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酒多無益談教育

    對於逆反期孩子怎麼正確教育?

    本人根據自身的育兒經驗,加上與一些育兒專家的探討,結合孩子所處年齡段的發育規律,孩子的心理變化軌跡,對幼兒、青春期孩子的逆反進行分析,而後有目標、有針對性的提出具體教育方法,幫助孩子順利渡過逆反期。

    (一)幼兒(3——5歲)逆反期心理及教育措施

    孩子的逆反從兩歲剛學會走,有自我意識時就出現了。

    這時候的孩子,看到熟悉的爸爸、媽媽或者爺爺、奶奶,他會喊;而遇到陌生的叔叔、阿姨,讓他叫,他會扭過頭不理睬。

    3—5歲,是孩子逆反心理形成的第一個敏感階段。

    1、這個時段的孩子剛剛開始學著用詞語或短句表達自己的意思或需求。比如:“媽媽,餓!餓!”;或指示物體,“鵝!鵝”;加上吐字不清,“狗狗”說成“doudou”、“哥哥”喊成“dede”等。

    若大人聽不懂,不明白,孩子就氣急敗壞,非常惱怒,放狠話,耍橫,來釋放自己不滿的情緒。

    (1)正確的處理方法:此時,家長要有足夠的耐心,仔細觀察孩子的反應,根據孩子的特點,先想辦法將孩子的惱怒情緒穩定下來。也可以採取轉移目標法,將孩子的注意力從引起不良情緒反應的刺激情景上轉移到其他事物上去,這樣,才能避免一場突如其來的戰爭。

    (2)錯誤的處理方法:而很多家長卻不顧忌孩子的感受,沒聽懂也不往下問,要麼搪塞過去,要麼不理不睬,覺得孩子無理取鬧,對孩子非打即罵,企圖逼孩子就範。

    (3)這樣導致兩個後果:

    一是加重孩子的牴觸心理,反抗雖然被暫時鎮壓下去,但隨時會因為其他相關的事情而一觸即發。

    二是孩子覺得委屈,迫於父母的強勢而偃旗息鼓,但對父母以暴力或辱罵(如“滾過去”、“滾蛋”等詞彙)處理自己的方式卻銘記在心。一旦日後孩子遇到同樣的問題,他就會毫無差別的拿出父母曾經用過的霹靂手段,以暴制暴,施加給別的小朋友,甚至包括父母。

    這一切源於對父母的模仿。

    2、孩子另一個明顯行為是“打”人。

    記得在孩子上中班的後半期,應該是四歲半的年齡吧?

    一次,下午放學,我去接他。

    老師說:“XX的家長,我給你說個事”!

    “什麼事”!

    “明天咱們班要開一個家長會,你一定要來”!

    “我想想,明天有事嗎”!我遲疑一下。

    “哦,明天你要有事,我現在給你說吧!最近很多家長反映,你們家臻臻老打他們的孩子。你回去了,也不要嚇他,慢慢說說,我們在學校也多注意”。

    經多次和老師溝通,與其他家長交流,結合對孩子的觀察,我發現孩子打人有以下兩個方面原因:

    一是孩子缺乏安全感,自我保護意識強。比如;孩子對物品的佔有,屬於自己的物品,其他小朋友拿了,而不是自己主動送給他的,一旦發現,就要出手搶奪,繼而大打出手;另一個,孩子在與其他小朋友相處或做遊戲時,如果遇到小朋友抬手,或無意碰撞自己時,孩子不會理解為小朋友是無意的,而是認為小朋友是有意的,所以立馬翻臉,動手就打。

    往往事情發生後,你問孩子,孩子會說:“是XX先打我的”!

    二是孩子打人是一種表達方式。3—4歲的孩子,才開始接受簡單的口語教育,無法透過語言表達自己的意思。最簡單、最直接的表達方式,就是“打”。“打”在他們的思維意識中代表好多意思。比如:喜歡了,“打”;惱怒了,“打”;對方不認真聽自己的說話了,“打”;對方拿自己的東西了,“打”。因為,孩子經過反覆的錯覺認證,發現“打”最能引起對方的注意,“打”最能代表自己想要表達的意思,“打”能起到制止的作用。

    (1)正確的處理方法:

    首先我們要認識不是孩子道德有問題,而是孩子遇到問題時的應激反應。作為家長,我們要給孩子安全感,多陪陪孩子,多鼓勵孩子,參與到孩子的遊戲中。在與孩子的玩耍中,教給孩子怎樣處理與小朋友之間的關係。

    其次是引導孩子學會與小朋友分享彼此的玩具。教育孩子禮貌用語,教育孩子能用嘴解決問題的,堅決不用手解決問題。教育孩子以文明的方式、溫柔的方式與小朋友交流互動。

    最後是解決孩子打人不知輕重的問題。經過觀察,發現孩子打人真的不知輕重。像這種問題,我們找機會反擊過去,讓孩子知道打人真的疼,讓他疼過才能記得清。

    另外,我們要知道,3——5歲的孩子,打人的事會反覆出現,因為孩子心性不成熟,控制不了自己的行為,等過了這個階段,孩子打人的現象就會滿滿停止。

    孩子5歲半的時候,一次去學校接他,遇到一位家長,說“你家XX今年變化可大,看著懂事多了,也不打人了”。

    我詫異了!是的,今年開學快半期了,也沒聽到老師反映他打人的事。

    (2)錯誤的處理方法:

    一是不分青紅皂白對孩子就是一通打。有時是真打,有時是做給別的家長看。不管是那種打法,都不對。一是孩子委屈;二會把孩子打怵;三是孩子不服,孩子會再犯。

    二是亂給孩子下定義、貼標籤。“搗蛋”、“愛說假話”、“磨蹭”、“好鬧人”等等,是一些家長常掛在嘴邊的話,反覆的使用這種刺激孩子的話語,時間久了,也就造成孩子錯誤的認為自己就是這樣的孩子,想改也非常困難。另外,家長對孩子說這種貶義詞話語時也會有不耐煩的表情,孩子會把你的這種不耐煩表情送給你,離你遠遠的,也不會接受你教育。

    本文限於篇幅所限,本文僅列舉孩子幼兒期叛逆的兩個例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3個月的寶寶晚上不睡覺的這個該怎麼辦才好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