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白羽居士

    本人對歷朝歷代的端午習俗並不熟悉,只能挑選自己最熟悉的唐宋時期的奇葩端午節習俗做一回答。

    一、佩戴端午長命縷、闢兵增、赤靈符

    唐代以前,端午配飾主要是指端午索、五色絲、長命縷、闢兵增、朱索等,叫法不一,但此時作為配飾的功用不明顯,其功用主要是迎合驅瘟求福的民俗心理。

    《太平御覽》卷31引東漢《風俗通》日,“五月五日以五彩絲係臂者,闢兵及鬼,令人不病溫(瘟),亦因屈原。一名長命縷,一名續命縷,一名闢兵增(一名五色縷),一名五色絲,一名朱索,又有條達等組織雜物,以相贈遺。

    這種端午索,在現今河南地區被稱為“五色線”

    宋代端午配飾中還出現了新的辟邪節物即赤靈符,這一節物的出現與宋代道教的興盛是分不開的,

    晏殊另一首帖子詞也寫道:“九子棕新傳楚俗,赤靈符驗出仙方。”

    范成大《代兒童作端午貼門詩三首》中說:“兵符不須篆,丹轉藥爐紅。”

    可見,在宋代,佩戴赤靈符已經成為人們求仙得道的一種心理暗示。宋代詩歌中描寫赤靈符、靈符或者各種符的作品很多赤靈符最常用作端午辟邪之物。

    將寫有“赤口”二字的紙或者畫,釘在牆上,寓意一年都不要遇到多嘴多舌的小人。

    目前,一些北方地區過大年初三的時候還保留著“貼赤口”的習俗。

    《荊楚歲時記》:“五月五日,四民並踏百草,又有鬥百草之戲。”鬥百草、踏百草的習俗最早在春秋時代就已出現,歷史上也有吳越民族鬥百草的生活鐵聞。鬥草亦稱鬥百草、踏百草。顧名思義,就是用各種花草相鬥來決定勝負。據《神農本草經》上記載:神農嘗百草而為民治病。說的是先民們通過採集各種花草,研究其治療作用。在採集花草的過程中,人們互相比賽,看誰採集的種類多,知道的花草知識豐富,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鬥草這種遊戲。

    宋代宮中鬥草的描寫也不少,王佳《端午內中帖子詞·夫人閣》中說:“後苑尋青趁午前,歸來競鬥玉蘭邊。袖中獨有香芸草,留與君王闢蠢編。”踏青回來,喜得香雲草,獻給君王,放在書卷中清除蟲蟻。

  • 2 # 本昌談歷史

    端午節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響很大,2009年,己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 3 # 飛哥說史

    現如今許多人只知道端午節要掛艾草、吃粽子、賽龍舟等。但這些都是耳熟能詳的“端午必做專案”對於這些真的是圖樣圖森破。

    中國傳統民俗文化奇異多彩,包羅永珍你想到的並不奇怪你見過的才是絕響。

    下面小編來為你普及各地端午的各類奇葩風俗讓你看完只想感嘆一句: 我祖宗真會玩。

    第五名 揚州 吃“十二紅”

    十二紅顧名思義就是十二盤紅色系的菜中國素來喜紅但為啥是十二不是十一或十三呢

    原因就是一年有十二個月!

    是不是超有道理!

    第四名 南京 破火眼

    南京人端午講究“破火眼”就是把雄黃泡在酒裡在太陽下暴晒全家人蘸著酒在眼睛上擦一下這樣不得紅眼病。

    第三名 臺灣屏東縣佳冬鄉 被禁止了的端午習俗

    話說日治時代的臺灣屏東縣佳冬鄉有一種端午打石戰的習俗沒錯就是“石戰”。每到這一天,,以村落為單位開始有仇報仇有怨報怨名以打群架的方式慶祝端午,哦不,是打“石戰”。婦女在後方負責運送石頭,男人在“前線”擲石,作戰戰勝的一方可至戰敗的村子大肆吃喝一番(為了吃也是拼了)戰敗的村民則落荒而逃,若不幸被對方俘虜了還會被被強迫脫褲處罰當眾羞辱。這項奇特的習俗據說可保一整年好運(沒死確實是運氣挺好的)所以佳冬人樂此不疲但是因為石戰常造成嚴重的傷亡再加上地方政府一再的禁止後來慢慢就沒開展了。

    第二名 四川 萬人圍觀“出端午佬”

    在四川,有“出端午佬”的習俗四個人以兩根竹竿抬起一張鋪有紅毯的大方桌毯上用竹篾編一個騎虎的道士敲鑼打鼓,沿街遊行成都人在這一天都會買李子,到城東南角城樓下上下對扔,引起好幾萬人的圍觀巴特這麼一個有意思的活動在光緒二一年(一八九五年)因扔李子與外國傳教士發生衝突,因而停止。

    第一名 浙江 口味最重——吃“蟲子”

    在浙江省台州黃巖區一帶吃粽子並不代表就是過端午吃“蟲子”才是真正過節一條條肉乎乎的鬥米蟲拿炭火一烤或者用油一煎黃澄澄脆生生嘎吱一口。。。

  • 4 # 歷史代表

    眾所周知,端午節是我們的傳統節日,大部分的節日活動都是延續下來的,沒有什麼奇葩不奇葩之說吧。古代盛行的東西,到了現代不太方便能完成了也就罷了。論比較讓人難以置信的活動,我個人覺得還是以下兩種:

    射粉團是一種唐代盛行的遊戲。《開元天寶遺事》記載:“宮中每到端午節,造粉團、角黍,貯於金盤中。(粉團則是類似麻團的一種點心,用糯米制成,外裹芝麻,置油中炸熟)以小角造弓子,纖妙可愛,架箭射盤中粉團,中者得食。蓋粉團滑膩而難射也。都中盛行此戲。”角黍,則差不多就是現在的粽子。雖然說這幾樣吃的東西我們現代人還在吃,或許可以邊玩遊戲邊吃,但是用小弓箭射到然後吃一個,大家可能有點難以想象了吧,畢竟現在的人可都沒那麼準的箭法。

    食梟羮,流行在漢朝時期,尤其是西漢的時候。梟羮,不是嫋羹,也不是鳥羹,而以“梟”肉製作的羮湯。梟,就是貓頭鷹,在古代人們不喜歡貓頭鷹,甚至被認為這是種不孝的鳥,從漢代開始,人們就有五月做梟羮、送梟羮、吃梟羮的習俗。這項活動流傳很廣,朝野上下都盛行,皇帝還專門在端午的時候給臣子們御賜梟羹,給大家敲敲警鐘,時刻保持做人的品格。聽起來非常高大上,這項活動在當今社會存在類似的活動,但是用動物的肉湯來食之,已經讓人萬萬想不到了。所以這一項,應該也算很奇葩的一種端午活動吧。

    其他諸如採藥,包粽子,賽龍舟,食五黃等等,這些既是大家熟悉的,又是人人喜愛的活動,當然不能稱為奇葩了。 手機編輯碼字不易,請大大予以採納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四大名著哪個學習營銷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