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真卿《祭侄文稿》天下第二行書,又稱《祭侄季明文》,安史之亂時,顏真卿堂兄顏杲卿任常山郡太守,叛軍進逼,顏季明,即顏杲卿第三子,顏真卿堂侄,在其父揭旗反正,與顏真卿共同聲討安祿山叛亂時,由他往返於常山、平原之間傳遞訊息,使兩郡聯結,形成犄角之勢,齊心效忠王室,抵抗叛軍。但太原節度使擁兵不救,以至城破,顏杲卿與子顏季明先後罹難,所以文中說“賊臣不救,孤城圍逼,父陷子死,巢傾卵覆”。
X
事後顏真卿派長侄泉明前往善後,僅得杲卿一足、季明頭骨,乃有《祭侄文稿》之作。則魯公在援筆作文之際,撫今追昔,縈紆忿激,血淚交進,悲憤交加,情不能自禁。顏真卿此文,正義凜凜,有不忍卒讀之感,故黃庭堅《山谷題跋》說:“魯公《祭侄季明文》文章字法皆能動人。”
評論書法作字、向有字如其人之說。魯公一門忠烈,生平大節凜然,精神氣節之反應於翰墨, 《祭侄文稿》最為論書者所樂舉。通篇使用一管微禿之筆,以圓健筆法,有若流轉之篆籀,自首至尾,雖因墨枯再蘸墨,墨色因停頓起始,黑灰濃枯,多所變化,然前後一氣呵成。
《祭侄季明文稿》既是起草文稿,其中刪改塗抹,正可見魯公為文構思,始末情懷起伏,胸臆了無掩飾,當是存世魯公手書第一名墨跡。
唐 顏真卿 祭侄文稿 區域性
《祭侄文稿》流傳有緒,據元張晏跋:當時宣和嘗收,後為庸工剪去印記,元代時於“歲”字旁猶有天水圓印痕跡。元初在鮮于樞手並有跋。明時在吳廷家,後輾轉入清內府。內中鈐有“趙子昂氏”、“鮮于樞伯機父”、“張晏私印”、“句曲外史”、“石渠寶笈”、“嘉慶御覽之寶”、“宣統御覽之寶”等鑑藏印。前隔水有題識;幅後有張晏、鮮于樞、王頊齡、徐乾學等跋。又有周密、屠約、僧德一、王圖炳等觀款。著錄於《宣和書譜》、《清河書畫舫》等。刻入宋《博古堂》、《忠義堂》等帖。明《停雲館》、《戲鴻堂》、《玉煙堂》等叢帖亦有刻入。
作品鑑賞
顏真卿著名的行書作品還有“三稿”——《祭侄文稿》、《爭座位稿》(按:亦稱《爭座位帖》)、《告伯父稿》(按:亦稱《告伯父文稿》)。其中,《告伯父稿》為刻本,書、刻皆不足以稱善。《祭侄文稿》與《爭座位稿》實為絕妙之品。
草稿因其性質,書法尤為率意,但率意顯真情,無刻意之跡。《祭侄文稿》運筆迅疾,情緒激動,與其悲憤之情有關。其書法最妙處,一在其字的點畫密聚,草成一個塊面之處;二在其枯筆連擦寫數字之處。這兩種現象交相映襯,造成虛實、輕重、黑白之間的節奏變化,再加上草稿特有的率意所造成的用筆“不拘小節”,和結體的偏於鬆散,形成了顏體稿書風格。《爭座位稿》也有這樣的特點,只不過因是刻本,這些特徵不似《祭侄文稿》那麼真切而已。此外,草稿的塗改、新增之處更增添了率意感,這本是因草稿而自然形成的,如果有著意仿者,將古人的詩文拿來再行塗改一番以追求率意之趣,不免東施效顰,流於淺薄庸俗。
顏真卿的行書信札、草稿,如《祭侄文稿》等。因其用途和行書書體的形式特點,使其點畫用筆中捨棄了對起筆、收筆和轉折、勾趯等處的刻意求工,但卻保留了沉實挺勁而渾厚的線質,結體則變嚴謹端莊而為寬鬆多型,章法又隨勢產生緊松、疏密的變化,這正體顯出顏真卿書法的藝術創造力和高層次的書美意趣。
顏真卿的真書嚴謹至極,而其行書卻能放任隨意,不拘繩墨,輕鬆空靈,富有情韻。研究顏體行書,所依據的是他的信札草稿,而這些作品都是在平時的非鄭重的實用用途中產生的,由於是隨意所為,無意於佳,所以能表現出真情實意。
點畫厚重,用筆圓渾,結體寬博,這是其真書和行書都具備的基本特徵。但由於行書多用於非鄭重用途的隨意書寫,使其藝術天才、靈感性情隨興得以充分噴發,故其書法點畫飛動,多連筆之勢,體態就勢變異,奇妙無窮,煥發出濃郁的書卷氣息。
《祭侄文稿》線條節奏隨著作品的展開而不斷改變。開始時線條沉穩、含蓄、筆畫斷開,隨著連筆增加,速度加快,但一些連續性極強的線條之間,總有些點畫斷開的字作為隔離帶,以至使作品在總體節奏不斷趨向奔放、疾速的同時,隱含著抑揚的交替。當然,每一次迴圈都把整體節奏推向更激越的一個層次,作品最後線上條無法遏止的推移中結束。作品線條的外部運動和內部運動都包含了豐富的層次和極為細微的變化。它展示一種連續的完整的過程,展示了一種運動在某種精神背景支援下演變、推移,以至達到另一種無法預想的節奏狀態的過程。從作品的起端無法推想它的結尾,更無法推想它在延續中的一切變化。這是手稿、信札類作品與寫本類作品在節奏上的區別。
《祭侄文稿》等作品中的線結構與運動節奏取得了很好的呼應。點畫斷開的單字使字間空間與行間空間融成一片,成為一些相對穩定的字內空間的背景,但是當線條連續性增加時,字間空間時而與字內空間融合,如“都尉”、“何圖”、“無嗟”等,從而轉入另一種空間態勢,使線條所牢籠的空間與背景處於更緊張的衝突中,以至最終插入行間空間,在各種空間無法調和的衝撞中奏出結束的音符;行軸線也與運動節奏相呼應,平直——動盪——恢復清晰的軸線,每一次這樣的反覆都使軸線遠離作品開始時的基調,而在作品結束時產生最強烈的震盪——這也是從起端無法預想的尾聲。
顏真卿《祭侄文稿》天下第二行書,又稱《祭侄季明文》,安史之亂時,顏真卿堂兄顏杲卿任常山郡太守,叛軍進逼,顏季明,即顏杲卿第三子,顏真卿堂侄,在其父揭旗反正,與顏真卿共同聲討安祿山叛亂時,由他往返於常山、平原之間傳遞訊息,使兩郡聯結,形成犄角之勢,齊心效忠王室,抵抗叛軍。但太原節度使擁兵不救,以至城破,顏杲卿與子顏季明先後罹難,所以文中說“賊臣不救,孤城圍逼,父陷子死,巢傾卵覆”。
X
事後顏真卿派長侄泉明前往善後,僅得杲卿一足、季明頭骨,乃有《祭侄文稿》之作。則魯公在援筆作文之際,撫今追昔,縈紆忿激,血淚交進,悲憤交加,情不能自禁。顏真卿此文,正義凜凜,有不忍卒讀之感,故黃庭堅《山谷題跋》說:“魯公《祭侄季明文》文章字法皆能動人。”
評論書法作字、向有字如其人之說。魯公一門忠烈,生平大節凜然,精神氣節之反應於翰墨, 《祭侄文稿》最為論書者所樂舉。通篇使用一管微禿之筆,以圓健筆法,有若流轉之篆籀,自首至尾,雖因墨枯再蘸墨,墨色因停頓起始,黑灰濃枯,多所變化,然前後一氣呵成。
《祭侄季明文稿》既是起草文稿,其中刪改塗抹,正可見魯公為文構思,始末情懷起伏,胸臆了無掩飾,當是存世魯公手書第一名墨跡。
唐 顏真卿 祭侄文稿 區域性
《祭侄文稿》流傳有緒,據元張晏跋:當時宣和嘗收,後為庸工剪去印記,元代時於“歲”字旁猶有天水圓印痕跡。元初在鮮于樞手並有跋。明時在吳廷家,後輾轉入清內府。內中鈐有“趙子昂氏”、“鮮于樞伯機父”、“張晏私印”、“句曲外史”、“石渠寶笈”、“嘉慶御覽之寶”、“宣統御覽之寶”等鑑藏印。前隔水有題識;幅後有張晏、鮮于樞、王頊齡、徐乾學等跋。又有周密、屠約、僧德一、王圖炳等觀款。著錄於《宣和書譜》、《清河書畫舫》等。刻入宋《博古堂》、《忠義堂》等帖。明《停雲館》、《戲鴻堂》、《玉煙堂》等叢帖亦有刻入。
唐 顏真卿 祭侄文稿 區域性
作品鑑賞
顏真卿著名的行書作品還有“三稿”——《祭侄文稿》、《爭座位稿》(按:亦稱《爭座位帖》)、《告伯父稿》(按:亦稱《告伯父文稿》)。其中,《告伯父稿》為刻本,書、刻皆不足以稱善。《祭侄文稿》與《爭座位稿》實為絕妙之品。
草稿因其性質,書法尤為率意,但率意顯真情,無刻意之跡。《祭侄文稿》運筆迅疾,情緒激動,與其悲憤之情有關。其書法最妙處,一在其字的點畫密聚,草成一個塊面之處;二在其枯筆連擦寫數字之處。這兩種現象交相映襯,造成虛實、輕重、黑白之間的節奏變化,再加上草稿特有的率意所造成的用筆“不拘小節”,和結體的偏於鬆散,形成了顏體稿書風格。《爭座位稿》也有這樣的特點,只不過因是刻本,這些特徵不似《祭侄文稿》那麼真切而已。此外,草稿的塗改、新增之處更增添了率意感,這本是因草稿而自然形成的,如果有著意仿者,將古人的詩文拿來再行塗改一番以追求率意之趣,不免東施效顰,流於淺薄庸俗。
顏真卿的行書信札、草稿,如《祭侄文稿》等。因其用途和行書書體的形式特點,使其點畫用筆中捨棄了對起筆、收筆和轉折、勾趯等處的刻意求工,但卻保留了沉實挺勁而渾厚的線質,結體則變嚴謹端莊而為寬鬆多型,章法又隨勢產生緊松、疏密的變化,這正體顯出顏真卿書法的藝術創造力和高層次的書美意趣。
顏真卿的真書嚴謹至極,而其行書卻能放任隨意,不拘繩墨,輕鬆空靈,富有情韻。研究顏體行書,所依據的是他的信札草稿,而這些作品都是在平時的非鄭重的實用用途中產生的,由於是隨意所為,無意於佳,所以能表現出真情實意。
點畫厚重,用筆圓渾,結體寬博,這是其真書和行書都具備的基本特徵。但由於行書多用於非鄭重用途的隨意書寫,使其藝術天才、靈感性情隨興得以充分噴發,故其書法點畫飛動,多連筆之勢,體態就勢變異,奇妙無窮,煥發出濃郁的書卷氣息。
《祭侄文稿》線條節奏隨著作品的展開而不斷改變。開始時線條沉穩、含蓄、筆畫斷開,隨著連筆增加,速度加快,但一些連續性極強的線條之間,總有些點畫斷開的字作為隔離帶,以至使作品在總體節奏不斷趨向奔放、疾速的同時,隱含著抑揚的交替。當然,每一次迴圈都把整體節奏推向更激越的一個層次,作品最後線上條無法遏止的推移中結束。作品線條的外部運動和內部運動都包含了豐富的層次和極為細微的變化。它展示一種連續的完整的過程,展示了一種運動在某種精神背景支援下演變、推移,以至達到另一種無法預想的節奏狀態的過程。從作品的起端無法推想它的結尾,更無法推想它在延續中的一切變化。這是手稿、信札類作品與寫本類作品在節奏上的區別。
《祭侄文稿》等作品中的線結構與運動節奏取得了很好的呼應。點畫斷開的單字使字間空間與行間空間融成一片,成為一些相對穩定的字內空間的背景,但是當線條連續性增加時,字間空間時而與字內空間融合,如“都尉”、“何圖”、“無嗟”等,從而轉入另一種空間態勢,使線條所牢籠的空間與背景處於更緊張的衝突中,以至最終插入行間空間,在各種空間無法調和的衝撞中奏出結束的音符;行軸線也與運動節奏相呼應,平直——動盪——恢復清晰的軸線,每一次這樣的反覆都使軸線遠離作品開始時的基調,而在作品結束時產生最強烈的震盪——這也是從起端無法預想的尾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