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麼麼匠
-
2 # 誰又能放過誰
震級每相差1.0級,能量相差大約32倍;每相差2.0級,能量相差約1000倍。震級是表徵地震強弱的量度,是劃分震源放出的能量大小的等級。單位是“里氏”,通常用字母M表示,它與地震所釋放的能量有關。釋放能量越大,地震震級也越大。一個6級地震相當於32個5級地震,而1個7級地震則相當於1000個5級地震。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地震的震級為9級。地震震級分為九級,一般小於2.5級的地震人無感覺,2.5級以上人有感覺,5級以上的地震會造成破壞。簡稱震級。1、一般將小於1級的地震稱為超微震2、M≥1級,小於3級的稱為弱震或微震如果震源不是很淺,這種地震人們一般不易覺察。3、M≥3級,小於4.5級的稱為有感地震這種地震人們能夠感覺到,但一般不會造成破壞。4、M≥4.5級,小於6級的稱為中強震(如9・7彝良地震)屬於可造成破壞的地震,但破壞輕重還與震源深度、震中距等多種因素有關。5、M≥6級,小於7級的稱為強震(如8・3魯甸地震,2・6高雄地震)。6、M≥7級,小於8級的稱為大地震(如8.8九寨溝地震,4・14玉樹地震,4.20雅安地震,7.18俄羅斯堪察加半島地震)。7、8級以及8級以上的稱為巨大地震(如5・12汶川地震,3・11日本地震)。發震時刻、震級、震中統稱為“地震三要素”。擴充套件資料:大地振動是地震最直觀、最普遍的表現。在海底或濱海地區發生的強烈地震,能引起巨大的波浪,稱為海嘯。在大陸地區發生的強烈地震,會引發滑坡、崩塌、地裂縫等次生災害。破壞性地震一般是淺源地震。對於同樣大小的地震,由於震源深度不一樣,對地面造成的破壞程度也不一樣。震源越淺,破壞越大,但波及範圍也越小,反之亦然。破壞性地震如1976年的唐山地震的震源深度為12公里。地震可由地震儀所測量,地震的震級是用作表示由震源釋放出來的能量,以“里氏地震規模”來表示,烈度則透過“修訂麥加利地震烈度表”來表示。參考資料:百度百科-地震震級參考資料:百度百科-地震
-
3 # 18846657919
震級每相差1。0級,能量相差大約32倍;每相差2。0級,能量相差約1000倍。
地震震級是衡量地震大小的一種度量。一次地震只有一個震級,而在不同的地方會表現出不同的烈度,也就是破壞程度。影響烈度的因素有震級、距震源的遠近、地面狀況和地層構造等。
1 地震震級
震級是表徵地震強弱的量度,通常用字母M表示,它與地震所釋放的能量有關。一個6級地震釋放的能量相當於1945年投擲在日本廣島的原子彈所具有的能量。震級每相差1。0級,能量相差大約32倍;每相差2。0級,能量相差約1000倍。
按震級大小可把地震劃分為以下幾類:
一般將小於1級的地震稱為超微震;
大於、等於1級,小於3級的稱為弱震或微震,這種地震人們一般不易覺察;
大於、等於3級,小於4。5級的稱為有感地震,這種地震人們能夠感覺到,但一般不會造成破壞;
大於、等於4。
5級,小於6級的稱為中強震,屬於可造成破壞的地震,但破壞輕重還與震源深度、震中距等多種因素有關;
大於、等於6級,小於7級的稱為強震;
大於、等於7級的稱為大地震;
8級以及8級以上的稱為巨大地震。
同時把“發震時刻、震級、震中”統稱為地震三要素。
2 地震烈度表
同樣震級的地震,造成的破壞不一定相同;同一次地震,在不同的地方造成的破壞也不一樣。這就要用地震烈度來衡量地震的破壞程度。如上所述,地震烈度與震級、震源深度、震中距,以及震區的土質條件等有關。一般來講,一次地震發生後,震中區的破壞最重,烈度最高;這個烈度稱為震中烈度。
從震中向四周擴充套件,地震烈度逐漸減小。
見下表:
地震烈度 地面上人的感覺
Ⅰ度 無感
Ⅱ度 室內個別靜止中人有感覺
Ⅲ度 室內少數靜止中人有感覺
Ⅳ度 室內多數人、室外少數人有感覺,少數人夢中驚醒
Ⅴ度 室內普通、室外多數人有感覺,多數人夢中驚醒
Ⅵ度 多數人站立不穩,少數人驚逃戶外
Ⅶ度 大多數人夢中驚逃戶外,騎腳踏車的人有感覺,行駛中汽車駕乘人員有感覺
Ⅷ度 多數人搖晃顛簸,行走困難
Ⅸ度 行動的人摔倒
Ⅹ度 騎腳踏車的人會摔倒,處不穩狀態的人會摔離原地,有拋起感
Ⅺ度 房屋普遍會倒塌,大量山崩滑坡
Ⅻ度 地面劇裂變化,山河改觀
。
回覆列表
震級每相差1.0級,能量相差大約32倍;每相差2.0級,能量相差約1000倍。地震震級是衡量地震大小的一種度量。一次地震只有一個震級,而在不同的地方會表現出不同的烈度,也就是破壞程度。影響烈度的因素有震級、距震源的遠近、地面狀況和地層構造等。1 地震震級震級是表徵地震強弱的量度,通常用字母M表示,它與地震所釋放的能量有關。一個6級地震釋放的能量相當於1945年投擲在日本廣島的原子彈所具有的能量。震級每相差1.0級,能量相差大約32倍;每相差2.0級,能量相差約1000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