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之晉,至中牟①,睹弊冠反裘負芻息於塗側者②,以為君子也。使人問焉。
曰:“子何為者也?”
晏子曰:“何為至此?”
曰:“吾為人臣僕於中牟,見使將歸。”
晏子曰:“何為為僕?”
對曰:“不免凍餓之切吾身,是以為僕也。”
晏子曰:“為僕幾何?”
對曰:“三年矣。”
晏子曰:“可得贖乎④?”
對曰:“可。”
遂解左驂以贖之,因載而與之俱歸。至舍,不辭而入。越石父怒而請絕。
晏子使人應之曰:“吾未嘗得交夫子也,子為僕三年,吾乃今日睹而贖之,吾於子尚未可乎?子何絕我之暴也!”
越石父對曰:“臣聞之:‘士者詘乎不知已⑤,而申乎知已⑥。’故君子不以功輕人之身,不為彼功詘身之理。吾三年為人臣僕,而莫吾知也。今子贖我,吾以子為知我矣。曏者子乘,不我辭也,吾以子為忘。今又不辭而入,是與臣僕我者同矣。我猶且為臣,請鬻於世⑦。”
乃令糞灑改席⑩,尊醮而禮之(11)。
越石父曰:“吾聞之:‘至恭不修途(12),尊禮不受擯(13)。’夫子禮之,僕不敢當也。”
晏子遂以為上客。
君子曰:“俗人之有功則德,德則驕。晏子有功免人於厄(14),而反詘下之,其去俗亦遠矣。此全功之道也。”
【註釋】 ①中牟(mo謀):晉地名。 ②反裘:古時裘衣毛向外,反穿裘,為的是保護裘毛。芻(chu除):柴草,塗:通“途”,路。③父(fu甫):男子的美稱,古時多用在字或號的後面。 ④贖(shu孰):用錢財贖罪或贖身。 ⑤詘(qu驅):枉曲,受屈,意為身心才智不得舒展。 ⑥申:通“伸”,伸展。 ⑦鬻(yu育):賣,出售。⑧省(xing醒):省察,檢查。省行:省察自己的立身行事,意是重視修身潔行。引:拖延。 ⑨察者:重實際的人。譏(ji機):苛責,苛求。⑩糞灑:灑掃。 (11)醮(jiao叫):向客人敬酒。 (12)修途:修飾外表。 (13)擯(bin鬢):排斥,棄絕。 (14)厄(e餓):窮困,困境。
【今譯】 晏子出使晉國,歸途來到中牟,看見一個人頭戴又破又舊的帽子,反穿著皮袍,揹著柴草。在路邊歇息,晏子認為是個君子。派人前去問話。
差人問道:“你是做什麼的?”
那人回答:“我是越石父!”
晏子問道:“為什麼在這裡歇息?”
答道:“我在中牟僱給人家當僕役,剛被差使回來。”
晏子問道:“為什麼要給人當僕役?”
答道:“無力免除切身的凍餓之苦,因此才受僱做僕役。”
晏子問道:“做僕役多久了?”
答道:“三年了。”
晏子問道:“可以贖身嗎?”
答道:“可以。”
於是晏子解下左外套的驂馬,用來贖越石父,接著載越石父同車一起歸返齊國。到了家,晏子沒有向越石父告辭就進門了。越石父一氣之下便要同晏子絕交。
晏子讓人回話道:“我未曾同夫子交結為朋友呀!你做僕役三年,我今天看到後贖你出來,我對待你還不算可以嗎?你為何急著同我斷絕關係呀?”
越石父對答道:“我聽說:‘一個士人不遇知己身志委屈不得舒展,遇到知己才能伸展心志。’所以君子不以自己的功勞而輕視別人,也不因為別人有功勞便枉屈自身立世作人的道理。我給人做僕役三年,沒有人能理解我。今天你贖了我,我以為你是我的知已。先前你登車時,沒同我打招呼,我以為是你忘了。現在你又不告辭便進了家門,這是同把我當作僕役的人一樣待我了。我如今還是個僕役,那麼請你把我當即賣掉吧。”
晏子走出來,請見越石父,言道:“先前我只看到了貴客的外表,如今才看到了貴客的心意。我聽說:‘重視修身潔行的人不拖延自己的過錯,講求實際的人不苛責別人的言辭。’晏嬰我可以向你謝罪而你可以不棄絕我嗎?我確實願意改過。”
晏子下令灑掃屋子撤換座席,恭敬地敬酒並按禮儀厚待越石父。
越石父謝道:“我聽說: ‘至恭至敬的人不修飾外表,尊重禮儀的人也受人尊重。’夫子以禮待人,我不敢擔當呀!”
晏子從此尊越石父為上客。
【總案】 這是一篇講述晏子謙恭禮士的故事。從故事情節的安排來看,與其說它表現晏子謙謹的美德,莫如說這是一篇頌揚“士”的人格和效命意識的故事。隨著戰國時期“士”的社會地位和作用發生變化,士人的形象出現在民間故事裡也是自然的。
故事中的越石父是個“不遇知己”,屈身在僕役地位計程車人。晏子路遇,解左驂相贖,載之俱歸。只因登車時沒有禮讓,進門時沒有告辭,越石父便決然要與晏子“絕”。從越石父的言辭中可見。“士”追求的是“知己”與“知遇”,亦即為能夠理解與賞識自己的人所用。同時,還追求對“士”的尊重和禮遇。這裡深層的含義,就是“士為知己者用”的意識。“士”的人格並不是獨立的,而是渴求“依附”,為“知己”效力。
《史記·管晏列傳》亦記此事,但情節略有不同,應是故事流傳的差異。
晏子之晉,至中牟①,睹弊冠反裘負芻息於塗側者②,以為君子也。使人問焉。
曰:“子何為者也?”
晏子曰:“何為至此?”
曰:“吾為人臣僕於中牟,見使將歸。”
晏子曰:“何為為僕?”
對曰:“不免凍餓之切吾身,是以為僕也。”
晏子曰:“為僕幾何?”
對曰:“三年矣。”
晏子曰:“可得贖乎④?”
對曰:“可。”
遂解左驂以贖之,因載而與之俱歸。至舍,不辭而入。越石父怒而請絕。
晏子使人應之曰:“吾未嘗得交夫子也,子為僕三年,吾乃今日睹而贖之,吾於子尚未可乎?子何絕我之暴也!”
越石父對曰:“臣聞之:‘士者詘乎不知已⑤,而申乎知已⑥。’故君子不以功輕人之身,不為彼功詘身之理。吾三年為人臣僕,而莫吾知也。今子贖我,吾以子為知我矣。曏者子乘,不我辭也,吾以子為忘。今又不辭而入,是與臣僕我者同矣。我猶且為臣,請鬻於世⑦。”
乃令糞灑改席⑩,尊醮而禮之(11)。
越石父曰:“吾聞之:‘至恭不修途(12),尊禮不受擯(13)。’夫子禮之,僕不敢當也。”
晏子遂以為上客。
君子曰:“俗人之有功則德,德則驕。晏子有功免人於厄(14),而反詘下之,其去俗亦遠矣。此全功之道也。”
【註釋】 ①中牟(mo謀):晉地名。 ②反裘:古時裘衣毛向外,反穿裘,為的是保護裘毛。芻(chu除):柴草,塗:通“途”,路。③父(fu甫):男子的美稱,古時多用在字或號的後面。 ④贖(shu孰):用錢財贖罪或贖身。 ⑤詘(qu驅):枉曲,受屈,意為身心才智不得舒展。 ⑥申:通“伸”,伸展。 ⑦鬻(yu育):賣,出售。⑧省(xing醒):省察,檢查。省行:省察自己的立身行事,意是重視修身潔行。引:拖延。 ⑨察者:重實際的人。譏(ji機):苛責,苛求。⑩糞灑:灑掃。 (11)醮(jiao叫):向客人敬酒。 (12)修途:修飾外表。 (13)擯(bin鬢):排斥,棄絕。 (14)厄(e餓):窮困,困境。
【今譯】 晏子出使晉國,歸途來到中牟,看見一個人頭戴又破又舊的帽子,反穿著皮袍,揹著柴草。在路邊歇息,晏子認為是個君子。派人前去問話。
差人問道:“你是做什麼的?”
那人回答:“我是越石父!”
晏子問道:“為什麼在這裡歇息?”
答道:“我在中牟僱給人家當僕役,剛被差使回來。”
晏子問道:“為什麼要給人當僕役?”
答道:“無力免除切身的凍餓之苦,因此才受僱做僕役。”
晏子問道:“做僕役多久了?”
答道:“三年了。”
晏子問道:“可以贖身嗎?”
答道:“可以。”
於是晏子解下左外套的驂馬,用來贖越石父,接著載越石父同車一起歸返齊國。到了家,晏子沒有向越石父告辭就進門了。越石父一氣之下便要同晏子絕交。
晏子讓人回話道:“我未曾同夫子交結為朋友呀!你做僕役三年,我今天看到後贖你出來,我對待你還不算可以嗎?你為何急著同我斷絕關係呀?”
越石父對答道:“我聽說:‘一個士人不遇知己身志委屈不得舒展,遇到知己才能伸展心志。’所以君子不以自己的功勞而輕視別人,也不因為別人有功勞便枉屈自身立世作人的道理。我給人做僕役三年,沒有人能理解我。今天你贖了我,我以為你是我的知已。先前你登車時,沒同我打招呼,我以為是你忘了。現在你又不告辭便進了家門,這是同把我當作僕役的人一樣待我了。我如今還是個僕役,那麼請你把我當即賣掉吧。”
晏子走出來,請見越石父,言道:“先前我只看到了貴客的外表,如今才看到了貴客的心意。我聽說:‘重視修身潔行的人不拖延自己的過錯,講求實際的人不苛責別人的言辭。’晏嬰我可以向你謝罪而你可以不棄絕我嗎?我確實願意改過。”
晏子下令灑掃屋子撤換座席,恭敬地敬酒並按禮儀厚待越石父。
越石父謝道:“我聽說: ‘至恭至敬的人不修飾外表,尊重禮儀的人也受人尊重。’夫子以禮待人,我不敢擔當呀!”
晏子從此尊越石父為上客。
【總案】 這是一篇講述晏子謙恭禮士的故事。從故事情節的安排來看,與其說它表現晏子謙謹的美德,莫如說這是一篇頌揚“士”的人格和效命意識的故事。隨著戰國時期“士”的社會地位和作用發生變化,士人的形象出現在民間故事裡也是自然的。
故事中的越石父是個“不遇知己”,屈身在僕役地位計程車人。晏子路遇,解左驂相贖,載之俱歸。只因登車時沒有禮讓,進門時沒有告辭,越石父便決然要與晏子“絕”。從越石父的言辭中可見。“士”追求的是“知己”與“知遇”,亦即為能夠理解與賞識自己的人所用。同時,還追求對“士”的尊重和禮遇。這裡深層的含義,就是“士為知己者用”的意識。“士”的人格並不是獨立的,而是渴求“依附”,為“知己”效力。
《史記·管晏列傳》亦記此事,但情節略有不同,應是故事流傳的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