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2581020328114

    西周時期著名青銅器主要分類如下:

    1、食器

    鼎相當於如今的鍋,煮或盛放魚肉用。大多是圓腹、兩耳、三足,也有四足的方鼎。

    鬲(li,音歷) 煮飯用:一般為侈口、三空足。

    甗(yan,音演) 相當於如今的蒸鍋。全器分上、下兩部分,上部為甑,置食物;下部為鬲,置水。甑與鬲之間有一銅片,叫做箄。上有通蒸氣的十字孔或直線孔。

    簋(guǐ青銅器)銅器銘文作“毀”,相當於如今的大碗,盛飯用。一般為圓腹、侈口、圈足、有二耳。簠(fu,音甫) 古書裡寫作“胡”或“瑚”。盛食物用。長方形,口外侈,四短足,有蓋。

    簠(fǔ) 長方形,口外侈,四短足。有蓋,蓋、器大小相同,合上成為一器,開啟則為相同的兩器,在古器物學上又稱為“卻立”或“卻置”。簠器在經籍中稱為“胡”或“瑚”。

    盨(xǔ) 盛黍,稷,稻,粱用。橢圓形,斂口,二耳,圈足,有蓋。

    敦(duì) 盛黍、稷、稻、粱用。三短足、圓腹、二環耳、有蓋。也有球形的敦。豆 盛肉醬一類食物用的。上有盤,下有長握,有圈足,多有蓋。

    2、酒器

    爵, 飲酒器。相當於後世的酒杯。圓腹前有傾酒用的流,後有尾,旁有鋬(把青銅器手),口有兩柱,下有三個尖高足。

    角 飲酒器。形似爵,前後都有尾,無兩柱。有的有蓋。

    《禮記·禮器》中稱:”宗廟之祭”,”尊者舉觶,卑者舉角”。商周之際發展為造型精美的禮器,流行於週中期之前,之後開始衰落。

    《考工記·梓人》引《韓詩》雲:”一升曰爵,二升曰觚,三升曰觶,四升曰角,五升曰散。”依此說,角與爵之容量為四與一之比。角的造型與無柱的爵很像,只是流與尾同為尖狀。自宋以來,定爵形器無流而具兩翼若尾者為角。

    斝(jiǎ) 溫酒器。形狀像爵,有三足,兩柱,一鋬。

    觚(gū) 飲酒器。長身、侈口、口和底均呈喇叭狀。觚的形制為一具圈足的喇叭形青銅器容器,觚身下腹部常有一段凸起,於近圈足處用兩段扉稜作為裝飾。商早中期器形較矮,圈足有“十字孔”。商晚期至西周早期造型修長,外撇的口、足線條非常優美,紋飾繁複而華貴。

    觶(zhì) 飲酒器。圓腹、侈口、圈足、形似小瓶,大多數有蓋。

    兕觥(sìgōng) 盛酒或飲酒器。橢圓形腹或方形腹, 圈足或四足,有流和鋬,蓋作成獸頭或象頭形。

    尊 盛酒器。形似觚,中部較粗,口徑較小,也有方形的。

    尊為高體的大型或中型的容酒器。尊與彝一樣,是祭祀的禮器之共名,是指一組祭器,而不是指某種禮器的專名。尊彝各有其用,但又相互連稱,既表示它們是禮器中特別重要的盛酒器,也代表一套相應的禮制。《周禮·壽宮》記載了裸禮(古代酌酒灌地的祭禮)用彝、朝踐用尊的事宜。尊流行於商周,因其特殊地位,不僅漢代沿用,甚至到宋代徽宗年間仍製作有“宣和三年尊”。

    卣(yǒu) 盛酒器(是盛酒器中的主要一種)。一般形狀為橢圓口、深腹、圈足,有蓋和提樑,腹或圓或橢或方,也有作圓筒形、鴟鴞形或虎食人形。

    盉(hé) 盛酒器,或古人調和酒水的器具。一般是深圓口、有蓋、前有流、後有鋬,下有三足或四足,蓋與鋬之間有鏈相連線。

    方彝 盛酒器。高方身,有蓋,蓋形似屋頂,且有鈕。有的方彝上還帶有觚稜。腹有曲的,有直的,有的在腹旁還有兩耳。

    勺 取酒器。一般作短圓筒形,旁有柄。

    3、水器

    罍 盛酒或盛水器。有方形和圓形兩種形式。方形罍寬肩、兩耳,有蓋;圓形罍大腹、圈足、兩耳。兩種形狀的罍一般在一側的下部都有一個穿系用的鼻。

    壺 盛酒或盛水器。如《詩經》上說:“清酒百壺”,《孟子》上說:“簟食水器壺漿”。壺有圓形、方形、扁形和瓠形等多種形狀

  • 2 # 使用者2739866799181

    西周青銅器: 一 、體量最大的盤,虢季子白盤,鑄於公元前816年,因作器者為虢季子(名白)而得名。它與散氏盤、毛公鼎並稱為西周三大青銅器。以銘文字數而言,虢季子白盤字數稍遜(111字),但就製作之精良與體量之大,則以此盤為最。年代:西周 ,通高39.5釐米,口長137.2釐米 ,清道光年陝西省寶雞市虢川司出土 ,現藏中國歷史博物館。 二 、毛公鼎; 此鼎為西周晚期宣王時重器。通高53.8釐米,口徑47.9釐米,腹圍145釐米,重34705克,鼎呈圓形,半球狀深腹,圓底,三足呈獸蹄形,雙耳豎立。整個造型中規中矩,凝重素樸。鼎器除頸部飾環形紋外,別無其他紋飾,顯得格外典重,通身洋溢著清新而莊重的氣息,似乎掙脫了宗教的桎梏,走出了神的沉重陰影。這一方面體現了青銅器由鼎盛開始回落,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當時文化思想的變革。 鼎腹內鑄有銘文32行,共計499字,是目前所見銅器上最長的銘文。銘文內容主要敘述周天子對毛公盾的冊命,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其文辭典雅,可與《尚書》媲美。銘文書體勻稱規整,嚴謹精到,線條質感飽滿,豐腴圓厚,是全文書法的典範,歷來為書法罕所重,認為“學書不學毛公鼎,猶儒生不讀《尚書》也”。 三 、散氏盤 西周晚期著名青銅器,盤上的銘文共357個字,記載的是西周晚期的土地契約。散氏盤於康熙年間在陝西鳳翔出土,嘉慶年間被進貢上京,作為慶賀嘉慶皇帝壽辰的賀禮,從此成為皇室收藏。1933年隨故宮文物南遷,後輾轉赴臺。現存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江南味滷菜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