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懿榮,原名王貽榘,字正孺,又字廉正。道光25年(1845)農曆正月初八,生於山東省福山古現東村一官宦人家。自幼聰明好學,18歲就參加了科舉考試。同治元年他參加了鄉試,考官認為他的答卷是奇才之作,但遭到主考官的非議。後來他歷時17年,經八次考試才中舉人。
清代的鄉試是三年一次,即在子、午、卯、酉年的八月舉行;參考人員的名額有限制,大府選20名,大州選15名,小縣選4-5名,所以每次全國參加考試的秀才就有近25000名,而考中的僅為15%左右。
鄉試第二年三月中舉的人還要到京城參加會試,會試中了貢士的三個月後又要進行復試和殿試,會試考中的就是進士。從舉人到考中進士其出生率僅為16%左右,王懿榮經近20年的科舉顛簸,於光緒六年(1882)才考中進士。後來經翰林院的考查,他以一等第三名被選為庶吉士,自此他開始步入政壇,便立志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已任。光緒21年(1895)他進入國子監,光緒25年他任國子監祭酒,並連任三屆。可見王懿榮學識之淵博,品德之高尚。
王懿榮在公務之餘還酷愛舊槧,善本書籍、古彝器、碑版、圖畫之類;他涉獵了經史,義理、訓詁、金文、韻學等;他知識 淵博,是考古專家,中國語言學專家,書法家、篆籀雕刻專家;被學術界譽為金石研究的鼻祖,甲骨文之父。
王懿榮對甲骨文的發現研究頗有成效,貢獻卓著。
光緒25年(1899)王懿榮患了虐疾,家裡人為他取來中藥,他發現一味叫“龍骨”的中藥碎片上刻有像金文一樣的符號,他高興地找到那個名叫“鶴年堂”的藥店,告訴老闆,以後送來的“龍骨”他全買了。幾天後,一個叫範維卿的維縣商人送來12片,他告訴王懿榮這是從河南湯陰縣安陽買的;是當時老百姓翻地時偶然掘出的。王懿榮仔細地觀察,發現那些刻劃的符號不但與某些金文相同,而且還有幾位殷商國王的名字。於是他斷定這些甲骨文所刻的內容是殷商時期的檔案資料,是中國更古老的文字——甲骨文。他邀約同仁好友共賞。訊息傳出,不少學者文人前來觀賞探討,纂文研究如鍾鄂、張詣讓、羅振玉、王國維、董代賓、明義士(義大利的學者)、郭沫若等。
王懿榮的研究發現,在中國歷史上確立了殷商的存在,使中國的信史提前了一千多年。他的發現成為中國學術史上殷商甲骨,西域漢簡,內閣大庫三大發現之一。考古研究開始了對商代殷墟的挖掘考察,甲骨文成為中國篆籀文字之前的古文字。
王懿榮還是一位愛國志士,光緒20年(1884)甲午戰爭爆發,他毅然決然上疎皇帝,要求返回山東,組織民團抗擊日寇,後來因袁世凱與日本簽訂《二十一條》,他只好解散民團,重回京城。
1900年8月13日,八國聯軍侵入北京,眼見國已不國,第二天他悲痛地和夫人射雲鵬、兒子王崇燕的妻子張久淑投井尋難。彰顯了他們“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凜然氣節。
王懿榮出生在人傑地靈的風水寶地,他的始祖王忠,是明洪武年間出生的大理府雲南縣(今巍山縣)雞頭村,入仕後任山東登寧鹽課大使、管蓬萊、福山、牟平、文登、榮城等縣的鹽務,曾敕授七品承事郎,致仕後落籍福山古現村,祖父王兆琛的第五子,27歲考取拔貢,官到四川按察史,王氏家族中翰林六人、進士27人、舉人58人、貢生58人、庠生268人,名門望族、科第綿綿、天佑其後,世澤蟬聯。
王懿榮的出生地是煙臺市古現三十里堡村南。西周時是姜子牙、周公旦的封地,史稱牟子國。牟,封地名:子,被 封人的爵位。此地的域民本是祝融之後邾人,牟人和葛人,當初住今萊鞠市叫祁國,周初因戰亂遷到此地。牟子國在戰國時期,齊、魯、楚戰亂時滅亡。
福山福地,仙道文化引歷代帝王來此駐蹕祈福。秦始皇曾南到會稽北謁碣石、半島仙景引他三次蒞臨,分別是公元前219年、218年和210年,他令李斯書篆刻碑文記之;漢武帝也來過芝罘;唐太宗後來到芝罘題詩“芝罘思漢武,碣石想始皇”。中國史上來過芝罘的帝王不勝列舉。可見王懿榮的出生地確是鍾靈毓秀。
為了宏揚中華文明,紀念王懿榮這位偉大的文化名人,山東省文物局,福山區人民政府集資在福山城裡街中心修建了王懿榮紀念館,此館三進院落,兩層樓,55間房屋,分七個展室,佔地799平方米,座落在寬闊的廣場西側。館收藏了王懿榮後人捐贈的先人的遺像、遺物和刻劃有甲骨文的龜版獸骨,以及考古發掘的不小文物300多件,還有當今文化界名流贈的書畫條幅200餘件。紀念館中陳列著的展品有實物,有展板、有模型、有圖表等,一切均有說明。
這則短文初稿後,我老感文中多有措辭謬誤、繁簡不當,就反覆推敲,多次修改,然老覺存有缺憾。我苦苦思索,反覆琢磨;王懿榮為什麼會這麼摧我心扉,激我靈魂。政府為什麼要建紀念館,我恍然大悟,因為他是正義者心中的楷模。
他自幼立志:“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以天下為已任;他刻苦求學,矢志不移,有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毅力;他興趣廣泛,博覽群書,博採眾長,有“每事問”的求學精神;他對每個問題都求真務實,有追根問底的追求;他辭官抗倭,為國殉難,據有高尚的愛國主義精神;他成長在人才濟濟的家族,耳濡目染、言傳身教、自然不扶而直。
我還想,一篇奇才的文章,為什麼會被權勢者一語貶低?歷代帝王為啥會頻來芝罘駐蹕祈福,是因這裡人傑地靈吧!
我還想……
王懿榮,原名王貽榘,字正孺,又字廉正。道光25年(1845)農曆正月初八,生於山東省福山古現東村一官宦人家。自幼聰明好學,18歲就參加了科舉考試。同治元年他參加了鄉試,考官認為他的答卷是奇才之作,但遭到主考官的非議。後來他歷時17年,經八次考試才中舉人。
清代的鄉試是三年一次,即在子、午、卯、酉年的八月舉行;參考人員的名額有限制,大府選20名,大州選15名,小縣選4-5名,所以每次全國參加考試的秀才就有近25000名,而考中的僅為15%左右。
鄉試第二年三月中舉的人還要到京城參加會試,會試中了貢士的三個月後又要進行復試和殿試,會試考中的就是進士。從舉人到考中進士其出生率僅為16%左右,王懿榮經近20年的科舉顛簸,於光緒六年(1882)才考中進士。後來經翰林院的考查,他以一等第三名被選為庶吉士,自此他開始步入政壇,便立志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已任。光緒21年(1895)他進入國子監,光緒25年他任國子監祭酒,並連任三屆。可見王懿榮學識之淵博,品德之高尚。
王懿榮在公務之餘還酷愛舊槧,善本書籍、古彝器、碑版、圖畫之類;他涉獵了經史,義理、訓詁、金文、韻學等;他知識 淵博,是考古專家,中國語言學專家,書法家、篆籀雕刻專家;被學術界譽為金石研究的鼻祖,甲骨文之父。
王懿榮對甲骨文的發現研究頗有成效,貢獻卓著。
光緒25年(1899)王懿榮患了虐疾,家裡人為他取來中藥,他發現一味叫“龍骨”的中藥碎片上刻有像金文一樣的符號,他高興地找到那個名叫“鶴年堂”的藥店,告訴老闆,以後送來的“龍骨”他全買了。幾天後,一個叫範維卿的維縣商人送來12片,他告訴王懿榮這是從河南湯陰縣安陽買的;是當時老百姓翻地時偶然掘出的。王懿榮仔細地觀察,發現那些刻劃的符號不但與某些金文相同,而且還有幾位殷商國王的名字。於是他斷定這些甲骨文所刻的內容是殷商時期的檔案資料,是中國更古老的文字——甲骨文。他邀約同仁好友共賞。訊息傳出,不少學者文人前來觀賞探討,纂文研究如鍾鄂、張詣讓、羅振玉、王國維、董代賓、明義士(義大利的學者)、郭沫若等。
王懿榮的研究發現,在中國歷史上確立了殷商的存在,使中國的信史提前了一千多年。他的發現成為中國學術史上殷商甲骨,西域漢簡,內閣大庫三大發現之一。考古研究開始了對商代殷墟的挖掘考察,甲骨文成為中國篆籀文字之前的古文字。
王懿榮還是一位愛國志士,光緒20年(1884)甲午戰爭爆發,他毅然決然上疎皇帝,要求返回山東,組織民團抗擊日寇,後來因袁世凱與日本簽訂《二十一條》,他只好解散民團,重回京城。
1900年8月13日,八國聯軍侵入北京,眼見國已不國,第二天他悲痛地和夫人射雲鵬、兒子王崇燕的妻子張久淑投井尋難。彰顯了他們“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凜然氣節。
王懿榮出生在人傑地靈的風水寶地,他的始祖王忠,是明洪武年間出生的大理府雲南縣(今巍山縣)雞頭村,入仕後任山東登寧鹽課大使、管蓬萊、福山、牟平、文登、榮城等縣的鹽務,曾敕授七品承事郎,致仕後落籍福山古現村,祖父王兆琛的第五子,27歲考取拔貢,官到四川按察史,王氏家族中翰林六人、進士27人、舉人58人、貢生58人、庠生268人,名門望族、科第綿綿、天佑其後,世澤蟬聯。
王懿榮的出生地是煙臺市古現三十里堡村南。西周時是姜子牙、周公旦的封地,史稱牟子國。牟,封地名:子,被 封人的爵位。此地的域民本是祝融之後邾人,牟人和葛人,當初住今萊鞠市叫祁國,周初因戰亂遷到此地。牟子國在戰國時期,齊、魯、楚戰亂時滅亡。
福山福地,仙道文化引歷代帝王來此駐蹕祈福。秦始皇曾南到會稽北謁碣石、半島仙景引他三次蒞臨,分別是公元前219年、218年和210年,他令李斯書篆刻碑文記之;漢武帝也來過芝罘;唐太宗後來到芝罘題詩“芝罘思漢武,碣石想始皇”。中國史上來過芝罘的帝王不勝列舉。可見王懿榮的出生地確是鍾靈毓秀。
為了宏揚中華文明,紀念王懿榮這位偉大的文化名人,山東省文物局,福山區人民政府集資在福山城裡街中心修建了王懿榮紀念館,此館三進院落,兩層樓,55間房屋,分七個展室,佔地799平方米,座落在寬闊的廣場西側。館收藏了王懿榮後人捐贈的先人的遺像、遺物和刻劃有甲骨文的龜版獸骨,以及考古發掘的不小文物300多件,還有當今文化界名流贈的書畫條幅200餘件。紀念館中陳列著的展品有實物,有展板、有模型、有圖表等,一切均有說明。
這則短文初稿後,我老感文中多有措辭謬誤、繁簡不當,就反覆推敲,多次修改,然老覺存有缺憾。我苦苦思索,反覆琢磨;王懿榮為什麼會這麼摧我心扉,激我靈魂。政府為什麼要建紀念館,我恍然大悟,因為他是正義者心中的楷模。
他自幼立志:“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以天下為已任;他刻苦求學,矢志不移,有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毅力;他興趣廣泛,博覽群書,博採眾長,有“每事問”的求學精神;他對每個問題都求真務實,有追根問底的追求;他辭官抗倭,為國殉難,據有高尚的愛國主義精神;他成長在人才濟濟的家族,耳濡目染、言傳身教、自然不扶而直。
我還想,一篇奇才的文章,為什麼會被權勢者一語貶低?歷代帝王為啥會頻來芝罘駐蹕祈福,是因這裡人傑地靈吧!
我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