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讀書是福

    堯舜

    堯舜禹是古代中國歷史中,自黃帝之後,黃河流域又先後出現了三位德才兼備的部落聯盟首領。傳說中堯又稱陶唐氏,發祥地在今山西汾河流域的運城和臨汾(古稱河東地區) 。山西臨汾市南的伊村有"帝堯茅茨土階"碑,堯廟村有堯廟,臨汾縣有堯陵、神居洞。他的生活非常簡樸,古書說他"茅茨不剪,採椽不斫,糲粢之食,藜藿之羹,冬日裘,夏日葛衣",也就是說,他住的是用沒有修剪過的茅草蘆葦、沒有刨光過的椽子蓋起來的簡陋房子,吃的是粗糧,喝的是野菜湯,冬天披塊鹿皮,夏天穿件粗麻衣。舜又稱虞氏,出生在姚墟。傳說他在接替堯擔任部落聯合體首領之前接受堯的考察時,曾在歷山(中條山別稱)耕田,在雷澤(今山西芮城北)捕魚,在河邊的陶城(今山西永濟蒲州鎮北)製陶,後來堯把他封在虞地(今山西平陸西南),擔任部落聯合體首領後,又都蒲坂 (今蒲州鎮),看來他的活動中心在山西的西南部,今天山西運城市安邑鎮還有舜帝廟、舜帝陵。舜嚴於律己,而又寬厚待人。堯舜之時,發生滔天洪水,大禹以天下為己任,率領百姓治理水患,發展生產,更是受到高度的讚揚。大禹為了治理洪水,長年在外與民眾一起奮戰,置個人利益於不顧,"三過家門而不入"。大禹為治水耗盡心血與體力,終於完成了治水的大業。因大禹平治天下,天下呈現一片安寧、祥和的太平景象,"天下大和,百姓無事"。大禹也因其顯赫功德和人格被尊為華夏最著名的聖王。

    堯:中國上古部落聯盟首領。姓伊祁,名放勳,"堯"是他的諡號,《諡法》上說:"翼善傳聖曰堯"。堯生於丹陵,養在母親家--伊侯之國,後來遷於祁地,所以稱堯為伊祁氏,堯以伊祁為姓。因封於唐,故稱"唐堯",由於他德高望重,人民傾心於堯。他"嚴肅恭謹,光照四方,上下分明,能團結族人,使邦族之間團結如一家,和睦相處;為人簡樸,吃粗米飯,喝野菜湯",自然得到人民的愛戴。堯到年老時,由四嶽十二牧推舉部落聯盟軍事首長繼承人,大家一致推薦了舜。堯把自己兩個女兒嫁給了舜,又對他進行了長期的考察,最後才放心的禪讓。

    舜:中國上古部落聯盟首領。姓姚,傳說目有雙瞳而取名"重華",號有虞氏,故稱虞舜。死後,禪位於禹。傳說堯年紀大了,想找一個繼承他職位的人。有一次,他召集四方部落首領來商議。堯說出他的打算後,有個名叫放棄地說:你的兒子丹朱是個開明的人,繼承你的位子正合適。堯嚴肅地說:不行,這小子品德不好,專愛跟人爭吵。另一個叫灌兜地說:管水利的共工,工作倒做得挺不錯。堯搖搖頭說:共工能說會道,表面恭謹,心裡另是一套。用這號人,我不放心。"這次討論沒有結果,堯繼續物色他的繼承人。有一次,他又把四方部落首領找來商量,要大家推薦。到會的一致推薦舜。堯點點頭說:哦!我也聽到這個人挺好。你們能不能把他的事蹟詳細說說?大家便把舜的情況說開了:舜的父親是個糊塗透頂的人,人們叫他瞽叟(就是瞎老頭的意思)。舜的生母早死了,後母很壞。後母生的弟弟名叫象,傲慢得沒法說,瞽叟卻很寵他。舜生活在這樣一個家庭裡,待他的父母、弟弟挺好。所以,大家認為舜是個德行好的人。堯聽了挺高興,決定先把舜考察一下。他把自己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嫁給舜,還替舜築了糧倉,分給他很多牛羊。那後母和弟弟見了,又是羨慕,又是妒忌,聯合瞽叟幾次三番想暗害舜。有一回,瞽叟叫舜修補糧倉的頂。當舜用梯子爬上倉頂的時候,瞽叟就在下面放起火來,想把舜燒死。舜在倉頂上一見起火,想找梯子,梯子已經不知去向。幸好舜隨身帶著兩頂遮太陽用的笠帽。他雙手拿著笠帽,像鳥張翅膀一樣跳下來。笠帽隨風飄蕩,舜輕輕地落在地上,一點也沒受傷。瞽叟和象並不甘心,他們又叫舜去淘井。舜跳下井去後,瞽叟和象就在地面上把一塊塊土石丟下去,把井填沒,想把舜活活埋在裡面。沒想到舜下井後,在井邊掘了一個孔道,鑽了出來,又安全地回家了。象不知道舜早已脫險,得意洋洋地回到家裡,跟瞽叟說:這一回哥哥準死了,這個妙計是我想出來的。我們可以把哥哥的財產分一分了。說完,他向舜住的屋子走去。哪知道,他一進屋子,舜正坐在床邊彈琴呢。象心裡暗暗吃驚,很不好意思地說:哎,我多麼想念你呀!舜也裝作若無其事,說:你來得正好,我的事情多,正需要你幫助我來料理呢。以後,舜還是像過去一樣和和氣氣對待他的父母和弟弟,瞽叟和象也不敢再暗害舜了。堯聽了舜的事蹟,又經過考察,認為舜確是個品德好又挺能幹的人,就把培養舜做接班人。這在歷史上被美化為禪讓。但是帝堯最終為舜囚禁至死,帝堯之子丹朱被流放。舜最終由平民而踐天子之位。舜陵位於山西省運城市鳴條崗,是國家4A級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首批旅遊文化示範地。舜陵始建於夏禹,廟建於唐開元26年(公元738年),自北魏至明清1400多年間,歷代帝王、官紳、鄉庶市民祭祀活動從中未斷。《史記》記載,舜建都於蒲坂 (今山西運城永濟)。運城市區北行15公里,在蜿蜒百里的鳴條崗西端,坐落著全國聞名的舜帝陵廟。對此,許多文人墨客曾著文褒讚。明人相宗皋寫道:"觀廟之形勝,北枕孤峰,涑水之波濤繞於後;南對條山,鹺海之鹽花獻於前。右纏黃河玉帶,媯油釐降之風猶存;左拱香山瑤臺,歷山耕稼之跡如故。

  • 2 # 國病

    不是一個朝代,但從文化歷史角度看存在同時期共存的情況。至於為什麼,那需要聽我說完。

    唐堯、虞舜是兩個時代,但文獻記載的舜在唐堯時代就存在了。比如《史記》這一段提到的成都,就是指帝舜在唐堯時代存在在四川境內。

    舜耕歷山,歷山之人皆讓畔;漁雷澤,雷澤上人皆讓居;陶河濱,河濱器皆不苦窳。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

    今天看,很明顯。最早的古蜀文化屬於帝舜大禹體系的沿海支文化。他們是大洪水發生後從江浙地區遷徙到四川的。而唐堯時代是龍山文化為主,存在於山東、河北和山西。此時的帝舜大禹屬於被髮配到四川的臣屬民系。三星堆的底層文化來源就是沿海支文化,正是縱目和突出眼睛這一文化的持有者。沿海支大鯀族體系是黃種老二,就是帶有縱目的二郎神體系,屬於眼睛崇拜迷通道統和擅長治水的群體。至今屬於大鯀族基因的臺灣原住民額頭上還有縱目紋身。

    帝舜是大鯀體系後繼者,後來帝舜大禹取得天下,到了夏啟時不進行主導權輪替,才有了夏啟與有扈氏戰於甘。有扈氏被擊敗,夏啟取得了家天下。這個有扈氏就代表帝舜群體的父系後裔。就是說帝舜群體與大鯀群體是聯姻聯盟關係,到了夏啟時停止了主導權輪替。夏啟與有扈氏戰於甘,就是甘肅地區。因為大禹帝舜由四川崛起後主體離開四川,留下一部分人帶領著跟隨民族,就是百濮。他們離開四川繞道甘肅、寧夏、陝北地區,在那裡擊敗了山西的龍山文化帝堯後裔取得主導權併發配了羌系北三苗和掃帚星北支。帝舜的所謂懲四凶實際是報復,報復之前帝堯體系將沿海支一分為二分別發配四川和東北。所謂懲四凶其實是帝堯時內陸支取得主導權復仇懲罰了沿海支,帝舜大禹取得主導權又如法炮製懲罰了內陸支。所以堯舜之間不是什麼褝讓,而是派系鬥爭。禪讓是派系聯盟內部中發生的事,比如帝舜讓於大禹。但到了夏啟則不讓了。

    認知這個知識需要理解上古人物不是指具體的人,而是指民系。就像二郎神代表的是老二支系大鯀族。大禹是大鯀的兒子僅僅是表達大禹是大鯀民系的後代。否則你就理解不了,帝舜大禹由江浙到四川,然後崛起繞道甘肅陝北寧夏擊敗龍山文化開創帝舜和大禹時代這個過程了。因為這當中時間跨度至少也是百年以上。

    目前發現羌系北三苗就代表帝堯兒子帝丹朱,藏族叫丹增。帝舜並不是讓於帝丹朱,而是擊敗了龍山文化發配了帝丹朱。帝舜大禹取得天下後,就進入了虞舜時代,接著是大禹主導天下,直到由夏啟建立夏朝。帝舜大禹和夏的早期都在西部地區,後來才慢慢返回中原。這是因為大洪水對上古人類的心理衝擊非常得大。古楚和殷商頻繁遷都很有可能就是出於這個原因。文明由長江中下游地區開啟,經歷大洪水,於是西遷和北遷。直到夏代後期和殷商才在北方中原開創。所以我們的文明也由長江文明轉移為黃河文明。否則,你就很難理解富庶江南沒有成為古代文明中心這個奇怪現象了。

    司馬遷寫史記時肯定知道成都與帝舜的關聯,但明顯他的表述是一種演義式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盲僧面板哪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