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總有一個史塔克要掛
-
2 # 雲淡風清1883506
1,結繩記事
上古無文字,結繩以記事。結繩記事是遠古時代的人類,為擺脫時空限制,記錄事實,進行傳播的手段之一,它發生在語言產生以後,文字出現之前的漫長年代裡。《易.繫辭下》:“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
2,飛鴿傳書
用候鳥,特別是鴿子.大雁傳遞書信。故有“鴻雁傳書″之說。
3,快馬傳書
由驛差騎馬傳遞書信。
4,急腳遞
跑步傳遞,用於傳遞緊急軍事情報,俗稱“傳金牌″。大家熟知的《岳飛傳》中,就有皇帝傳“十二道金牌″,讓岳飛十萬火急地回京面聖。
5,傳竹筒
官方民間人都用,相當於現在的信封,可能也是最早的信封雛形。
6,狼煙、烽火臺
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傳遞方式。現在熱播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可以看一下,瞭解唐代的實際傳遞情況。
7,訊號彈
古人發明火藥後,我們經常在武俠小說中,看到江湖人士用訊號彈聯絡彼此。
8,以特殊聲音,如鐘聲、鼓聲、鞭炮聲等傳遞
這在影視劇的古戰場上,我們對古人敲鼓的“咚咚″聲一定記憶很深。
8,作內餡的方式傳遞書信
藏漂流瓶、魚肚裡,包子之類的。
傳遞書信的方式一直沿用至今,我要特別解釋一下。
在中國古代,還沒有發明紙之前,人們常見的“信″是用漆書寫在薄木板上,叫“木牘″。由於木牘一般一尺長,又稱為“尺牘″。後來古人採桑養蠶,有了絲織品,有人就把信寫在綢子上,叫“尺素″。
唐代張九齡“委曲風波事,難為尺素傳。″
“鯉魚″也可指代書信,典故出於漢樂府詩:“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
信箋,就是一種小篇的用華貴紙張製成,並飾有花紋的信紙。有著名的五色箋、錦色箋、鳳尾箋箏。或出於吳,或出於巴蜀。最著名的是蜀箋中的薛濤箋了。
中國最早的信封是用木板製成的。秦漢時,書信大多是寫在竹筒或木箋上,然後用兩塊刻成鯉魚形的木板,作為一底一蓋,將箋牘夾在中間,這種木板可算是最早的信封了。
到了唐代,自貞觀年開始,就用北韓厚繭紙製信封,形若鯉魚,兩面俱畫鱗甲,腹中可以藏書,名曰:鯉魚函。
信使在古代稱使者為“信″或“使′,合之為信使。相司相如《喻巴蜀檄》:“故遣信使,曉諭百姓以發卒之事。″
相傳三國吳人葛玄與河伯書信往來,今鯉魚充信使。
相傳大雁也傳書,因此也稱信使為“鴻雁″。唐代王昌齡有詩:“手攜雙鯉魚,目送千里雁。″
-
3 # 歷史中簡堂言史君
言史堂帶你回顧昔年舊事:
《秋思》
唐:張籍
洛陽城裡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
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
以前車馬很緩,書信很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說明古代的通訊不是特別的方便,但是通訊的方式還是有一些的。
民間書信往來:在中國的歷史上,西周即已經有了較為完備郵政系統,後世王朝也都有補充改革。三國時期頒佈《郵驛令》以及隋唐大量驛站的建立,使得書信往來更可靠的保證,雖然慢,但是至少有。
軍事/官方通訊:
也多才去書面形式。只不過有了政府力量的加持,有一些緊急的事情可按等級,“二百里加急”,“三百里加急”,“六百里加急”!
飛鴿傳書,也多用於官府之間的資訊傳遞,保密性質的內容會多一些。
烽火狼煙,相當於軍事訊號傳遞。一旦點燃烽火,即代表有緊急軍情。參考周幽王烽火戲諸侯。
-
4 # 小小七9527
在古代最早是以狼煙為訊號,一般是用於傳遞戰爭的資訊,古代人把敵人比喻為狼,一旦自己的領土受到了侵犯就會點這種煙,讓已方的人知道有敵人來犯,也稱之為狼煙。也有用於傳達災情的資訊。
之後朝廷有設立驛站這麼一個機構,每一個地區都有驛站,歸當地官府管轄,也備有很多的馬匹,有專業的管理人員,如果驛差換了馬,這些都是要記錄的。和現在社會的郵局差不多,只是他們用馬來送信。有些送往京城的重要信件信件或者比較急的會以加急的方式來送。如:400里加急,600里加急以及最高的800里加急。這些驛差是非常的辛苦的,一天到晚在馬背上顛簸,那滋味可不好受!
還有飛鴿傳書,這個大家都在電視上看過吧!使用這種的都是一些非常機密的信件,如官員和商人以及一些江湖門派。一般的老百姓是不會用這種方式的,在民間也有一種專門送信的信客,他們都是在固定的線路與城市,這種信客的收入也是不高的。老百姓都知道是那個人是專業送信的,有需求了就會直接找上門。
回覆列表
應該是交通基本靠走,通訊基本靠吼。古人傳遞資訊主要用以下方法:飛鴿,烽火,快馬,暗號,手語,書信,旗幟,旗語等等。
羽檄:插有羽毛的書信多用於戰事緊急。
雞毛信:一般用於民間。
羽書:用於徵調軍隊。
信鴿傳書[所說的飛鴿傳書古裝劇中多見]
快馬傳書,八百里加急馬死人不能死的那種。 讓人想起了那句“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傳竹筒:官家,民間都用,類似現在的信封。
急腳遞:用於傳遞緊急軍事情報之用,俗稱“傳金牌”。宋高宗趙構給岳飛下的十二道召回金牌。
烽火/狼煙等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傳遞方式。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博美人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