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獨舌視界

    公元221年7月,因關羽、張飛先後遇害,憤怒的劉備欲起傾國之兵,準備為兩個兄弟報仇雪恨,並馬踏江東,一舉殲滅孫權,與曹魏劃江而治,待力量壯大後,與曹魏決戰天下!三國時期最後一場決定天下態勢的決戰-夷陵之戰拉開了序幕!

    題主說劉備晚年犯了一個錯誤,諸葛亮不吭聲趙雲極力反對,我想這裡的錯誤應該指的是關羽、張飛被東吳弄死以後,劉備不惜一切起兵征討東吳的戰事!那麼問題來了,作為劉備集團的首席謀士和軍師,為何不力勸劉備伐吳?而劉備的貼身保鏢卻極力的反對劉備禦駕親征呢?

    蜀漢昭烈帝劉備

    根據諸葛亮為劉備制定的徐圖天下的戰略方針,劉備集團必須佔有荊州、益州,兩地同時出兵伐魏,方可戰勝強大的曹魏,而這一切的實施有一個前提,那就是與東吳保持聯盟關係,至少雙方互為外援,共同抗擊曹操。

    而後,劉備集團先後取得了荊州、益州、漢中,實力大有超過曹魏的勢頭,三方保持多年的均勢幾乎被劉備的實力暴漲所打破。也正是因為如此,“眼紅”的孫吳“背信棄義”的在關羽北伐期間下黑手,不僅襲佔了荊州,還殲滅了劉備集團最精銳的荊州軍團,其最得力的戰將關羽也為東吳害!

    關羽遇害後,急欲報仇雪恨的張飛,在伐吳前夕竟為自己的部下殺害,並將張飛頭顱送與東吳報功。可以說,劉備集團最具戰鬥力兼兄弟的兩位將軍皆為東吳所害,荊州要地為為東吳所佔,蜀漢集團的戰略空間被嚴重壓制在蜀地。因此,素有仁義之師的劉備欲起兵征討孫權,除了為兄弟報仇,最大的目的可能就是想在有生之年再度佔領荊州,甚至消滅孫權,與曹魏劃江而治,為兒子日後統一中國做自己最後的努力。

    熟讀三國的朋友知道,劉備禦駕親征東吳的詔書釋出以後,蜀漢的大部分官員皆反對,在這些人眼裡,蜀漢的頭號敵人是曹魏,而非東吳,恢復漢室仍舊是這些人的遠景!但具有戰略眼光的諸葛亮卻表現的異常平靜,甚至都沒有努力的去勸阻這位已經被仇恨矇蔽雙眼的主公,這又是為何呢?

    我想諸葛亮之所以沒有勸阻劉備,主要是受隆中對的影響。因為在當時看來,蜀漢集團要統一中國,荊州必須牢牢的掌握在自己手裡,兩面出兵,逐漸蠶食魏國。再說,荊州本身擁有發達的經濟和豐富的人口,且交通四通發達,水路交通便利,比蜀地的交通條件要好的多。而荊州丟失後,隆中對將無法實現,所以諸葛亮心裡是希望重新佔領荊州的,只是諸葛亮希望的是可以讓一將領如魏延等去“討回荊州即可”,而不是劉備禦駕親征。這就是諸葛亮為何不力勸劉備伐吳之舉作罷的原因!

    至於趙雲為何力勸劉備不要伐吳,主要是因為在趙雲看來,蜀漢的頭號敵人是曹魏,欲圖取天下恢復漢室必須伐魏。即使以為皇帝的劉備要為關羽和張飛報仇,大可派兵攻打東吳,將蜀漢的主力用於北伐曹魏上。據瞭解,趙雲在跟隨劉備的初衷就是輔佐劉備恢復漢室,忠君報國。當劉備為了一己之私放棄國仇的時候,趙雲出來極力反對也是情有所衷的!

    常山趙子龍,聶元飾

  • 2 # 一貳一橙

    如果沒猜錯的話,這個錯誤就是劉備發動夷陵之戰的事情了,因為它直接導致了三國的正式形成以及鞏固了孫劉聯盟。可當初劉備發動戰爭時,為什麼身為軍師中郎將的諸葛亮不勸諫劉備呢?

    諸葛亮不想自打嘴巴

    畢竟當初是他和魯肅出力才促成孫劉聯盟的,現在聯盟破裂,關羽被殺,荊州被奪,連張飛都間接死在孫權手上。那諸葛亮能怎麼辦呢?或許也只能選擇沉默啦!

    諸葛亮明白劉備的小心思

    按照記載,夷陵之戰中孫權一方投入的兵力可能還要多過劉備,這一點劉備不會不清楚,所以他所能靠的就是憑藉剛剛戰勝曹操的銳氣以及水陸並進來威脅孫權,謀求土地等軍事利益。所以諸葛亮明白劉備一定要出兵,而且見好就會收,也就不必說太多反對的話了。

    剛開始劉備敗將奪地,一路順利地直入吳地。可後面越陷越深,抽不出腿撤退了,又遇到陸遜這個軍事天才,夷陵慘敗其實也有它必然的原因。至於諸葛亮後面把鍋推給法正,也不能說是推卸責任吧!

    趙雲與劉備的情義

    趙雲和劉備的關係自然不用多說,百度一下就可以了,他和陳到一直都是劉備身邊的禁軍首領,劉備對他們兩個人也是信任的很。但禁軍的任務是保護領導而不是提出意見,即使你這個意見是對的。

    劉備宣佈為關羽,張飛報仇時其實很多官員都反對,特別是趙雲看的很清,他知道蜀漢最大的對手是曹魏,而不是孫吳,現在做這種親者痛,仇者快的事不是好時機,但劉備不聽,我認為劉備也不能聽。

    劉備有自己的想法

    在趙雲勸諫之前,孫吳的諸葛瑾就給劉備來過封信,那是封指責信,指責劉備輕重不分的,這和後來趙雲勸劉備的那些話意思差不多,那這樣你看劉備還能聽趙雲的勸嗎?這封信也是導致諸葛亮不敢說太多話的原因之一吧!

    劉備的想法是出兵,第一為關羽,張飛報仇,撈點輿論資本,第二奪回荊州,得到土地資本,第三威脅孫權和曹丕,拿到政治資本,這也是諸葛亮預設的想法。劉備的算盤打得不錯,可惜的是戰爭局勢並不是能隨個人意願掌握的,劉備忘記了他已經年過六十,腦力,體力也比不上年輕人了,自公元222年正月開始,劉備就陷入了夷陵這個泥濘沼澤裡了,跑都跑不掉。

  • 3 # ZXP宗小胖

    我認為這裡不存在誰的情商高,誰的情商低,有的人說諸葛亮情商高,知道劉備必須去才不開口,說趙雲情商低,心直口快。我並認同這種觀點。諸葛亮和趙雲什麼樣人物,諸葛亮政治奇才,未出茅廬而知三分天下。趙雲官職中護軍,負責掌管禁軍、主持選拔武官、監督管制諸武將。試問這樣的一個人會不懂得變通嗎?

    那麼當時是什麼情況讓這麼聰明的兩個人,做出了兩種不一樣的決定?

    當時關羽大意失了荊州,導致荊州丟失,自己也寧死不屈被孫權給殺了,劉備知道後,因為義氣(其他什麼就不多了,有機會在慢慢寫一篇)決定出兵給關羽報仇。

    趙雲知道後就勸劉備大概的意思是:不同意劉備打孫權,覺得曹操才是最重要的,要先滅了曹操。按說諸葛亮對三分天下看的最重要的,但是他為什麼一句話也不說?大大的可疑啊!

    因為兩個人的立場不同,諸葛亮說破了大天,他只是臣子,他也瞭解劉備重義氣,肯定要為關羽報仇,這也是劉備自己家裡事,他自己不好參和。趙雲呢?劉備也喊他四弟,雖然權利不如諸葛亮大,但是他對劉備來說更貼近家人一些,不然劉備不可能讓趙雲一直在自己身邊,可見是十分信任。

    這也是為什麼劉備託孤的時候自己要試探諸葛亮,最後還讓趙雲盯著他。

  • 4 # gili2

    因為關係親近程度不同

    趙雲不管是演義裡的四弟

    還是今年屎學家們口中不受重用的衛隊長

    都不能否認他和劉備的親近程度在蜀漢陣營裡僅次於關張,而同樣作為武將,多次同歷生死戰場,趙雲和關張的關係更不是諸葛亮一個後來的文官所能比。因此趙雲開口勸阻,劉備雖然不痛快卻絕不會多想,懷疑他的動機甚至立場。其它贊成伐吳的武將包括張飛也同樣不會質疑他。

    諸葛亮則完全不同了,他開口勸阻不僅不會管用,甚至可能引發劉備的逆反心理,適得其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物理折射的虛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