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實物直觀。
實物直觀是透過實物進行教學,直接將物件呈現在學生面前。在學習日常生活中比較生疏的內容時,實物直觀能真實有效地為學生提供理解、掌握新知所必需的感性經驗。另外,到實地參觀也是實物直觀的最好途徑之一。我們在進行試驗展示的時候,因為班級位置或是學生高矮的原因,導致部分學生不能清晰直觀看到老師的教學步驟,沒關係,用微講師課堂教學系統的高畫質攝像頭同步錄製演示步驟並同步大螢幕展示,教學無憂就這麼任性!
二是影像直觀。
影像直觀是運用各種手段,包括圖片(包括教材插圖與課堂板畫)、圖表、模型、幻燈、錄音、錄影、電影、電視、多媒體技術、網路技術等進行輔助教學。影像直觀相對於實物直觀更具有不受實際條件限制的特點,從而彌補實物直觀的缺陷。講到重點難點易錯點的時候,老師可以藉助資訊化工具如微講師板書錄課軟體一類的免費軟體提前錄製或是製作5-10分鐘的簡單微課,將靜態的內容動態展示更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三是語言直觀。
語言直觀是教師運用自己的語言、藉助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進行生動的比喻、形象的描述,強化學生的感性認識,達到直觀的教學效果。語言直觀的運用效果主要取決於教師自身的素養。老師可以在藉助無線麥克在教室任意位置邊走邊講,並且與學生充分的互動,讓課堂變得更加有活力,更加有趣!
四是知識直觀。
新知識如果是建立在學生已有知識與經驗的基礎上,透過已有知識與經驗的延伸、拓展、聯想、遷移得來的,這樣的知識形成過程更容易讓學生接受。
如果過多過濫地使用直觀教學手段解決簡單問題,那就相當於降低了對學生抽象思維能力的培養要求,而且會把簡單的教學過程複雜化,從而違反了上述的“簡約課堂原則”。
4
實施問題教學原則
實施問題教學原則,要注意做到以下幾個“不能”:不能用個別學生的思維替代全體學生,不能用教師的提問替代學生的提問,不能在多數學生尚未進行獨立思考的狀態下就給出答案,不能輕易用標準答案去扼殺不同意見,不能提出超過大多數學生能力的問題,不能提出過多過於複雜的問題。
5
實現“先學後教原則”的主要途徑
一、是教學過程應體現“學生為主、教師為輔”。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堅持“以學生學習為主、以教師講授為輔”,應充分體現“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體,是課堂學習的主人”這一核心理念。教師切忌喊著“主體”“主人”的口號,仍然幹著“主裁”與“霸佔課堂”的事。
二、是教學過程應圍繞問題的提出與解決來進行。
應努力讓學生擁有“五種課堂權利”。即自由閱讀課文的權利、獨立思考問題的權利、自由質疑相互釋疑的權利、獲得教師個性化指導與激勵的權利、得到學習同伴互助的權利。
三、是培養學生“先同學後老師”的學習好習慣。
教師應努力培養學生“有疑問先找同學幫助再找老師指導,做完練習先讓同學批改後讓老師批閱”的好習慣。那種“有疑問停筆等著老師解答、做完練習等著老師批改”的錯誤學習習慣應堅決改掉;那種只相信自己批改的作業,不重視學生互批的落後教學觀念是到了拋棄的時候了。
6
實現“當堂過關原則”的主要途徑
一、是分段講授、講練結合。
在一節課中,需要教師講授的知識點可能不止一個,可以採取“分段講授、講練結合”的策略,逐一完成知識點的學習與鞏固。
二、是口筆結合、當堂訓練。
教師要檢查學生是否理解及運用所學“新知”解決實際問題的情況,最好的辦法是進行“口頭加筆頭”的當堂訓練,並進行檢查落實。
三、是時間保證、內容保證。
教師要努力保證有足夠的課堂時間讓給學生進行當堂訓練,保證訓練的內容富有針對性,保證課課都有經過教師精心挑選的書面練習。
貫徹當堂過關原則,並非反對佈置適量的課外作業。不過,每個學科的課外作業都應當是極少量的,只有最關鍵的知識才可佈置成課外作業。
7
讓學生帶著好奇與慾望走進教室,帶著興趣與信心走出課堂
林華民著名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說:“我們快樂是因為我們微笑,而並非因為快樂而笑。”意思是說行動往往能夠影響心態,所以選擇積極行動十分重要。本書提出的“教師要帶著愛心、激情與微笑走進教室”就是這個道理。教師上課的任務之一就是為學生創造充滿激勵的課堂,讓學生擁有積極心態、過上快樂的課堂生活,讓課堂真正成為學生的“學園”與“樂園”。
優秀教師與一般教師的最大區別之一,是優秀教師善於把課堂變成“激勵學生的地方”,而一般教師往往把課堂變成“責備學生的場所”。每位教師都要想方設法讓學生帶著好奇與慾望走進教室,帶著興趣與信心走出課堂。
所謂激勵課堂原則,就是在教學設計與教學實施中,教師有意識地、不失時機地採用激勵性的語言,對學生的課堂表現進行有效評價;努力創造課堂上學生個體表現的機會,滿足學生的表現慾望,讓更多的學生得到課堂上的成功體驗;為學生創造漸進式的學習內容,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嚐到成功的喜悅,不斷增強學習信心與興趣。
一是實物直觀。
實物直觀是透過實物進行教學,直接將物件呈現在學生面前。在學習日常生活中比較生疏的內容時,實物直觀能真實有效地為學生提供理解、掌握新知所必需的感性經驗。另外,到實地參觀也是實物直觀的最好途徑之一。我們在進行試驗展示的時候,因為班級位置或是學生高矮的原因,導致部分學生不能清晰直觀看到老師的教學步驟,沒關係,用微講師課堂教學系統的高畫質攝像頭同步錄製演示步驟並同步大螢幕展示,教學無憂就這麼任性!
二是影像直觀。
影像直觀是運用各種手段,包括圖片(包括教材插圖與課堂板畫)、圖表、模型、幻燈、錄音、錄影、電影、電視、多媒體技術、網路技術等進行輔助教學。影像直觀相對於實物直觀更具有不受實際條件限制的特點,從而彌補實物直觀的缺陷。講到重點難點易錯點的時候,老師可以藉助資訊化工具如微講師板書錄課軟體一類的免費軟體提前錄製或是製作5-10分鐘的簡單微課,將靜態的內容動態展示更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三是語言直觀。
語言直觀是教師運用自己的語言、藉助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進行生動的比喻、形象的描述,強化學生的感性認識,達到直觀的教學效果。語言直觀的運用效果主要取決於教師自身的素養。老師可以在藉助無線麥克在教室任意位置邊走邊講,並且與學生充分的互動,讓課堂變得更加有活力,更加有趣!
四是知識直觀。
新知識如果是建立在學生已有知識與經驗的基礎上,透過已有知識與經驗的延伸、拓展、聯想、遷移得來的,這樣的知識形成過程更容易讓學生接受。
如果過多過濫地使用直觀教學手段解決簡單問題,那就相當於降低了對學生抽象思維能力的培養要求,而且會把簡單的教學過程複雜化,從而違反了上述的“簡約課堂原則”。
4
實施問題教學原則
實施問題教學原則,要注意做到以下幾個“不能”:不能用個別學生的思維替代全體學生,不能用教師的提問替代學生的提問,不能在多數學生尚未進行獨立思考的狀態下就給出答案,不能輕易用標準答案去扼殺不同意見,不能提出超過大多數學生能力的問題,不能提出過多過於複雜的問題。
5
實現“先學後教原則”的主要途徑
一、是教學過程應體現“學生為主、教師為輔”。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堅持“以學生學習為主、以教師講授為輔”,應充分體現“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體,是課堂學習的主人”這一核心理念。教師切忌喊著“主體”“主人”的口號,仍然幹著“主裁”與“霸佔課堂”的事。
二、是教學過程應圍繞問題的提出與解決來進行。
應努力讓學生擁有“五種課堂權利”。即自由閱讀課文的權利、獨立思考問題的權利、自由質疑相互釋疑的權利、獲得教師個性化指導與激勵的權利、得到學習同伴互助的權利。
三、是培養學生“先同學後老師”的學習好習慣。
教師應努力培養學生“有疑問先找同學幫助再找老師指導,做完練習先讓同學批改後讓老師批閱”的好習慣。那種“有疑問停筆等著老師解答、做完練習等著老師批改”的錯誤學習習慣應堅決改掉;那種只相信自己批改的作業,不重視學生互批的落後教學觀念是到了拋棄的時候了。
6
實現“當堂過關原則”的主要途徑
一、是分段講授、講練結合。
在一節課中,需要教師講授的知識點可能不止一個,可以採取“分段講授、講練結合”的策略,逐一完成知識點的學習與鞏固。
二、是口筆結合、當堂訓練。
教師要檢查學生是否理解及運用所學“新知”解決實際問題的情況,最好的辦法是進行“口頭加筆頭”的當堂訓練,並進行檢查落實。
三、是時間保證、內容保證。
教師要努力保證有足夠的課堂時間讓給學生進行當堂訓練,保證訓練的內容富有針對性,保證課課都有經過教師精心挑選的書面練習。
貫徹當堂過關原則,並非反對佈置適量的課外作業。不過,每個學科的課外作業都應當是極少量的,只有最關鍵的知識才可佈置成課外作業。
7
讓學生帶著好奇與慾望走進教室,帶著興趣與信心走出課堂
林華民著名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說:“我們快樂是因為我們微笑,而並非因為快樂而笑。”意思是說行動往往能夠影響心態,所以選擇積極行動十分重要。本書提出的“教師要帶著愛心、激情與微笑走進教室”就是這個道理。教師上課的任務之一就是為學生創造充滿激勵的課堂,讓學生擁有積極心態、過上快樂的課堂生活,讓課堂真正成為學生的“學園”與“樂園”。
優秀教師與一般教師的最大區別之一,是優秀教師善於把課堂變成“激勵學生的地方”,而一般教師往往把課堂變成“責備學生的場所”。每位教師都要想方設法讓學生帶著好奇與慾望走進教室,帶著興趣與信心走出課堂。
所謂激勵課堂原則,就是在教學設計與教學實施中,教師有意識地、不失時機地採用激勵性的語言,對學生的課堂表現進行有效評價;努力創造課堂上學生個體表現的機會,滿足學生的表現慾望,讓更多的學生得到課堂上的成功體驗;為學生創造漸進式的學習內容,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嚐到成功的喜悅,不斷增強學習信心與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