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經裡怪人神獸的真實身份。
1、帝江
《西山經 天山》載:“有神焉,其狀如黃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渾敦無面目,是識歌舞,實為帝江也。”人們看見黃囊,看見赤火,看見六足,看見四翼,看見無面目,於是發揮想象,帝江,便被幻成了下面這個樣:
那麼,真實的帝江是什麼樣子的呢?
要搞清楚帝江的真身,我們必須要搞清楚一些概念。第一個概念,什麼是黃囊?這裡的黃囊,學名叫卵黃囊,通俗的講就是蛋黃。第二個概念,什麼是丹火?這裡的丹火,應該是紫紅色的火。劉向 《列仙傳?嘯父》:“丹火翼輝,紫煙成蓋。”第三個概念,什麼是歌舞?歌舞的最初來源人們的協同勞作,勞作時的動作稱為舞,勞作時的號子稱為歌。《呂氏春秋》載說:“今夫舉大木者,前呼‘邪許‘,後亦應之,此舉重勸力之歌也。”
那麼,經文翻譯成白話文,就是:有一種神,外形象蛋黃,紅得象丹火,六隻腳四支翅膀,看不清五官,好像懂得歌舞一般,這個神就是帝江。那麼,帝江是什麼呢?答案就是:紫蜣螂。狀如黃囊,指的是糞球象蛋黃 赤如丹火,指的是紫蜣螂顏色是紫紅色 六足四翼,指的是紫蜣螂六條腿四個翅膀 渾敦無而目,指的是紫蜣螂五官看不到 是識歌舞,指兩隻紫蜣螂一前一後協作滾糞球,好像懂得喊著號子一起勞作一樣。
中國古書《爾雅翼》(宋代羅願著)中曾記載:“蜣螂轉丸,一前行以後足曳之,一自後而推致之,乃坎地納九,不數日有小蜣螂自其中出”。
法國布納爾《昆蟲記》載:“從前埃及人想象這個圓球是地球的模型,蜣螂的動作與天上星球的運轉相合。他們以為這種甲蟲具有這樣多的天文學知識,因而是很神聖的,所以他們叫它“神聖的甲蟲”。
2、貫胸國
《山海經·海外南經》:“貫胸國在其東,其為人匈有竅。”人們一看見貫,匈二字,就想到了從胸中間穿過,於是,貫胸國的子民被幻成了這樣:
那麼,這個貫胸國到底是什麼東西東西呢?問題的關鍵 ,就在這個貫字上。貫的本意,是穿錢的繩子。
《說文解字》載:“貫,錢貝之貫也。”《漢書》載:“都內之錢,貫朽而不可挍。”白居易《傷宅》:“廚有臭敗肉,庫有貫朽錢。”
再來看“竅”字,《說文解字》:“竅,穴空也。”竅,就是兩頭相通的洞。這個,意思和錢串子是一樣的。那麼這個貫胸二字,其意思不是從胸口上打個洞貫穿過去,而是胸口有象錢串子一樣的東西。貫胸國的子民,實際上就是今天的月熊。因其胸部有花紋,我們今天叫月牙,古人叫貫,是謂“貫胸國”。
3、相柳
《海外北經》載:“共工之臣曰相柳氏,九首,以食於九山。相柳之所抵,厥為澤溪。禹殺相柳,其血腥,不可以樹五穀種。禹厥之,三仞三沮,乃以為眾帝之臺。”《大荒北經》:“共工臣名曰相繇,九首蛇身,自環,食於九土。其所歍所尼,即為源澤,不辛乃苦,百獸莫能處。禹湮洪水,殺相繇,其血腥臭,不可生谷。其地多水,不可居也。禹湮之,三仞三沮,乃以為池,群帝因是以為臺,在崑崙之北。”
人們看到九首,蛇身,於是,就把相柳(相繇)幻成這樣了:
《海外北經》載:“共工之臣曰相柳氏,九首,以食於九山。相柳之所抵,厥為澤溪。禹殺相柳, ...
那麼,相柳的真實面目是什麼呢?問題的關鍵,就在這個“九”字上。
古人是比較務實的,這種務實表現在字的應用上,就是通假字。只要大家能看懂、能理解,字形、讀音相近的字,都可以拿來使用。要是放在現在,這通假字,就是錯別字。
九,這裡實際上是通“鳩”,古代鴿子一類的動物。《莊子·天下》:“九雜天下之川。”相柳(相繇)九首,不是說它有九個頭,而是說,“鳩頭”,即這種動物的頭象鴿子頭。相柳(相繇),其真身是今天的眼鏡蛇。
4、蠻蠻
《西山經 崇吾之山》載:“有鳥焉,其狀如鳧,而一翼一目,相得乃飛,名曰蠻蠻,見則天下大水。”人們看到鳧(野鴨),看到一翼一目,看到想得乃飛,就把蠻蠻幻成了這樣:
《西山經 崇吾之山》載:“有鳥焉,其狀如鳧,而一翼一目,相得乃飛,名曰蠻蠻,見則天下大水。 ...
那麼,蠻蠻鳥的真身是什麼呢?其實,蠻蠻這種鳥的真身,上過小學一年級的都學過,之所以大家被誤導,關鍵在於這個“一”字。中國文字,博大精深,比如這個一字,除了表示數量詞外,還能表示整齊的意思,如一統天下,整齊劃一,等等。而“目”字,除了表示眼睛,還能表示看,注視等。那麼,“一翼一目”的意思,不是說這種鳥只有一隻翅膀和一隻眼,而是說,這種鳥的翅膀非常整齊,眼睛朝一個方向看。
然後來看“相得乃飛”,得,獲也,相得,相互獲得,意為結伴而行,互相支援。相得乃飛,即大家要一起結伴而行,互相支援,才會飛翔。最後來看“見則天下大水”,大水,這裡指水源充足,而非我們現在理解的大洪水。《禮記·月令》:“﹝季秋之月﹞鴻鴈來賓,爵入大水為蛤。” 《史記·大宛列傳》:“其人民乘象以戰。其國臨大水焉。”見則天下大水,意即這種鳥出現的地方,一定有充沛的水源。
記得上小學一年級時,最朗朗上口的一段課文是:“一群大雁往南飛,一會排成個人字,一會排成個一字,啊,秋天來了。”蠻蠻,就是今天的大雁。
山海經裡怪人神獸的真實身份。
1、帝江
《西山經 天山》載:“有神焉,其狀如黃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渾敦無面目,是識歌舞,實為帝江也。”人們看見黃囊,看見赤火,看見六足,看見四翼,看見無面目,於是發揮想象,帝江,便被幻成了下面這個樣:
那麼,真實的帝江是什麼樣子的呢?
要搞清楚帝江的真身,我們必須要搞清楚一些概念。第一個概念,什麼是黃囊?這裡的黃囊,學名叫卵黃囊,通俗的講就是蛋黃。第二個概念,什麼是丹火?這裡的丹火,應該是紫紅色的火。劉向 《列仙傳?嘯父》:“丹火翼輝,紫煙成蓋。”第三個概念,什麼是歌舞?歌舞的最初來源人們的協同勞作,勞作時的動作稱為舞,勞作時的號子稱為歌。《呂氏春秋》載說:“今夫舉大木者,前呼‘邪許‘,後亦應之,此舉重勸力之歌也。”
那麼,經文翻譯成白話文,就是:有一種神,外形象蛋黃,紅得象丹火,六隻腳四支翅膀,看不清五官,好像懂得歌舞一般,這個神就是帝江。那麼,帝江是什麼呢?答案就是:紫蜣螂。狀如黃囊,指的是糞球象蛋黃 赤如丹火,指的是紫蜣螂顏色是紫紅色 六足四翼,指的是紫蜣螂六條腿四個翅膀 渾敦無而目,指的是紫蜣螂五官看不到 是識歌舞,指兩隻紫蜣螂一前一後協作滾糞球,好像懂得喊著號子一起勞作一樣。
中國古書《爾雅翼》(宋代羅願著)中曾記載:“蜣螂轉丸,一前行以後足曳之,一自後而推致之,乃坎地納九,不數日有小蜣螂自其中出”。
法國布納爾《昆蟲記》載:“從前埃及人想象這個圓球是地球的模型,蜣螂的動作與天上星球的運轉相合。他們以為這種甲蟲具有這樣多的天文學知識,因而是很神聖的,所以他們叫它“神聖的甲蟲”。
2、貫胸國
《山海經·海外南經》:“貫胸國在其東,其為人匈有竅。”人們一看見貫,匈二字,就想到了從胸中間穿過,於是,貫胸國的子民被幻成了這樣:
那麼,這個貫胸國到底是什麼東西東西呢?問題的關鍵 ,就在這個貫字上。貫的本意,是穿錢的繩子。
《說文解字》載:“貫,錢貝之貫也。”《漢書》載:“都內之錢,貫朽而不可挍。”白居易《傷宅》:“廚有臭敗肉,庫有貫朽錢。”
再來看“竅”字,《說文解字》:“竅,穴空也。”竅,就是兩頭相通的洞。這個,意思和錢串子是一樣的。那麼這個貫胸二字,其意思不是從胸口上打個洞貫穿過去,而是胸口有象錢串子一樣的東西。貫胸國的子民,實際上就是今天的月熊。因其胸部有花紋,我們今天叫月牙,古人叫貫,是謂“貫胸國”。
3、相柳
《海外北經》載:“共工之臣曰相柳氏,九首,以食於九山。相柳之所抵,厥為澤溪。禹殺相柳,其血腥,不可以樹五穀種。禹厥之,三仞三沮,乃以為眾帝之臺。”《大荒北經》:“共工臣名曰相繇,九首蛇身,自環,食於九土。其所歍所尼,即為源澤,不辛乃苦,百獸莫能處。禹湮洪水,殺相繇,其血腥臭,不可生谷。其地多水,不可居也。禹湮之,三仞三沮,乃以為池,群帝因是以為臺,在崑崙之北。”
人們看到九首,蛇身,於是,就把相柳(相繇)幻成這樣了:
《海外北經》載:“共工之臣曰相柳氏,九首,以食於九山。相柳之所抵,厥為澤溪。禹殺相柳, ...
那麼,相柳的真實面目是什麼呢?問題的關鍵,就在這個“九”字上。
古人是比較務實的,這種務實表現在字的應用上,就是通假字。只要大家能看懂、能理解,字形、讀音相近的字,都可以拿來使用。要是放在現在,這通假字,就是錯別字。
九,這裡實際上是通“鳩”,古代鴿子一類的動物。《莊子·天下》:“九雜天下之川。”相柳(相繇)九首,不是說它有九個頭,而是說,“鳩頭”,即這種動物的頭象鴿子頭。相柳(相繇),其真身是今天的眼鏡蛇。
4、蠻蠻
《西山經 崇吾之山》載:“有鳥焉,其狀如鳧,而一翼一目,相得乃飛,名曰蠻蠻,見則天下大水。”人們看到鳧(野鴨),看到一翼一目,看到想得乃飛,就把蠻蠻幻成了這樣:
《西山經 崇吾之山》載:“有鳥焉,其狀如鳧,而一翼一目,相得乃飛,名曰蠻蠻,見則天下大水。 ...
那麼,蠻蠻鳥的真身是什麼呢?其實,蠻蠻這種鳥的真身,上過小學一年級的都學過,之所以大家被誤導,關鍵在於這個“一”字。中國文字,博大精深,比如這個一字,除了表示數量詞外,還能表示整齊的意思,如一統天下,整齊劃一,等等。而“目”字,除了表示眼睛,還能表示看,注視等。那麼,“一翼一目”的意思,不是說這種鳥只有一隻翅膀和一隻眼,而是說,這種鳥的翅膀非常整齊,眼睛朝一個方向看。
然後來看“相得乃飛”,得,獲也,相得,相互獲得,意為結伴而行,互相支援。相得乃飛,即大家要一起結伴而行,互相支援,才會飛翔。最後來看“見則天下大水”,大水,這裡指水源充足,而非我們現在理解的大洪水。《禮記·月令》:“﹝季秋之月﹞鴻鴈來賓,爵入大水為蛤。” 《史記·大宛列傳》:“其人民乘象以戰。其國臨大水焉。”見則天下大水,意即這種鳥出現的地方,一定有充沛的水源。
記得上小學一年級時,最朗朗上口的一段課文是:“一群大雁往南飛,一會排成個人字,一會排成個一字,啊,秋天來了。”蠻蠻,就是今天的大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