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沒問題222
-
2 # 一生所愛444
歙縣歷史來歷:
據歙縣下馮塘、新洲等地出土石器證實,舊石器時代,歙縣境內已有人類活動。公元前21世紀以後,西周以前,據《禹貢》天下分九州,屬揚州,為“蠻夷”所屬之地。
春秋時期屬吳國,戰國初屬越國,後屬楚國。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分全國為三十六郡。置歙縣,屬會稽郡(治三陰,即今浙江紹興)。楚漢之際屬鄣郡(治故鄣,今浙江長興),此時,歙縣含今歙、休寧、婺源、績溪、淳安、遂安等地。
漢高祖五年(前202年),屬楚國;六年(前201年),屬荊國(治今淮南);十二年(前195年),屬吳國(治今江蘇沛縣)。漢景帝前元三年(前154年),屬江都國(治今江蘇揚州)。漢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鄣郡改為丹陽郡(治宛陵,今安徽宣城),本縣仍屬之。
漢獻帝建安十三年(208年),孫權派部將賀齊出兵征服金奇、毛甘等山越部落後,從歙縣析分出始新(今浙江淳安)、新定(今浙江遂安)、犁陽(今屯溪)、休陽(今休寧)四縣,連同歙縣、黟縣共六縣設新都郡。
三國時,屬吳新都郡。
西晉太康元年(280年),晉滅吳,改新都郡為新安郡,屬揚州。梁武帝承聖二年(553年),劃出新安郡所轄歙、黟、海寧三縣,置新寧郡。南朝陳文帝天嘉三年(562年),撤新寧郡,復置新安郡。
隋文帝開皇九年(589年),新安郡併入東陽郡,歙縣併入海寧縣;十一年(591年),復置歙縣,置歙州,轄新安郡屬縣。隋煬帝大業三年(607年),歙州改為新安郡,仍領休寧、歙、黟三縣,郡治在歙。義寧年間(617-618年),汪華起兵佔郡地,遷郡治於歙烏聊山,築郡城。此後至清末,歙縣一直未郡、州、路、府治。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汪華附唐,受封越國公。改新安郡為歙州。貞觀元年(627年),歙州屬江南道。開元二十一年(733年),歙州改屬江南東道。天寶元年(742年),歙州又改為新安郡;唐肅宗乾龍元年(758年),新安郡復改為歙州,隸屬浙江西道節度使,本縣隸屬不變。大曆五年(770年),歙州領六縣,奠定了此後一千餘年的“一府六縣”建制基礎。
五代十國時期(907年),唐亡,淮南節度使楊渥仍稱唐哀宗天佑年號,歙州附之。919年,歙州隸吳。937年,吳亡,隸南唐。
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歙州改稱徽州,徽州得名始此,仍領六縣,治所在歙縣。元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年),改稱徽州路,轄縣不變。元順帝至正十七年(1357年),改稱興安府;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改興安府為徽州府,直至清末。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徽州府直屬中書省。洪武二年(1369年),降婺源州為縣,徽州府仍領六縣,即:歙、黟、休寧、績溪、婺源、祁門。
清太祖順治二年(1645年),徽州府改隸江南承宣布政使司,仍領六縣。康熙元年(1662年),徽州屬江南左承宣布政使司徽寧道。康熙六年(1667年),江南左承宣布政使司改為安徽布政使司(取安慶、徽州二府之名)。
民國元年(1912年),廢府留縣,直屬安徽省;3年6月,屬蕪湖道;17年8月,廢道, 直屬安徽省;21年10月,屬安徽第十行政督察區;29年3月,屬皖南行署;同年8月,屬皖南行署第七行政督察區;抗戰勝利後,皖南行署撤銷,屬安徽省第七行政督察區。
1949年4月28日,歙縣解放,屬皖南區人民行政公署;同年5月13日,屬徽州專區;1956年3月,屬蕪湖專區;1961年4月,屬徽州專區;1974年,屬徽州地區。1987年11月27日,經國務院批准改徽州地區為地級黃山市,轄三區四縣,即:屯溪區、徽州區、黃山區、歙縣、黟縣、休寧縣和祁門縣。
回覆列表
後晉開運二年(945)劉昫所纂《舊唐書》卷44《地理志》“縣南有歙浦,因為名”。
1、歙縣,隸屬於安徽省黃山市,古名歙州。位於安徽省最南端,北倚黃山,東鄰杭州,南接千島湖,地形以山地丘陵為主,屬於中亞熱帶與北亞熱帶過渡區。全縣面積2122平方千米。截至2018年,歙縣轄15個鎮、13個鄉;總人口47.32萬人。
2、歙縣,前221年秦朝置縣,宋設徽州府,府縣同城1400年,是古徽州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1986年被國務院命名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歙縣是徽州文化的發源地,也是徽商、徽菜的主要發源地。是文房四寶之徽墨、歙硯的主要產地,先後被授予“中國徽墨之都”、“中國歙硯之鄉”、“徽劇之鄉”、“中國牌坊之鄉”等榮譽稱號。境內的徽州古城與雲南麗江、山西平遙、四川閬中並稱為中國儲存最完好的四大古城,素有“東南鄒魯、徽商故里”、“文物之海”、“程朱故里”、“禮儀之邦”等美稱。
3、歙縣有徽州古城、鮑家花園、新安江山水畫廊、雄村、棠樾牌坊群、徽州國家森林公園、清涼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南譙樓、忠烈祠坊、漁梁壩、鄭氏宗祠、竹山書院、許村古建築群、新安碑園、斗山街等景點。
4、2018年,歙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68.7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8.1%。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16.7億元,增長2.3%;第二產業增加值73.2億元,增長10.1%;第三產業增加值78.8億元,增長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