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你永遠追不上的巨人

    據史料,在詩人的一生中,曾五度潯陽三至廬山。第一次是開元十四年即公元726年,李白初出西蜀,於匡廬一過客。第二次是天寶十五年,公元756年。據《新唐書.李白列傳》記載:“安祿山反,轉側宿松、匡廬間”。安祿山反則在公元755年11月,李白是“竄身南國避胡塵”經金陵、潯陽到達廬山。據《廬山年表》所載:“公元756年唐玄宗天寶15年,李白遊廬山,隱於屏風疊”。第三次是上元二年公元761年送妻宗氏學道李騰空。由此,李太白的廬山寓隱給後人留下難解之疑。 從唐朝大詩人李白的詩篇,可以看到李太白的廬山寓隱之情 : 1、《望廬山瀑布水二首》是唐代大詩人李白創作的兩首詩,其一為五言古詩,其二為七言絕句。這兩首詩,都緊扣題目中的"望"字,以廬山的香爐峰入筆描寫廬山瀑布之景,用"掛"字突出瀑布如珠簾垂空,以高度誇張的藝術手法,把瀑布勾畫得傳神入化,然後細緻地描寫瀑布的具體景象,將飛流直瀉的瀑布描寫得雄偉奇麗,氣象萬千,宛如一幅生動的山水畫。其中第二首七絕歷來廣為傳誦,其前兩句描繪了廬山瀑布的奇偉景象,既有朦朧美,又有雄壯美;後兩句用誇張的比喻和浪漫的想象,進一步描繪瀑布的形象和氣勢,可謂字字珠璣。 此二詩是公元725年(唐玄宗開元十三載)前後作者初次登廬山時作。第一首五古共換四次韻,前八句為一韻;中間八句每四句各一韻;末六句為一韻。詩意也可按韻分為四層。前三層基本上是摹寫瀑布的壯觀奇姿,屬景語;只有末一層言志抒懷,屬情語。前三層也各有重點:第一層從正面描寫瀑布的主體實景;第二層從虛處更深更細地描繪瀑布;第三層,從上下四旁來烘托瀑布之動態。最後一層先擒後縱,收束得自然平易。首二句交待“望廬山瀑布”的立足點和所“望”的方向。接著十四句用各種形象從不同角度形容瀑布的壯偉氣勢和詩人的讚歎。所謂“掛流三百丈”,“初驚河漢落”,亦即第二首的“飛流直下三幹尺,疑是銀河落九天”之意,但不如後者的簡練和生動。末六句抒寫詩人的志趣和願望。從這首詩中,可以看出李白思想中孤傲遁世的一面。 2、 李白《贈王判官時餘歸隱居廬山屏風疊》,此詩當作於公元756年(唐玄宗天寶十五載)。當時李白為了躲避“安史之亂”,帶著宗氏夫人到廬山躲避。這是李白第三次到江州,這次他隱居在廬山屏風疊達半年之久,並修建了讀書草堂,期間寫下此詩。 此詩作於公元756(天寶十五載),當時洛陽以北的廣大地區,已盡為安史叛軍所佔。當時李白為了躲避"安史之亂",帶著宗氏夫人到廬山躲避。這是李白第三次到江州,這次他隱居在廬山屏風疊達半年之久,並修建了讀書草堂,期間寫下此詩。李白此詩,實際上是對自己的前半生作了一個總結,並表達了當此國家危急存亡之秋,自己卻無從用力的悲憤失望情緒。題中的"屏風疊",在江西廬山五老峰下,因形狀像九疊屏風而得名。《贈王判官時餘歸隱居廬山屏風疊》中寫到:“明朝拂衣去,永與海鷗群。”表明了明天我就要拂衣歸去了,從此以後永遠都要隱居避世了。 3、《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晚年的作品。此詩先寫作者之行蹤,次寫廬山之景色,末寫隱退幽居之願想;不僅濃墨重彩地描繪了廬山秀麗雄奇的景色,更主要的是表現了詩人狂放不羈的性格以及政治理想破滅後想要寄情山水的心境,流露了詩人一方面想擺脫世俗的羈絆,進入飄渺虛幻的仙境,一方面又留戀現實,熱愛人間的美好風物的矛盾複雜的內心世界。全詩風格豪放飄逸,境界雄奇瑰瑋,筆勢錯綜變化,詩韻亦隨著詩人情感的變化幾次轉換,跌宕多姿,極盡抑揚頓挫之美,富於浪漫主義色彩。 此詩為寫景名篇。詩人以大手筆描繪了廬山雄奇壯麗的風光,可謂描寫廬山的千古絕唱。同時,此詩也表現了詩人的豪邁氣概,抒發了詩人寄情山水、縱情遨遊、狂放不羈的情懷,表達了詩人想在名山勝景中得到寄託,在神仙境界中逍遙的願望,流露了詩人因政治失意而避世求仙的憤世之情。 “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起句即用典,開宗明義表達胸襟:我本來就像楚狂接輿,高唱鳳歌嘲笑孔丘。孔子曾去楚國,遊說楚王。接輿在他車旁唱道:“鳳兮鳳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論語·微子》)嘲笑孔子迷於做官。李白以楚狂自比,表示了對政治前途的失望,暗示出要像楚狂那樣遊諸名山去過隱居生活。“鳳歌”一典,用語精警,內容深刻,飽含身世之感。接著詩人寫他離開武昌到廬山:“手持綠玉杖,朝別黃鶴樓。五嶽尋仙不辭遠,一生好入名山遊”。詩人以充滿神話傳說的色彩表述他的行程:拿著仙人所用的嵌有綠玉的手杖,於晨曦中離開黃鶴樓。為什麼到廬山來呢?是因為“好入名山遊。”後兩句詩,既可說是李白一生遊蹤的形象寫照,同時也透露出詩人尋仙訪道的隱逸之心。 這首詩作於唐肅宗上元元年(760年),即詩人流放夜郎途中遇赦回來的次年。李白遇赦後從江夏(今湖北武昌)往潯陽(今江西九江)重遊廬山時,作此詩寄盧虛舟。當時李白已經歷盡磨難,始終不願向折磨他的現實低頭,求仙學道的心情更加迫切。《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這樣寫道:“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這是看透世間名利後的一種豪情氣概。 從唐玄宗開元十三載(公元725年)到唐肅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 李白的思想中從孤傲遁世,到隱居避世,再到看透世間名利的過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讓《流浪地球》剎車時代的地球去抵抗三體人的入侵,會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