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曾經寫的一篇文章回答這個問題。
文章原標題《興趣、習慣、獨立、上進,這位家長教子的四個關鍵詞,說得很實在》。
原文如下——
家有孩子讀初二,在校表現被老師評為優秀,綜合素質尚可,成績中上且穩中有進,故收到班主任的通知,要交一份特殊的“作業”——寫一篇教子心得體會。
接到這個任務,著實有些誠惶誠恐。一來是孩子尚有諸多不足,還沒有優秀到可以介紹經驗的程度;二來即便是小有成績,也與我這位不稱職的父親無太多關係,起主要作用的,還是孩子的媽媽,特別是孩子本身的努力。
老師佈置的作業不可以不完成,於是只能勉為其難,寫成此篇小文。
一、關於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話不假,但很多人或許只知道培養興趣,卻忽略了保護興趣。
孩子對於學習的興趣,往往是與生俱來的。孩子幾個月大的時候,就對外界的事物充滿著好奇,學習興趣其實早已存在孩子的大腦裡面了。
孩子用自己的眼睛、耳朵、手腳,去感知和探索其未知世界。這個時候,學習興趣表現為任意的玩耍活動。
等到上幼兒園了,剛開始,有些孩子不習慣,一旦習慣了,哪個孩子不是蹦蹦跳跳、高高興興地“上幼兒園”的?因為幼兒園人多伴多,節目多,比家裡好玩,並且從大班開始,有的就開始學習認字了。這樣,一直持續到小學。
孩子破學時,與上幼兒園相比,興趣應該是更大的。因為開始要讀書了,可以寫字寫作業了。用筆寫自己的名字,寫簡單的文字,寫數字。這些,對於每個孩子來說,是充滿“誘惑”與期待的。
小學階段,孩子的學習興趣開始分化了,一些孩子對學習繼續保持著濃厚的興趣,有些孩子的學習興趣卻大不如前了,有的孩子甚至是產生厭學的心理。這些反應在學習成績上面,就是有明顯區別的。
那麼,為什麼起點幾乎沒有什麼差異的孩子會出現這樣的分化呢?其中影響的因素有很多而且或許也不盡相同,但可以肯定相同的一點,那就是有些孩子的學習興趣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減弱甚至是完全喪失了。為什麼會這樣,就是沒有注意保護好孩子的學習興趣。
失去學習的興趣,對孩子讀書而言,說是一種災難也不為過。特別上了初中,若攤上這種現象,幾乎可以說是迴天無力了。
那麼,怎麼樣去保護孩子的興趣呢?要回答這個問題,著實很難有一個固定的、標準的答案,只能是說個大概。
比如說在孩子學習時多陪伴孩子,在孩子學習上的事情,多表揚鼓勵、少指責批評,特別是孩子遇到困難和挫折時,少無謂的指責,多客觀的分析。
二、關於習慣
習慣是一種力量,可以推動一個人持續去做一種事情,這於孩子學習而言,更是如此。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對學習尤為重要。
學習是生活的一部分,學習離不開生活,因此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特別是作息習慣,做事習慣,往往對促進孩子的學習起到很大的作用。
怎麼樣使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呢?其中方法,其實很多家長都懂,也不是不知道,而是被工作或家庭的諸多因素影響而忽略了而已。
所以,關於習慣,在此也是作為一種提醒而已。至於採取什麼方式方法,我想只要家長們重視了,就會找到合適自己和孩子的方法。
三、關於獨立
學習本身就是一種高度獨立的思維活動。因而,培養孩子獨立思考和獨立做事的精神也很重要。
這裡分享一個小故事。孩子從念小學四年級開始,語文老師教作文有方法,要求平時寫得好的作文,要變成電子文件發回給老師,供老師修改並且印成班級小報。
孩子很在乎這件事情,但還不會電腦。起初,把習作輸入電腦的這項工作自然大部分落到了我的身上,我自然是義不容辭的。
但是後來發現,孩子似乎完全依賴上我了,彷彿這好像不是自己的事情,而是爸爸媽媽的事情,有時候還和爸爸媽媽鬧情緒。
出了這樣情況,我就想,要培養孩子獨立做事的能力,否則不利於孩子的成長。於是我就狠下心來,直接告訴孩子,以後要自己去完成這個任務,不會用電腦五筆打字,就用拼音輸入。
起初孩子不樂意,後來終於可以自己完成了。這個事情的意義,不在於我可以因“偷懶”而輕鬆一點,而在於告訴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道理。
四、關於上進
爭強好勝,很多孩子都有,若表現在學習上,其實就是一種上進的表現。向好的看齊,不服輸,不甘人後,這就是一種上進心。這種上進心,不但要保護,而且要在正確的引導下去強化。
這樣,孩子會在學習上與別的同學形成你追我趕的良性氛圍,從而促進孩子的學習。
這裡面同樣有一個小故事。小學四年級時,有一次數學測驗,不知道為什麼,孩子只考了78分。回到家裡,很不高興,媽媽也很著急。
於是我就藉此機會引導孩子,利用了其不服輸的心理,激勵孩子首先分析查詢考差的原因,其次在日後加倍努力,爭取在下一次考出好成績。
孩子聽進去了,也付諸行動了,結果是在學期末考了個滿分,是孩子自己史上最好的成績。
因此說,保護和激發孩子的上進心,有助於促進孩子的學習。
以上文章作為回答,不知大家意下如何?
我用曾經寫的一篇文章回答這個問題。
文章原標題《興趣、習慣、獨立、上進,這位家長教子的四個關鍵詞,說得很實在》。
原文如下——
家有孩子讀初二,在校表現被老師評為優秀,綜合素質尚可,成績中上且穩中有進,故收到班主任的通知,要交一份特殊的“作業”——寫一篇教子心得體會。
接到這個任務,著實有些誠惶誠恐。一來是孩子尚有諸多不足,還沒有優秀到可以介紹經驗的程度;二來即便是小有成績,也與我這位不稱職的父親無太多關係,起主要作用的,還是孩子的媽媽,特別是孩子本身的努力。
老師佈置的作業不可以不完成,於是只能勉為其難,寫成此篇小文。
一、關於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話不假,但很多人或許只知道培養興趣,卻忽略了保護興趣。
孩子對於學習的興趣,往往是與生俱來的。孩子幾個月大的時候,就對外界的事物充滿著好奇,學習興趣其實早已存在孩子的大腦裡面了。
孩子用自己的眼睛、耳朵、手腳,去感知和探索其未知世界。這個時候,學習興趣表現為任意的玩耍活動。
等到上幼兒園了,剛開始,有些孩子不習慣,一旦習慣了,哪個孩子不是蹦蹦跳跳、高高興興地“上幼兒園”的?因為幼兒園人多伴多,節目多,比家裡好玩,並且從大班開始,有的就開始學習認字了。這樣,一直持續到小學。
孩子破學時,與上幼兒園相比,興趣應該是更大的。因為開始要讀書了,可以寫字寫作業了。用筆寫自己的名字,寫簡單的文字,寫數字。這些,對於每個孩子來說,是充滿“誘惑”與期待的。
小學階段,孩子的學習興趣開始分化了,一些孩子對學習繼續保持著濃厚的興趣,有些孩子的學習興趣卻大不如前了,有的孩子甚至是產生厭學的心理。這些反應在學習成績上面,就是有明顯區別的。
那麼,為什麼起點幾乎沒有什麼差異的孩子會出現這樣的分化呢?其中影響的因素有很多而且或許也不盡相同,但可以肯定相同的一點,那就是有些孩子的學習興趣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減弱甚至是完全喪失了。為什麼會這樣,就是沒有注意保護好孩子的學習興趣。
失去學習的興趣,對孩子讀書而言,說是一種災難也不為過。特別上了初中,若攤上這種現象,幾乎可以說是迴天無力了。
那麼,怎麼樣去保護孩子的興趣呢?要回答這個問題,著實很難有一個固定的、標準的答案,只能是說個大概。
比如說在孩子學習時多陪伴孩子,在孩子學習上的事情,多表揚鼓勵、少指責批評,特別是孩子遇到困難和挫折時,少無謂的指責,多客觀的分析。
二、關於習慣
習慣是一種力量,可以推動一個人持續去做一種事情,這於孩子學習而言,更是如此。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對學習尤為重要。
學習是生活的一部分,學習離不開生活,因此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特別是作息習慣,做事習慣,往往對促進孩子的學習起到很大的作用。
怎麼樣使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呢?其中方法,其實很多家長都懂,也不是不知道,而是被工作或家庭的諸多因素影響而忽略了而已。
所以,關於習慣,在此也是作為一種提醒而已。至於採取什麼方式方法,我想只要家長們重視了,就會找到合適自己和孩子的方法。
三、關於獨立
學習本身就是一種高度獨立的思維活動。因而,培養孩子獨立思考和獨立做事的精神也很重要。
這裡分享一個小故事。孩子從念小學四年級開始,語文老師教作文有方法,要求平時寫得好的作文,要變成電子文件發回給老師,供老師修改並且印成班級小報。
孩子很在乎這件事情,但還不會電腦。起初,把習作輸入電腦的這項工作自然大部分落到了我的身上,我自然是義不容辭的。
但是後來發現,孩子似乎完全依賴上我了,彷彿這好像不是自己的事情,而是爸爸媽媽的事情,有時候還和爸爸媽媽鬧情緒。
出了這樣情況,我就想,要培養孩子獨立做事的能力,否則不利於孩子的成長。於是我就狠下心來,直接告訴孩子,以後要自己去完成這個任務,不會用電腦五筆打字,就用拼音輸入。
起初孩子不樂意,後來終於可以自己完成了。這個事情的意義,不在於我可以因“偷懶”而輕鬆一點,而在於告訴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道理。
四、關於上進
爭強好勝,很多孩子都有,若表現在學習上,其實就是一種上進的表現。向好的看齊,不服輸,不甘人後,這就是一種上進心。這種上進心,不但要保護,而且要在正確的引導下去強化。
這樣,孩子會在學習上與別的同學形成你追我趕的良性氛圍,從而促進孩子的學習。
這裡面同樣有一個小故事。小學四年級時,有一次數學測驗,不知道為什麼,孩子只考了78分。回到家裡,很不高興,媽媽也很著急。
於是我就藉此機會引導孩子,利用了其不服輸的心理,激勵孩子首先分析查詢考差的原因,其次在日後加倍努力,爭取在下一次考出好成績。
孩子聽進去了,也付諸行動了,結果是在學期末考了個滿分,是孩子自己史上最好的成績。
因此說,保護和激發孩子的上進心,有助於促進孩子的學習。
以上文章作為回答,不知大家意下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