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特產有: 五指毛桃、客家娘酒、紫金辣椒醬、霸王花米粉、酸蘿蔔、筍乾、茶樹菇、梅菜乾、香豆乾、梅州金柚、白渡牛肉乾、桂花糕、發脆糕、薑糖、蘿蔔苗茶等。
客家十大名菜:東江鹽雞、紅燜豬肉、釀豆腐、上湯桂花魚、釀三寶、娘酒醉河蝦、清煲草魚、水晶雞、薯絲煲、鹹香鴨。
涮九品:涮九門頭,系選用牛身上最精華的九個部位的肉,即牛舌峰、百葉肚、牛心冠、牛肚尖、牛脊肉、牛百葉、牛心血管、牛腰、牛肚壁,經過嚴格選料,精細刀功,輔以佐料、米酒和數味中草藥製成。此菜鮮嫩脆爽,湯味馨香,有健胃補腎、祛寒去溼的功效,是藥膳兼濟的佳餚,此菜已列入全國名菜譜。
白鴨湯:白鴨即白鶩鴨,相傳是鶩(野鴨)與家養白鴨相交配生蛋,孵化,經鴨農不斷選育而成的一個特殊品種。 其嘴為青綠色、眼球呈黑色;肉質細嫩,含脂率低;既可作藥膳用,還具有清熱解毒、利溼、滋陰降火等藥用價值,是治療麻疹、肝炎、痢疾、肺結核等病的單方或優良配方,同時,它又是一種不可多得的滋補佳品,是全國唯一藥膳用鴨。
簸箕飯:又名“卷飯”,是將大米浸泡後磨成米漿,用圓形簸箕將其定形成薄米餅後蒸熟。把炒熟的肉絲、韭菜、豆芽、鮮筍、蝦米、香菇等餡放入米餅,捲成筒狀,與油條相似。簸箕飯美味可口,多食不膩。
菜乾扣肉:原料是菜乾和豬五花肉。先將豬肉煮至七成熟,用醬油塗勻後晾乾後,再用八成熱的油炸至肉皮起泡,切成3釐米長、1釐米寬的肉片。菜乾事先要用水泡軟洗淨並擠幹水分,切碎末。將目魚肉去膜,切成片加白糖、醬油、蒜瓣、紹酒等爆炒,然後舀入骨湯燜5分鐘後撈出各料,鍋中加入菜乾末稍煮片刻取出。 將燜好的肉片皮朝下扣入碗中,再目魚片,菜乾末鋪在碗麵上,淋上燜汁用大火蒸1小時,最後將汁倒出,將內翻扣於圓盤。淋上勾芡汁即成。
客家捶圓:又叫波圓,即肉圓,主要有品種有豬肉圓、牛肉圓、牛筋圓、魚圓、蝦圓、雞圓等。 客家捶圓口味純正,既有韌性又很爽脆,既有嚼頭又不打渣,人們形容捶圓的彈性良好常常會說是“跌落桌上跳三跳”。其中永定的牛肉圓及下洋的牛筋圓以味道鮮美受到讚譽。 肉圓既是一道常菜,飲宴也不可缺,主要是取“圓”字寓“團圓”和“圓滿”之意。
上杭魚白:上杭魚白是上杭縣的特產,又稱燒魚白。是用魚肉和肥肉打成的肉泥,配上地瓜粉、鮮荸薺和蔥白等一起製成的。色香兼備,是別具一格的絕妙佳餚。
涮酒:涮酒是閩西人獨特的火鍋吃法,就是將肉片、魚片之類的放進摻有米酒的開水鍋裡略煮一下就吃,主要有以下兩種:
1)、涮牛肉酒 是取牛舌峰、百葉肚、牛心冠、牛肚尖、牛裡脊肉、牛蜂肚、牛心管、牛腰、草肚壁等九種肉放進鍋裡涮著吃,又稱涮"九門頭",意喻一臺漢戲中最主要的旦、花、醜等九種角色。
2)、涮豬肉酒 一般是涮豬肝、豬心、豬腰、豬粉腸、豬舌頭、龍骨邊的嫩肉等。涮酒的肉很講究切法,不同的肉要分別切成花狀、片狀、條狀、塊狀,爾後把摻有米酒的水盛在鍋裡或酒壺裡燒開,同時把辣薯(一種去溼理氣的草藥)、生薑、香藤根加入酒水中一起煮沸,就可以涮肉吃啦。其風味不僅鮮嫩脆爽,而且會使人感到舒筋提神。
四堡漾豆腐:來到閩西連城縣,一定要品嚐當地的四堡漾豆腐,這是閩西客家的特色佳餚。 這款菜選用當地特產的豆腐為原料,將豬瘦肉和嫩牛肉加入少許紅菇、香菇、蔥白等剁成肉醬,取團狀肉餡塞入方寸大的豆腐塊中。再將肉餡朝上的豆腐放入鍋中,加上雞湯、豆豉用文火燜熟。再撒上胡椒粉、小蔥花,待湯水全被豆腐汲收,就可以起鍋品嚐了。在盤中的豆腐似搖似動,是之謂“漾豆腐”。
汀州河田雞:俗話說:“沒吃河田雞,不算到長汀”。長汀是汀州故地,是汀州最負盛名的名菜,被譽為“汀州第一大菜”。據載:“河田雞起源於福建長汀縣河田鎮”。民間傳說唐開元年間河田雞被選送到長安,列為鬥雞之雄,每每取勝。
段母包餅:據傳清光緒年間,長汀有一位神童段林雪,他10歲能詩,13歲時考取秀才。他的家境很貧寒,有一年元宵節,街上的捲餅香氣撲鼻,段林雪很想吃。母親胡氏便買了幾張捲餅皮,包了一些蔥蒜將就著給他解饞。他問:“這是什麼菜?”胡氏回答:“手帕子包‘拉雜’。”成年後段林雪想起往事,便賦詩道:“家家團聚過元宵,戶戶齊把春捲包,憶我齠齡窮苦日,笑問手帕何物包。”
捲餅:捲餅的做法類似於北方人吃的烙餅,但更復雜些,這是客家人保持中原風俗的名點。每逢,家家戶戶都要製作。 先用麵粉攤成大大的薄餅,之後將冬筍絲、香菇絲、肉絲、菜心絲、豆芽炒成美味可口的菜餚,用麵餅將菜捲起來後放入花生油中炸到酥脆就能吃了。
客家擂茶:擂茶是客家人的特製飲料,其製作與風味別具特色。“擂”茶的用具是擂持和擂缽,基本原料是茶葉、米、芝麻、黃豆、花生、鹽及桔皮,有時也加些草藥。將原料置入缽中擂成醬狀茶泥,衝入開水,撒些碎蔥便好了。這種飲料不但解渴,又可充飢。
汀州燈盞糕:汀州燈盞糕因形似古代扁圓形的豆油燈盞而得名。它是將大米和黃豆浸泡後磨成米漿,調入細鹽、味精、蔥花再用湯匙舀到特製的圓勺內,沉入煮沸的油鍋中。米漿在沸油中迅速膨脹成圓球形,很快就熟,至底面金黃時即可,入口酥脆,因其迅速膨脹的過程如同變魔術一般,又稱為“魔術糕”。
永定芋子包:用紅芋薯粉制皮,用肉、菇、冬筍為餡製成包,蒸食。鮮香滑軟,冷熱均宜。
客家特產有: 五指毛桃、客家娘酒、紫金辣椒醬、霸王花米粉、酸蘿蔔、筍乾、茶樹菇、梅菜乾、香豆乾、梅州金柚、白渡牛肉乾、桂花糕、發脆糕、薑糖、蘿蔔苗茶等。
客家十大名菜:東江鹽雞、紅燜豬肉、釀豆腐、上湯桂花魚、釀三寶、娘酒醉河蝦、清煲草魚、水晶雞、薯絲煲、鹹香鴨。
涮九品:涮九門頭,系選用牛身上最精華的九個部位的肉,即牛舌峰、百葉肚、牛心冠、牛肚尖、牛脊肉、牛百葉、牛心血管、牛腰、牛肚壁,經過嚴格選料,精細刀功,輔以佐料、米酒和數味中草藥製成。此菜鮮嫩脆爽,湯味馨香,有健胃補腎、祛寒去溼的功效,是藥膳兼濟的佳餚,此菜已列入全國名菜譜。
白鴨湯:白鴨即白鶩鴨,相傳是鶩(野鴨)與家養白鴨相交配生蛋,孵化,經鴨農不斷選育而成的一個特殊品種。 其嘴為青綠色、眼球呈黑色;肉質細嫩,含脂率低;既可作藥膳用,還具有清熱解毒、利溼、滋陰降火等藥用價值,是治療麻疹、肝炎、痢疾、肺結核等病的單方或優良配方,同時,它又是一種不可多得的滋補佳品,是全國唯一藥膳用鴨。
簸箕飯:又名“卷飯”,是將大米浸泡後磨成米漿,用圓形簸箕將其定形成薄米餅後蒸熟。把炒熟的肉絲、韭菜、豆芽、鮮筍、蝦米、香菇等餡放入米餅,捲成筒狀,與油條相似。簸箕飯美味可口,多食不膩。
菜乾扣肉:原料是菜乾和豬五花肉。先將豬肉煮至七成熟,用醬油塗勻後晾乾後,再用八成熱的油炸至肉皮起泡,切成3釐米長、1釐米寬的肉片。菜乾事先要用水泡軟洗淨並擠幹水分,切碎末。將目魚肉去膜,切成片加白糖、醬油、蒜瓣、紹酒等爆炒,然後舀入骨湯燜5分鐘後撈出各料,鍋中加入菜乾末稍煮片刻取出。 將燜好的肉片皮朝下扣入碗中,再目魚片,菜乾末鋪在碗麵上,淋上燜汁用大火蒸1小時,最後將汁倒出,將內翻扣於圓盤。淋上勾芡汁即成。
客家捶圓:又叫波圓,即肉圓,主要有品種有豬肉圓、牛肉圓、牛筋圓、魚圓、蝦圓、雞圓等。 客家捶圓口味純正,既有韌性又很爽脆,既有嚼頭又不打渣,人們形容捶圓的彈性良好常常會說是“跌落桌上跳三跳”。其中永定的牛肉圓及下洋的牛筋圓以味道鮮美受到讚譽。 肉圓既是一道常菜,飲宴也不可缺,主要是取“圓”字寓“團圓”和“圓滿”之意。
上杭魚白:上杭魚白是上杭縣的特產,又稱燒魚白。是用魚肉和肥肉打成的肉泥,配上地瓜粉、鮮荸薺和蔥白等一起製成的。色香兼備,是別具一格的絕妙佳餚。
涮酒:涮酒是閩西人獨特的火鍋吃法,就是將肉片、魚片之類的放進摻有米酒的開水鍋裡略煮一下就吃,主要有以下兩種:
1)、涮牛肉酒 是取牛舌峰、百葉肚、牛心冠、牛肚尖、牛裡脊肉、牛蜂肚、牛心管、牛腰、草肚壁等九種肉放進鍋裡涮著吃,又稱涮"九門頭",意喻一臺漢戲中最主要的旦、花、醜等九種角色。
2)、涮豬肉酒 一般是涮豬肝、豬心、豬腰、豬粉腸、豬舌頭、龍骨邊的嫩肉等。涮酒的肉很講究切法,不同的肉要分別切成花狀、片狀、條狀、塊狀,爾後把摻有米酒的水盛在鍋裡或酒壺裡燒開,同時把辣薯(一種去溼理氣的草藥)、生薑、香藤根加入酒水中一起煮沸,就可以涮肉吃啦。其風味不僅鮮嫩脆爽,而且會使人感到舒筋提神。
四堡漾豆腐:來到閩西連城縣,一定要品嚐當地的四堡漾豆腐,這是閩西客家的特色佳餚。 這款菜選用當地特產的豆腐為原料,將豬瘦肉和嫩牛肉加入少許紅菇、香菇、蔥白等剁成肉醬,取團狀肉餡塞入方寸大的豆腐塊中。再將肉餡朝上的豆腐放入鍋中,加上雞湯、豆豉用文火燜熟。再撒上胡椒粉、小蔥花,待湯水全被豆腐汲收,就可以起鍋品嚐了。在盤中的豆腐似搖似動,是之謂“漾豆腐”。
汀州河田雞:俗話說:“沒吃河田雞,不算到長汀”。長汀是汀州故地,是汀州最負盛名的名菜,被譽為“汀州第一大菜”。據載:“河田雞起源於福建長汀縣河田鎮”。民間傳說唐開元年間河田雞被選送到長安,列為鬥雞之雄,每每取勝。
段母包餅:據傳清光緒年間,長汀有一位神童段林雪,他10歲能詩,13歲時考取秀才。他的家境很貧寒,有一年元宵節,街上的捲餅香氣撲鼻,段林雪很想吃。母親胡氏便買了幾張捲餅皮,包了一些蔥蒜將就著給他解饞。他問:“這是什麼菜?”胡氏回答:“手帕子包‘拉雜’。”成年後段林雪想起往事,便賦詩道:“家家團聚過元宵,戶戶齊把春捲包,憶我齠齡窮苦日,笑問手帕何物包。”
捲餅:捲餅的做法類似於北方人吃的烙餅,但更復雜些,這是客家人保持中原風俗的名點。每逢,家家戶戶都要製作。 先用麵粉攤成大大的薄餅,之後將冬筍絲、香菇絲、肉絲、菜心絲、豆芽炒成美味可口的菜餚,用麵餅將菜捲起來後放入花生油中炸到酥脆就能吃了。
客家擂茶:擂茶是客家人的特製飲料,其製作與風味別具特色。“擂”茶的用具是擂持和擂缽,基本原料是茶葉、米、芝麻、黃豆、花生、鹽及桔皮,有時也加些草藥。將原料置入缽中擂成醬狀茶泥,衝入開水,撒些碎蔥便好了。這種飲料不但解渴,又可充飢。
汀州燈盞糕:汀州燈盞糕因形似古代扁圓形的豆油燈盞而得名。它是將大米和黃豆浸泡後磨成米漿,調入細鹽、味精、蔥花再用湯匙舀到特製的圓勺內,沉入煮沸的油鍋中。米漿在沸油中迅速膨脹成圓球形,很快就熟,至底面金黃時即可,入口酥脆,因其迅速膨脹的過程如同變魔術一般,又稱為“魔術糕”。
永定芋子包:用紅芋薯粉制皮,用肉、菇、冬筍為餡製成包,蒸食。鮮香滑軟,冷熱均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