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東方國學

    中秋久別的親人們相聚,共同賞月是必不可少的環節,在賞月之餘除了悶頭吃月餅,賦詩一首,哦不,吟詩一首是迅速提升自己逼格的重要手段。在此,小編就為大家精心挑選(鑑於大家的記憶力,特選了兩手短的)了兩首詩,供大家與親人們共(zhuang)賞(bi )。詩後附賞析哦。

    “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出自北宋詩人蘇軾的《中秋月》

    全詩如下:

    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

    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作品賞析:

    這首小詞 ,題為“中秋月 ”,自然是寫“人月圓”的喜悅;調寄《陽關曲 》,則又涉及別情。記述的是作者與其胞弟蘇轍久別重逢,共賞中秋月的賞心樂事,同時也抒發了聚後不久又得分手的哀傷與感慨。

    這首詞從月色的美好寫到“人月圓”的愉快,又從今年此夜推想明年中秋 ,歸結到別情。形象集中,境界高遠 ,語言清麗,意味深長。《陽關曲》原以王維《送元二使安西》詩為歌詞,蘇軾此詞與王維詩平仄四聲,大體結合,是詞家依譜填詞之作。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詩句出自唐代詩人杜甫的《月夜憶舍弟》

    全詩如下:

    戍鼓斷人行,秋邊一雁聲。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作品賞析:在安史之亂中,杜甫顛沛流離,備嘗艱辛,既懷家愁,又憂國難,真是感慨萬端。稍一觸動,千頭萬緒便一齊從筆底流出,所以把常見的懷鄉思親的題材寫得如此悽楚哀感,沉鬱頓挫。

  • 2 # 平侃楚味

    俗話說,十五的月亮十六圓!

    中秋節祭月、賞月的習俗,起源於魏晉,盛行於唐朝,定型於宋朝,至明清時進入高潮。

    千百年來,年年中秋年年過,已經形成了別具一格的中秋文化,成為中國的文化符號,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留下了無數有趣的傳奇、獨特的習俗、豐富的詩詞、可口的美食,寄託了文人以團圓、鄉愁為主題的家國情懷。

    吟月誦月,由先秦時期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首開先河。中秋之夜,屈原仰望星空,突發奇想,便在《天問》中問道:“日月安屬?列星安陳?”用今天的話就是說,在中秋月圓之夜,太陽、月亮和星星都在哪裡?都在幹什麼呢?

    中秋之夜,月色皎潔,圓圓的月亮象徵著團圓,是文人墨客情感之所繫。千百年來,歷代詩人在中秋之夜祭月、賞月,吟誦月亮和中秋,留下了無數膾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比如,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玉階生白露,夜久侵羅襪。卻下水晶簾,玲瓏望秋月”“淥水淨素月,月明白鷺飛。郎聽採菱女,一道夜歌歸”“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杜甫的“滿月飛明鏡,歸心折大刀”“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白居易的“人道秋中明月好,欲邀同賞意如何”;

    王維的“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劉禹錫的“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

    王建的“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張若虛的“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灩灩隨波千萬裡,何處春江無月明”;

    張九齡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比如,宋代詩人蘇軾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明月易低人易散,歸來呼酒更重看。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螿鳴露草”……

    這些詩句,充分表達了文人墨客思念故鄉,思念家人,期盼團圓的意境與情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初三物理明顯感覺跟不上了,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