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daazhu2

     朝真暮偽何人辨,古往今來底事無。

      但愛臧生能詐聖,可知寧子解佯愚。

      草螢有耀終非火,荷露雖團豈是珠。

      不取燔柴兼照乘,可憐光彩亦何殊。

      白居易七律《放言五首》,是一組政治抒情詩。詩前有序:“元九④在江陵時有《放言》七句詩五首,韻高而體律,意古而詞新。……予出佐潯陽,未屆所任,舟中多暇,江上獨吟,因綴五篇,以續其意耳。”據序文可知,這是憲宗元和十年(815)詩人被貶赴江州途中所作。當年六月,詩人因上疏急請追捕刺殺宰相武元衡的兇手,遭當權者忌恨,被貶為江州司馬。詩題“放言”,就是無所顧忌,暢所欲言。組詩就社會人生的真偽、禍福、貴賤、貧富、生死諸問題縱抒己見,宣洩了對當時朝政的不滿和對自身遭遇的忿忿不平。此詩為第一首,放言政治上的辨偽——略同於近世所謂識別兩面派的問題。

      放言五首並序①

      “朝真暮偽何人辨,古往今來底事無。”底事,何事,指的是朝真暮偽的事。首聯單刀直入地發問:早晨還裝得儼乎其然,到晚上卻揭穿了是假的,

      元九在江陵時,有《放言》長句詩五首②,韻高而體律,意古而詞新。予每詠之,甚覺有味。雖前輩深於詩者,未有此作。唯李頎有云:“濟水自清河自濁,周公大聖接輿狂,”③斯句近之矣。予出佐潯陽④,未屆所任⑤,舟中多暇,江上獨吟,因綴五篇,以續其意耳⑥。

      這第一首著重講要善於辨別真偽,識別兩面派。其中“草螢”、“荷露”二句頗富哲理的思考:螢火蟲拖著一條發光的尾巴,似火而實非火;荷葉上渾圓晶瑩的露珠,象珠而不是珠。螢火和荷露只是由於其表面上帶著火與珠的某些非本質的特徵,因而形成某些假象,於是便使一些人迷惑,看不清其真相,誤以假為真,混淆黑白。但是,假的就是假的,騙人和受騙都是不會長久的,只要經過實踐的經驗,真偽即能大白。

      註釋

      ①、據序文可知,這組詩是白居易元和十年在被貶謫去江州(潯陽)途中和元稹的同名組詩之作。這是一組哲理的政治抒情詩。在這組詩中,白居易根據自己的閱歷,分別就社會人生的真偽、禍福、貴賤、貧富、生死諸問題縱抒已見,以表達對當時政治的抨擊並告誡世人。其中所講的道理,對我們今天也不無啟發。放言:意即無所顧忌,暢所欲言。

      ②、元九:即元稹,“九”是其排行。他在元和五年被貶為江陵士曹參軍。其間曾作《放言五首》,見《元氏長慶集》卷十八。長句詩:指七言詩,相對五言詩而言;五言為短句。

      ③、李頎:見前關於他的作者介紹。此舉其兩句詩見於他的《雜興》詩。濟水:源出河南省濟源縣西王屋山,其故道過黃河而南,東流入今山東省境內。《元和郡縣誌》:“今東平、濟南、淄川、北海界中,有水流入於海,謂之清河,實菏澤。汶水合流,亦曰濟河。”河:黃河。白居易《效陶潛體十六首》有云:“濟水澄而潔,河水渾而黃。”與李頎此詩上句之意相近。周公:見後本題第三首注。接輿狂:接輿,傳說是春秋時楚國的一個隱士,他以佯狂避世,故此說“接輿狂”。其真實姓名不可考,因他曾迎著孔子的車而歌,故稱接輿(見《論語.微子》、《莊子. 逍遙遊》)。輿(yú)本指車箱,亦泛指車。

      ④、予:我。出佐潯陽:被貶出京,到江州去做司馬,輔助治事。潯陽:指江州。隋設九江郡,唐代叫江州或潯陽郡。治所在今江西省九江市。司馬:官名,古時協助州刺史處理一州事務,在唐代實際上是閒職,多以貶官充任。

      ⑤、未屆任所:還未到達任所。屆:到。

      ⑥、暇:空閒時間。綴:撰寫。續其意:謂讀元稹《放言》之意。耳:嘆詞。

      ⑦、辨:一作辯。底:啥。

      ⑧、臧(zāng)生:指臧武仲。《論語.憲問》:“子曰:臧武仲,以防求為後於魯。雖曰不要君,吾不信也。”防:是武仲的封地。武仲憑藉其防地來要挾魯君。武仲:臧孫氏,名紇,官為司寇,在貴族中有“聖人之稱”(《左傳.襄公二十二年》杜氏注:“武仲多知,時人謂之聖”)。詐聖: 其奸詐。甯(nìng)子:指甯武子。《論語.公冶長》:“甯武子,邦有道則知,邦元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荀悅《漢記.王商論》:“甯武子佯愚(裝傻)。”甯:今亦作寧。知:同智。此二句謂世人只是上了假聖人的當,去愛臧武仲那樣的人,哪知道世間還有甯武子那樣裝呆作傻的人呢 !

      ⑨、此二句以螢光這非火,露滴不是珠來比喻人世間的某些假象,並告誡人們不要為假象所矇蔽。這是從側面說明要從本質去看問題,或者說要善於透過現象看出本質。

      ⑩、此二句進一步明示辨偽之法,指出如不兼用明亮的火焰和照乘珠的光這就不能發現真偽的區別。僠柴:《禮記.祭法》:“燔柴於泰壇。”疏:“謂積薪於壇上,而取玉及牲置柴上燔之,使氣達於天也。”此用為名詞,指火光。照乘:珠名。《史記.田敬仲為世家》:齊威王“與魏王會田於郊。魏王問曰:‘王亦有寶乎?’威王曰‘無有’。梁(魏)王曰:‘若寡人,國小也,尚有徑寸之珠,照車前後各十二乘者十枚。奈何為萬乘之國而無寶乎?’”殊:異。按:本詩雖通篇議論說理,讀來卻不乏味。這就在於詩人藉助形象,運用比喻,把抽象的哲理表現為具體的藝術形象了。以下四首也是如此,令人讀之有味,思之有理,深得啟迪。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餘秋雨的新作《老子通釋》怎麼樣?適合哪個年齡段的人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