挫折教育不能一蹴而就,家長們應該分為四個階段循序漸進地對孩子進行“治療”。
第一階段
適用年齡:0~1歲,低幼階段。 孩子的挫折教育在出生後就應該開始。這個階段的孩子需要家長格外的照顧與養育,家長應該積極的與孩子建立健康的親子關係,讓孩子對家人及環境產生美好的信任感覺,為與孩子的溝通打下基礎。
第二階段
適用年齡:1~3歲,幼兒階段。 當孩子可以站立、行走了,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讓他自己獨立去完成,不要總是抱著或者幫他邁步等。孩子動作發展的同時也是心理的不斷髮展完善。孩子稍大後,可以讓他試著料理自己的生活,在自理的過程中能夠培養孩子的自信心,並遷移到以後的生活和交往中去。
第三階段
適用年齡:3~5歲,幼兒園階段。 平時我們總會教育孩子要助人為樂,並且也在身體力行地幫助孩子。然而有時候需要孩子獨立完成的事情,卻給予過多幫助的話,反而會讓孩子產生依賴心理。只要是孩子有興趣的事情就鼓勵他獨立去做。
第四階段
適用年齡:5~6歲,學前階段。 孩子步入課堂後,傳統的教育重視數理邏輯和語言表達能力,但這僅僅是學習的一個層面,更重要的是要培養他的求知慾,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少孩子總喜歡打破沙鍋問到底,這就是他在思考問題的表現,此時,家長應該耐心解答,即使是自己回答不出來的問題,也不要怕丟面子,可以和孩子一起查閱書籍、進行試驗來探討。
方法
貫徹挫折思想
在現實生活中,不遭受挫折是不可能的,沒有知識的人在現實生活中是會處處碰壁的。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就要給學生貫徹遭受挫折的思想,讓學生有充分的心理準備,不至於遭到挫折便束手無策。教師要教育學生在任何情況下都要有敢於面對現實的勇氣,在逆境中也能夠順利走出來,滿懷激情地擁抱生活。教師在教學中要多給學生講解那些身處逆境仍然自強不息、奮力拼搏的人生經歷,如:在一個漆黑的山洞中,在沒有任何亮光可以憑藉的情況下,意志頑強的人是如何走出這個山洞的;在地震過後的廢墟中,沒有水,缺乏氧氣,無助且堅強的人是怎樣堅持直到獲救的等等,這對於培養學生頑強的意志是有幫助的,並且讓學生終生受益。只有這樣,才能夠培養學生百折不撓的探究精神,從而提高其適應社會的能力。
人為製造挫折
針對有些學生比較聰明,以及家庭、經歷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在生活中遭到挫折的機會可能很少。這種學生在順境中應對自如,但一旦遭到挫折,便一撅不振,對生活失去信心。對於這樣的學生應人為地設定障礙製造挫折,以訓練其對逆境的忍受能力,以求更好地適應生活。如可以在考試中出一些比較難的題目讓學生去做,學生可能費了好大的勁卻無法得出正確的答案,讓其人為地遭受挫折,學生在遭受挫折的同時也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這對於培養學生忍受挫折的能力是很有幫助的。
對待方法
正視挫折
教師要指導學生學會正視挫折,在現實生活中,不遭受挫折是不可能的,關鍵是對待挫折的態度。如果遇到挫折便心灰意冷,沒有生活下去的勇氣,那麼,你的一生將會一無所成。因此,每個人都應當樹立這樣的思想:挫折使我們又多學到了一些在通常情況下無法學到的知識,是使我們更加傾向成熟的一種有效途徑,只有這樣,我們才會不怕挫折,才能會更加正確地對待挫折。
克服挫折
有了正確的思想,接下來便要有正確的解決問題的方法。遭到挫折以後,便要想方設法去克服它。這不僅能夠使學生掌握一個問題的答案,更重要的是能夠使學生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以及在解決問題後對成功的喜悅,這是在其它任何情況下都無法提供的。
避開挫折
在儘可能的情況下,避開挫折是我們的一條較為理想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因為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不需要付出太多的努力便能夠達到我們的目的。但避開挫折是需要一定的技巧的,不是一般的人能夠做到的,它需要特別的解決問題的熟練程度。
從挫折學知識
不能從失敗中學到知識的人是沒有什麼希望的,人不應當兩次在同一個地方跌倒。對於在生活中遭到的挫折,我們要善於總結,以便從中學到一些經驗,從而內化為我們的知識,為我們以後使用,幫助我們不要在同一個地方再跌倒,這才是我們要做到的,也是挫折帶給我們的禮物。只有這樣,我們才可以說我們已經初步掌握了對待挫折的正確方法,才能夠對我們的人生有一定的幫助。
注意事項
1、不要給孩子設定無端的挫折;尤其不是隨便否定孩子這個人。就事論事,在解決方法上多下功夫。
2、當孩子自願挑戰而遇到挫折時,家長更多要從方法上給孩子以點到為止的啟發和指導,儘可能讓孩子自己來解決問題,克服困難,這樣才能讓孩子體驗到成功感及父母的關懷。
3、生活中,經常會遇到大大小小的“挫折”,這時,家長不要嫌孩子拖拉時間而包辦下來,要給孩子足夠的時間去思考和探索,解決問題後,引導孩子去總結自己的成功之處在哪裡,下一次再面對挑戰或挫折時,孩子就會主動積極地去面對。
4、控制好獎勵。不要孩子取得一點點進步,就給予過多的什麼物質獎勵和過分的讚美之詞,讓孩子有機會更多些去享受成功後的心靈獎勵。過多的物質獎勵,將會扭曲孩子的成功體驗,甚至為了物質獎勵而努力,這我們就大錯而特錯了。
挫折教育不能一蹴而就,家長們應該分為四個階段循序漸進地對孩子進行“治療”。
第一階段
適用年齡:0~1歲,低幼階段。 孩子的挫折教育在出生後就應該開始。這個階段的孩子需要家長格外的照顧與養育,家長應該積極的與孩子建立健康的親子關係,讓孩子對家人及環境產生美好的信任感覺,為與孩子的溝通打下基礎。
第二階段
適用年齡:1~3歲,幼兒階段。 當孩子可以站立、行走了,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讓他自己獨立去完成,不要總是抱著或者幫他邁步等。孩子動作發展的同時也是心理的不斷髮展完善。孩子稍大後,可以讓他試著料理自己的生活,在自理的過程中能夠培養孩子的自信心,並遷移到以後的生活和交往中去。
第三階段
適用年齡:3~5歲,幼兒園階段。 平時我們總會教育孩子要助人為樂,並且也在身體力行地幫助孩子。然而有時候需要孩子獨立完成的事情,卻給予過多幫助的話,反而會讓孩子產生依賴心理。只要是孩子有興趣的事情就鼓勵他獨立去做。
第四階段
適用年齡:5~6歲,學前階段。 孩子步入課堂後,傳統的教育重視數理邏輯和語言表達能力,但這僅僅是學習的一個層面,更重要的是要培養他的求知慾,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少孩子總喜歡打破沙鍋問到底,這就是他在思考問題的表現,此時,家長應該耐心解答,即使是自己回答不出來的問題,也不要怕丟面子,可以和孩子一起查閱書籍、進行試驗來探討。
方法
貫徹挫折思想
在現實生活中,不遭受挫折是不可能的,沒有知識的人在現實生活中是會處處碰壁的。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就要給學生貫徹遭受挫折的思想,讓學生有充分的心理準備,不至於遭到挫折便束手無策。教師要教育學生在任何情況下都要有敢於面對現實的勇氣,在逆境中也能夠順利走出來,滿懷激情地擁抱生活。教師在教學中要多給學生講解那些身處逆境仍然自強不息、奮力拼搏的人生經歷,如:在一個漆黑的山洞中,在沒有任何亮光可以憑藉的情況下,意志頑強的人是如何走出這個山洞的;在地震過後的廢墟中,沒有水,缺乏氧氣,無助且堅強的人是怎樣堅持直到獲救的等等,這對於培養學生頑強的意志是有幫助的,並且讓學生終生受益。只有這樣,才能夠培養學生百折不撓的探究精神,從而提高其適應社會的能力。
人為製造挫折
針對有些學生比較聰明,以及家庭、經歷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在生活中遭到挫折的機會可能很少。這種學生在順境中應對自如,但一旦遭到挫折,便一撅不振,對生活失去信心。對於這樣的學生應人為地設定障礙製造挫折,以訓練其對逆境的忍受能力,以求更好地適應生活。如可以在考試中出一些比較難的題目讓學生去做,學生可能費了好大的勁卻無法得出正確的答案,讓其人為地遭受挫折,學生在遭受挫折的同時也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這對於培養學生忍受挫折的能力是很有幫助的。
對待方法
正視挫折
教師要指導學生學會正視挫折,在現實生活中,不遭受挫折是不可能的,關鍵是對待挫折的態度。如果遇到挫折便心灰意冷,沒有生活下去的勇氣,那麼,你的一生將會一無所成。因此,每個人都應當樹立這樣的思想:挫折使我們又多學到了一些在通常情況下無法學到的知識,是使我們更加傾向成熟的一種有效途徑,只有這樣,我們才會不怕挫折,才能會更加正確地對待挫折。
克服挫折
有了正確的思想,接下來便要有正確的解決問題的方法。遭到挫折以後,便要想方設法去克服它。這不僅能夠使學生掌握一個問題的答案,更重要的是能夠使學生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以及在解決問題後對成功的喜悅,這是在其它任何情況下都無法提供的。
避開挫折
在儘可能的情況下,避開挫折是我們的一條較為理想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因為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不需要付出太多的努力便能夠達到我們的目的。但避開挫折是需要一定的技巧的,不是一般的人能夠做到的,它需要特別的解決問題的熟練程度。
從挫折學知識
不能從失敗中學到知識的人是沒有什麼希望的,人不應當兩次在同一個地方跌倒。對於在生活中遭到的挫折,我們要善於總結,以便從中學到一些經驗,從而內化為我們的知識,為我們以後使用,幫助我們不要在同一個地方再跌倒,這才是我們要做到的,也是挫折帶給我們的禮物。只有這樣,我們才可以說我們已經初步掌握了對待挫折的正確方法,才能夠對我們的人生有一定的幫助。
注意事項
1、不要給孩子設定無端的挫折;尤其不是隨便否定孩子這個人。就事論事,在解決方法上多下功夫。
2、當孩子自願挑戰而遇到挫折時,家長更多要從方法上給孩子以點到為止的啟發和指導,儘可能讓孩子自己來解決問題,克服困難,這樣才能讓孩子體驗到成功感及父母的關懷。
3、生活中,經常會遇到大大小小的“挫折”,這時,家長不要嫌孩子拖拉時間而包辦下來,要給孩子足夠的時間去思考和探索,解決問題後,引導孩子去總結自己的成功之處在哪裡,下一次再面對挑戰或挫折時,孩子就會主動積極地去面對。
4、控制好獎勵。不要孩子取得一點點進步,就給予過多的什麼物質獎勵和過分的讚美之詞,讓孩子有機會更多些去享受成功後的心靈獎勵。過多的物質獎勵,將會扭曲孩子的成功體驗,甚至為了物質獎勵而努力,這我們就大錯而特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