式微
天黑了,天黑了,為什麼還不回家?如果不是為了養活你們,何必還在露水中勞作!天黑了,天黑了,為什麼還不回家?如果不是為了養活你們,何必還在泥漿中勞作!
《式微》是一首先秦時代的詩歌,採用反問、隱語、互文等多種修辭方式,情感表達宛轉而有情致。重章換字,押韻和諧。兼有長短的句式,節奏感強,韻律和諧優美,用詞異常精巧。式微也成為後世詩歌中常用的意象,對後世古典詩歌有著深遠的影響。
全詩只有短短二章,都以“式微,式微,胡不歸”起調:天黑了,天黑了,為什麼還不回家?詩人緊接著便交待了原因:“微君之故,胡為乎中露”;“微君之躬,胡為乎泥中”。意思是說,為了君主的事情,為了養活他們的貴體,才不得不終年累月、晝夜不輟地在露水和泥漿中奔波勞作。然而,《式微》詩上下二章只變換了兩處文字, 但就在這巧妙的變換中, 體現出了作者用詞的獨具匠心。
其一, 一章“微君之故”和二章“微君之躬”。上下章只變換“故”“躬”兩字, 卻使詩歌語義飽滿、押韻和諧。“微君之故”, 朱熹《詩集傳》釋為: “我若非以君之故”; “微君之躬”, “躬”是“躳”的異體, 《爾雅·釋言》: “躬, 身也。”躬、身二字互訓, 故“躬”即自身也, 也即“君”。“微君之躬”即“我若無君”。上章言“我若非以君之故”, 下章言“我若無君”。上下章表達相同的意思卻運用不同的字眼, 把作者委婉含蓄的感情表達得淋漓盡致。其二, 一章“胡為乎中露”和二章“胡為乎泥中”。“露”為“路”的假借字。《爾雅·釋名》: “路, 露也。言人所踐蹈而露見也。”方玉潤《詩經原始》: “‘泥中’猶言泥塗也。”按: “中露”也即今俗語所謂心裡沉沉的, 像被什麼東西堵得慌; “泥中”猶今所謂陷入泥中而不能自拔。因此“中露”、“泥中”是虛寫而非實寫, 上下章可互相補充理解。
同時,作者字數的變換中, 始終不忘記押韻的和諧。一章“故”、“露”為陰聲“魚”韻和入聲“鐸”韻同用; 二章“躬”、“中”押陰聲“侵”部韻。此兩句在表達作者思想感情的同時, 又能押韻和諧字數整齊, 有一箭雙鵰之功效。短短二章,寥寥幾句,受奴役者的非人處境以及他們對統治者的滿腔憤懣,給讀者留下極其深刻的印象。
由是,重章換字, 押韻和諧。體現了一唱三嘆、餘味無窮的特色。體現了《詩經》精巧凝練的語言,兼有長短的句式, 節奏感強。《式微》詩短短三十二個字, 就包含了三言、四言和五言等多種變化, 工整與靈活相整合, 參差錯落, 能極力地表達女主人公思想感情的起伏。而其句式的選擇又是隨著詩的內容和思想感情而靈活變化的, 增強
子衿
青青的是你的衣領,悠悠的是我的心境。縱然我不曾去看你,你難道就不給我寄傳音訊?
青青的是你的佩帶,悠悠的是我的情懷。縱然我不曾去看你,難道你就不能到我這來嗎?
走來走去張眼望啊,在這高高的觀樓上。一天不見你的面啊,好像已經有三個月那樣長!
《國風·鄭風·子衿》是中國古代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的一首詩。全詩三章,每章四句。此詩寫單相思,描寫一個女子思念她的心上人。每當看到顏色青青的東西,女子就會想起心上人青青的衣領和青青的佩玉。於是她登上城門樓,就是想看見心上人的蹤影。如果有一天看不見,她便覺得如隔三月。全詩採用倒敘的手法,充分描寫了女子單相思的心理活動,維肖維妙,而且意境很美,是一首難得的優美的情歌,成為中國文學史上描寫相思之情的經典作品。
全詩三章,採用倒敘手法。
前兩章以“我”的口氣自述懷人。“青青子衿”,“青青子佩”,是以戀人的衣飾借代戀人。對方的衣飾給她留下這麼深刻的印象,使她念念不忘,可想見其相思縈懷之情。如今因受阻不能前去赴約,只好等戀人過來相會,可望穿秋水,不見影兒,濃濃的愛意不由轉化為惆悵與幽怨:“縱然我沒有去找你,你為何就不能捎個音信?縱然我沒有去找你,你為何就不能主動前來?”
第三章點明地點,寫她在城樓上因久候戀人不至而心煩意亂,來來回回地走個不停,覺得雖然只有一天不見面,卻好像分別了三個月那麼漫長。
全詩五十字不到,但女主人公等待戀人時的焦灼萬分的情狀宛然如在目 前。這種藝術效果的獲得,在於詩人在創作中運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寫。詩中表現這個女子的動作行為僅用“挑”“達”二字,主要筆墨都用在刻劃她的心理活動上,如前兩章對戀人既全無音問、又不見影兒的埋怨,末章“一日不見,如三月兮”的獨白。兩段埋怨之辭,以“縱我”與“子寧”對舉,急盼之情中不無矜持之態,令人生出無限想像,可謂字少而意多。末尾的內心獨自,則透過誇張修辭技巧,造成主觀時間與客觀時間的反差,從而將其強烈的情緒心理形象地表現了出來,可謂因誇以成狀,沿飾而得奇。心理描寫手法,在後世文壇已發展得淋漓盡致,而上溯其源,此詩已開其先。
這首詩是《詩經》眾多情愛詩歌作品中較有代表性的一篇,它鮮明地體現了那個時代的女性所具有的獨立、自主、平等的思想觀念和精神實質,女主人公在詩中大膽表達自己的情感,即對情人的思念。這在《詩經》以後的歷代文學作品中是少見的。
式微
天黑了,天黑了,為什麼還不回家?如果不是為了養活你們,何必還在露水中勞作!天黑了,天黑了,為什麼還不回家?如果不是為了養活你們,何必還在泥漿中勞作!
《式微》是一首先秦時代的詩歌,採用反問、隱語、互文等多種修辭方式,情感表達宛轉而有情致。重章換字,押韻和諧。兼有長短的句式,節奏感強,韻律和諧優美,用詞異常精巧。式微也成為後世詩歌中常用的意象,對後世古典詩歌有著深遠的影響。
全詩只有短短二章,都以“式微,式微,胡不歸”起調:天黑了,天黑了,為什麼還不回家?詩人緊接著便交待了原因:“微君之故,胡為乎中露”;“微君之躬,胡為乎泥中”。意思是說,為了君主的事情,為了養活他們的貴體,才不得不終年累月、晝夜不輟地在露水和泥漿中奔波勞作。然而,《式微》詩上下二章只變換了兩處文字, 但就在這巧妙的變換中, 體現出了作者用詞的獨具匠心。
其一, 一章“微君之故”和二章“微君之躬”。上下章只變換“故”“躬”兩字, 卻使詩歌語義飽滿、押韻和諧。“微君之故”, 朱熹《詩集傳》釋為: “我若非以君之故”; “微君之躬”, “躬”是“躳”的異體, 《爾雅·釋言》: “躬, 身也。”躬、身二字互訓, 故“躬”即自身也, 也即“君”。“微君之躬”即“我若無君”。上章言“我若非以君之故”, 下章言“我若無君”。上下章表達相同的意思卻運用不同的字眼, 把作者委婉含蓄的感情表達得淋漓盡致。其二, 一章“胡為乎中露”和二章“胡為乎泥中”。“露”為“路”的假借字。《爾雅·釋名》: “路, 露也。言人所踐蹈而露見也。”方玉潤《詩經原始》: “‘泥中’猶言泥塗也。”按: “中露”也即今俗語所謂心裡沉沉的, 像被什麼東西堵得慌; “泥中”猶今所謂陷入泥中而不能自拔。因此“中露”、“泥中”是虛寫而非實寫, 上下章可互相補充理解。
同時,作者字數的變換中, 始終不忘記押韻的和諧。一章“故”、“露”為陰聲“魚”韻和入聲“鐸”韻同用; 二章“躬”、“中”押陰聲“侵”部韻。此兩句在表達作者思想感情的同時, 又能押韻和諧字數整齊, 有一箭雙鵰之功效。短短二章,寥寥幾句,受奴役者的非人處境以及他們對統治者的滿腔憤懣,給讀者留下極其深刻的印象。
由是,重章換字, 押韻和諧。體現了一唱三嘆、餘味無窮的特色。體現了《詩經》精巧凝練的語言,兼有長短的句式, 節奏感強。《式微》詩短短三十二個字, 就包含了三言、四言和五言等多種變化, 工整與靈活相整合, 參差錯落, 能極力地表達女主人公思想感情的起伏。而其句式的選擇又是隨著詩的內容和思想感情而靈活變化的, 增強
子衿
青青的是你的衣領,悠悠的是我的心境。縱然我不曾去看你,你難道就不給我寄傳音訊?
青青的是你的佩帶,悠悠的是我的情懷。縱然我不曾去看你,難道你就不能到我這來嗎?
走來走去張眼望啊,在這高高的觀樓上。一天不見你的面啊,好像已經有三個月那樣長!
《國風·鄭風·子衿》是中國古代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的一首詩。全詩三章,每章四句。此詩寫單相思,描寫一個女子思念她的心上人。每當看到顏色青青的東西,女子就會想起心上人青青的衣領和青青的佩玉。於是她登上城門樓,就是想看見心上人的蹤影。如果有一天看不見,她便覺得如隔三月。全詩採用倒敘的手法,充分描寫了女子單相思的心理活動,維肖維妙,而且意境很美,是一首難得的優美的情歌,成為中國文學史上描寫相思之情的經典作品。
全詩三章,採用倒敘手法。
前兩章以“我”的口氣自述懷人。“青青子衿”,“青青子佩”,是以戀人的衣飾借代戀人。對方的衣飾給她留下這麼深刻的印象,使她念念不忘,可想見其相思縈懷之情。如今因受阻不能前去赴約,只好等戀人過來相會,可望穿秋水,不見影兒,濃濃的愛意不由轉化為惆悵與幽怨:“縱然我沒有去找你,你為何就不能捎個音信?縱然我沒有去找你,你為何就不能主動前來?”
第三章點明地點,寫她在城樓上因久候戀人不至而心煩意亂,來來回回地走個不停,覺得雖然只有一天不見面,卻好像分別了三個月那麼漫長。
全詩五十字不到,但女主人公等待戀人時的焦灼萬分的情狀宛然如在目 前。這種藝術效果的獲得,在於詩人在創作中運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寫。詩中表現這個女子的動作行為僅用“挑”“達”二字,主要筆墨都用在刻劃她的心理活動上,如前兩章對戀人既全無音問、又不見影兒的埋怨,末章“一日不見,如三月兮”的獨白。兩段埋怨之辭,以“縱我”與“子寧”對舉,急盼之情中不無矜持之態,令人生出無限想像,可謂字少而意多。末尾的內心獨自,則透過誇張修辭技巧,造成主觀時間與客觀時間的反差,從而將其強烈的情緒心理形象地表現了出來,可謂因誇以成狀,沿飾而得奇。心理描寫手法,在後世文壇已發展得淋漓盡致,而上溯其源,此詩已開其先。
這首詩是《詩經》眾多情愛詩歌作品中較有代表性的一篇,它鮮明地體現了那個時代的女性所具有的獨立、自主、平等的思想觀念和精神實質,女主人公在詩中大膽表達自己的情感,即對情人的思念。這在《詩經》以後的歷代文學作品中是少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