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特立獨行的阿喵喵

    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古代,夜晚的來臨就意味著黑暗的到來。在漫長的古代社會里,在那些幽暗的夜晚,我們的老祖宗用智慧在夜裡帶來了光亮。

    我們都知道古代那時候是沒有燈的,因為當時還沒有電的發明,隨著時光齒輪的交替轉換,中國古代照明也有了巨大的轉折,習慣了黑暗的古人逐漸追逐於光明。 遠古時候的照明是從鑽木取火後,發現火開始的,有了火堆的夜晚不再黑暗,從此古人的照明生活開始了。隨著遠古人身體的進化和腦力的提高以及社會的發展,人們開始發明了“火炬”“燭”燈用來照明。直到漢朝,才演變成了“燈”。戰國的時候,中國就已經有了青銅油燈,這是中國照明史上的一次重大進步。早期人們用薪束照明,火焰燻人,滿屋子都是煙火氣,而且容易引發火災,點燈必須由專人看守,後來發現了油燈這種裝置,這是古人在照明工具上革命性的進步。到了漢朝,蠟燭出現了,但是極為稀少,屬於進貢珍品,並不是普通人可以使用的,老百姓還是以油燈為主。

    從現存文獻看,蜜蠟在中國產生的時間大致與西方相同,日本是在奈良時代(公元710~784年)從中國傳入這種蠟燭的。蠟燭的普及經歷了一個很長的歷史時期,《西京雜記》中記載,漢朝時南越向高帝進貢的貢品當中有蠟燭,有說法認為當時在寒食節禁火的時候君王賞賜給侯爵以上的官員、上品官員以蠟燭,說明當時的蠟燭極為稀少。

    到了南北朝時期蠟燭稍微應用得普遍了一些,但也主要是在上層社會,而不是一般的百姓家照明用的。唐朝時也記載了在晉州上貢時的貢品當中有蠟燭,另外唐朝的官員還專門設定一個官員來管宮廷蠟燭。宋朝記載有當時和西夏的邊境貿易中,交易的用品就有蠟燭。

    蠟燭作為外貿、對外交換的一種東西,說明雖然當時用的比較普遍,但還是比較珍貴的。到了明清以後,蠟燭才漸漸地走入了尋常百姓家,人們日常生活中使用的也比較多了,但是一般的燈具,像油燈、火把依然不能和蠟燭同日而語。

  • 2 # 文儒風

    燃薪為燭:最早的時候,人類還沒有燈燭。遠在周代以前,人類燃燒薪柴,作為照明之用。薪柴,古代稱“荊燋”,或稱“燭”,在《毛詩 巷伯》中記載了這麼一件事:周時,顏叔子獨居一室,鄰居有一個寡婦,也獨居一室。有一夜,暴風雨毀壞了鄰居屋舍,寡婦逃奔到顏叔子處。顏叔子把她留在自己家裡,並使“執燭”,即手裡拿著點燃的薪柴。後來,夜深了,所有儲備的細小木柴都燒完了,顏叔子就把屋上的茅草紮成柴束,繼續點燃,直到天明。因此,古代人民的“燭”,實際上就是照明的柴火。春秋時,晏子在齊景公處飲酒,天色漸漸暗下來了,景公回頭對侍者說: “具火!”這裡的“火”,即“燭”,因為燃薪為燭,因此,古代人又稱燭為“火”。直到漢魏以後,才有“燈燭”兩字作為屋內照明的專用名字,而屋外仍燃薪為燭。古人夜間行事,如果人比較多,則在庭院內點燃很多薪燭,名謂“庭燎“。燃於門外,則叫“大燭”;都是“照眾四明”。凡是庭燎,大燭,都由人用手拿著。這裡又讓我想起一個關於燭得故事:按照周代禮制規定,只有天子才能在庭燎時燃燭一百,其他諸侯等不能僭用。但齊桓公卻無視周朝這一規定,也來個“庭燎一百”,由於當時周逐漸衰弱,對此也無可奈何,也就只能放之任之。從此,各國諸侯都仿效齊恆公,有時也來一個“庭燎一百”,以此顯示一下自己的威風。那古代的燭是如何製作的呢?先說大燭,在周代,庭燎的大燭,以葦為中心。有的大燭,中間用上一百根葦,外面用布纏繞,中間灌蜜。因當時還沒有從蜂蜜中提取蠟得技術,所以用蜜蠟塗在葦上,以增強其耐用性。另一種為手燭,製作比較簡單,就是用薪柴紮成柴束,既不纏布,也不塗蜜。由於是在室內燃燒,如果纏布塗蜜,則有惡臭,使人難以忍受。這種手燭,燃燒得非常快,必須隨時有人添柴加薪。到了戰國,才出現油燈,這是中國照明習俗的一次重大改革。在當時的楚國,就有一種燃點動物油脂的燈。屈原在《楚辭》中就提到“蘭膏明燭”。 膏,古代主要指獸類脂肪,即把芯放在油脂中,燃以照明,蘭膏,就是往其中新增香料。這一改革十分重大,自唐虞三代數千年間,都是以燃薪為燭,煙焰燻人,是不是還要鬧個火災,還要專人用手拿著,費時費力。現在換了用膏油點燈,這些弊病都可以避免了,但那時還沒有發現植物油,牛羊等油膏價格昂貴,只有少數富家才能使用,因此當時點油燈者為數不多。

    直到漢代,仍點油膏燈,據《西京雜記》記載:當時的咸陽宮有青玉枝(燈),高7尺5寸,作蟠螭形,以口銜燈。神奇的手藝,燈一燃,鱗甲皆動。其燈柄如眾星閃爍,十分奇妙。一次,南越王獻給高帝石蜜五斛,蜜燭200枚。蜜燭,即蠟燭,可見漢代蠟燭還沒有誕生,所以南越作為貢物,當時是一種稀少珍貴的東西,東漢人鄭玄為《儀禮》、《周禮》、《禮經》三書作註釋時,其中講到燭的地方很多,但從未提到蠟燭,可見當時還沒有蠟燭,一般富貴人家點的都是油燈。

    魏晉時期,人們才開始專門以蠟作燭,即我們現在常見得蠟燭,不過那時仍稱為“蜜燭”,而不是蠟燭。

  • 3 # 一抹暗香

    蠟燭的記載最早出現在漢朝。早期人類懂得使用火來吃熟食和照明,但是在使用火的漫長的進化史上,人類不會取火,只能等待大自然的賜予。當山火出現的時候,人類保留火種,有專人日夜看護火種,火,被用來烤熟食物,在夜晚用作照明,先民居住在洞穴中的時代,晚上要在洞口點上篝火,防止野獸的襲擊,因為野獸大多怕火。再後來,人類學會了鑽木取火,人類文明也得到了長足的進步。

    蠟燭在問世後,最早是貴族的專利,百姓用不起,只能靠油燈,所謂“一燈如豆”就由此而來。再貧窮的人家連油燈也點不起,就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讓心養成專注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