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達棟
-
2 # 北方上學被凍哭的女娃
朱棣的主要政績
修書:《永樂大典》
開通海上絲綢之路:多次派鄭和下西洋,加強了中外友好往來。
遷都:永樂九年遷都北京,加強了對北方和東北地區的控制。
政治上:改革機構,設定內閣;
軍事上:對外五次親征蒙古,收復安南,鞏固了南北邊防,維護了中國版圖的完整。
在他統治期間明朝經濟繁榮、國力強盛,文治武功都有了很大提升。
-
3 # 使用者8692802182933
一)卓有成效地經營邊疆,促進了中國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和發展。
明成祖對東北地區進行積極的開發和經營,設立了歷史上著名的奴兒干都司,把黑龍江中下游大片疆土正式納入了中國版圖。當時,在奴兒干都司轄環內修通了四條通道,沿途設有驛站,以便商旅往來。這四條通道南接遼東,直達北京。內地的生產和生活資料源源不斷地運往東北,當地少數民族的一些土特產運往內地,從而使當地與內地的經濟生活緊密地聯絡在一起,有力地促進了東北少數民族地區的開發和發展。
明成祖積極經營西北,設立了哈密衛,加強了對大西北地區的管理和羈縻。終明之世,西北地區一直比較安定,沒出現大規模的禍亂,這與明成祖的經營是分不開的。
明成祖加強對西南土司的管理,並最先實行改土歸流,設立了貴州布政使司,形同內地,有力促進了各民族間的融合和當地經濟文化的發展。明成祖封贈烏斯藏諸法王,修築西藏地區通往內地的通道,加強了西藏地區和內地的聯絡。明成祖還積極經營南海諸島,對那“千里長沙,萬里石塘”進行勘察和命名,對那裡進一步開發和管轄,其業績將永遠彪炳於中國史冊。
(二)放鬆海禁,促進國際交往空前大發展。
在這一點上,明成祖比他的父皇朱元璋顯得開明和有氣魄。朱元璋出身僱農,後來只是在馬背上學會點文化,思想意思比較狹隘,稱帝后不務遠略。他厲行海禁,不許下海,出允許周邊幾個國家和地區來中國"朝貢"外,沒有更多的國際往來。明成祖則顯得胸懷博大,他雖然未明令廢除海禁,但在具體執行中卻大大地放鬆了。他遣使四出,廣通友好,並出現了鄭和下西洋的空前壯舉,在亞非國家間至今傳為佳話。他恢復了被朱元璋廢除的市舶司,恢復了對日交往,並一度基本解決了所謂的倭寇問題。他使中亞的帖木兒帝國與中國重歸於好,外國來華的使臣“絡繹不絕”。正是在永樂年間,有4個國家和地區的國王7次來華訪問,並有3個國王死在中國,葬在中國,成為中外有好的歷史見證。這在中國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這種交往增強了亞非國家間人民的友誼和了解,促進了中外經濟文化交流,併為中國贏得了良好的國際聲譽。
(三)遷都和營建北京,這是對中國歷史的一個重大貢獻。
隨著中國政治經濟的發展,隨著幾千年來民族大融合歷程的推進,建都北京已成為客觀歷史要求。明成祖順應了這一歷史要求,果斷地決定由南京遷都北京,並對北京進行大規模營建,從而大體奠定了今天的格局。自明成祖遷都北京,至今570餘年而未改,充分證明了這個決定的正確和富有遠見。北京作為中國的政治和文化中心,在以的歲月中對中華民族起到一種凝固的作用,並有力地促進了中華民族在各方面得發展。
(四)浚通大運河,促進了中國南北經濟的聯絡和發展。
大運河始鑿與隋,當時以洛陽為中心,幾乎繞了一個半圓形的大彎,對全國的經濟發展幾乎沒發揮什麼作用。元代進行第二次大規模開鑿,南北大體取直,不在繞道洛陽。但是,當時的京杭大運河並沒有全線通航,古“終元之世,海運居多”。洪武二十四年(1393)因黃河決口南灌,大運河幾乎全部停航。明成祖命宋禮浚通會通河,兼治黃河,陳瑄開鑿清江浦,京杭大運河這才真正全線貫通。從此以後,大運河就成了一條繁忙的水道,南方的糧餉透過大運河源源不斷地輸往北京,海運遂罷而不用。在運河兩岸,陸續興起了像淮安,濟寧,臨清等一些新興的工商業城市,在全國經濟生活中發揮日益重要的作用。華人經常以長城,大運河而感到自豪,但人們知道,長城只是起一種防禦作用,而大運河才真正推動了全國經濟的聯絡和發展。正是在這一點上,明成祖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五)發展學術文化,編纂《永樂大典》。
在學術文化方面,明成祖一改朱元璋大興文字獄的做法,採取了繁榮封建文化的政策。在朱元璋統治時期,不知有到少讀書人因一字寫錯,一句話說錯而人頭落地,文人們顫顫驚驚地生活在屠刀之下,“見人斫輪只袖手,聽人談天只箝口”,一幅萬馬齊喑的景象。明成祖則不然,他除了對頑固的政敵斷然進行屠戮以外,對一般文人則為採取優容的政策。他尊儒納士,兼用雜流,詠詩寫賦,在永樂年間的文壇上出現了臺閣派文化體。尤其令人稱道的事,明成祖組織文人編纂了多種圖書,其中最著名的事《永樂大典》。這是中國自古以來最大的一部類書,由3000文士歷時5年編成,儲存了中國15世紀以前大量的文化典籍。他不僅是中國文化寶庫中的珍品,而且在世界文化史上也享有崇高的地位。
中國統一的多民族的國家的鞏固和發展,是歷代傑出之士和人民群眾共同為之奮鬥的結果。在這方面,明成祖作出了不可磨滅的巨大貢獻。
回覆列表
他在位時,改善政治制度,發展經濟,開拓疆域,派鄭和下西洋,編修《永樂大典》,疏浚大運河,締造永樂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