國。

    吳佩孚

    曹錕賄選總統以及直係軍閥的倒行逆施激起了全華人民的強烈反對,奉系軍閥張作霖在日本的支援下也不甘心蟄居東北,圖謀控制北京政府。直奉矛盾激化,遂於 1924年爆發了第二次直奉戰爭。戰爭以直系大敗,曹錕被俘,吳佩孚逃往南方而結束。此後吳佩孚雖幾次試圖東山再起,忽而聯合馮玉祥、孫傳芳與奉軍作戰,忽而聯奉反馮,但在北伐軍的攻勢下,主力被殲於武漢,最後輾轉流落北京。七七事變後,日本為推行“以華制華”的方針,試圖拉吳佩孚擔任全國性傀儡政府的首腦。1938年汪精衛公開投降日本後,日本更是策劃“汪吳合作”,甚至提出“汪主政,吳主軍,平分秋色”的方案,但被吳佩孚所拒絕。1939年12月4日,吳佩孚去世。

    吳佩孚作為北洋軍閥中繼袁世凱、段祺瑞之後的中心人物,雖與其他軍閥一樣,窮兵黷武,鎮壓革命,但“有兩點卻和其他的軍閥截然不同,第一,他生平崇拜中國歷史上偉大的人物關、嶽,他在失敗時,也不出洋,不居租界自失。第二,吳氏做官數十年,統治過幾省的地盤,帶領過幾十萬的大兵,他沒有私蓄,也沒置田產,有清廉名,比較他同時的那些軍閥腰纏千百萬,總算難能可貴。”(董必武:《日本企圖搬新傀儡》)吳佩孚不做漢奸的民族氣節,還是應予以肯定的。本文試對吳佩孚拒作漢奸的思想根源做一初步探討。

    吳佩孚在民族危急關頭拒當漢奸,是與他個人的經歷分不開的。首先,吳佩孚自幼接受私塾教育,熟讀經書,對孔孟之道極為熟捻。在從幼年到青年的二十餘年中,吳佩孚雖曾因父親病亡中斷在私塾的學習,但他並未因此而放棄學業,仍以各種方式堅持自學,為透過科舉人仕而努力。1896年他以院試第 37名考中秀才,雖不能因此說他舊學極柢深厚,但也反映出他對此確實下過一番功夫。在這點上他與響匪出身的張作霖,布販出身的曹錕又有著顯著的區別。儒家思想對國家、民族的強調以及對華人愛國情操的培養具有不可估量的影響。作為北洋軍閥中的“儒將”,吳佩孚喜用儒家的“忠、孝、禮、義”訓練部屬;在民族大義上,較之其他軍閥,吳佩孚也有更清醒的認識。

    吳佩孚在軍隊的訓練上,除重視軍事教育、操練及軍隊裝備外,還經常以儒家思想訓導官兵,要求他們“慕上古之英雄豪傑,誦先哲之訓語箴書,善讀春秋,力行忠義,方足以致忠邦愛國之志,成謀勇兼施之將”,“為將土道……必與士卒同甘苦,共患難,方足以得人心。”他非常崇拜民間的忠義化身關羽和精忠報國的岳飛,動輒以反帝愛國的面目通電聲討皖系、奉系的賣國行為,一時令人以為他是北洋中的“革命將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月季夫人月季優缺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