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我一人在家帶娃,心情煩躁
8
回覆列表
  • 1 # 積木育兒

    是的,孩子這個年齡正是淘氣的時候,因為從1歲多開始,孩子會逐漸發現自己和媽媽不是一體的,自己也有獨立的想法和做事的能力,所以他會想盡辦法去使用自己的“新權利”去探索周圍的世界,這時大人的話會讓他更喜歡反抗。這對孩子來說是一件好事情,因為這說明孩子身心正在健康發展。

    在這個時候是培養孩子獨立自理能力的好開始,您可以先從吃飯開始。當孩子的手部動作發展到可以抓握住物體的時候,就可以培養他獨立吃飯的能力了。我建議您從現在起就給孩子配備一個專門吃飯的餐具和小桌椅,把勺子遞給他讓他自己吃,您可以在一旁輔助餵飯,但2歲之後就要停止這個行為了。

    在平時,您可以讓孩子參與到一些家務事來。不要認為這麼小的孩子就就不能做哦,心理學家強調,讓孩子參與到家務中來,既能幫助他獲得成就感和自信心,同時還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統籌能力和管理能力:

    9-24個月:可以先讓他自己扔自己的尿布。2歲後:可以讓孩子去扔垃圾、整理玩具、分類整理自己衣物、用馬桶大小便、擺碗筷或收碗筷、澆花等等。

    在跟這個時期的孩子交流時,您要用一些方法來尊重孩子的發展特點同時更好的教育他:

    1、放棄幫孩子事事包辦,在保證安全的情況下讓孩子自己做。2、在買玩具或是買繪本這類和孩子有關的物品時,要尊重孩子的意見和想法。您可以給出具體選擇讓孩子決定,比如“是要黃色的還是藍色的?”、“想買小汽車還是小動物?”,這些有具體選項的問話,既不會讓孩子陷入多重選擇的兩難境地,也尊重了孩子的想法,讓他學會取捨和做決定。3、原則問題上不要給孩子說不的機會,直接告訴孩子做什麼、怎麼做,但是態度一定要溫和、堅定,不要訓斥或打罵孩子。
  • 2 # 布丁童學

    很多父母都會遇到這樣的問題,孩子犯了錯誤批評他幾句,對方脾氣比你的還大,你氣不打一處來,為了讓他“長記性”,只能是動口又動手,而最後的結果是你下一次的批評會換來他更大的牴觸和逆反心理。「其實很多時候孩子也知道錯了,他也願意承認錯誤,但他只是不願意被人逼著承認錯誤。」

    其實,這種情況下父母應該放下自己的執念,從她的角度出發,給她一定的空間,而不是讓她絕對服從來維護自己的“權威”。父母千萬不要覺得小孩子愛發脾氣、愛哭愛鬧就一定是壞事,最近流行一句話:「情商低的大人,是因為小時候沒哭夠。」那麼,當孩子發脾氣的時候,作為父母應該如何引導呢?

    01、讓情緒的子彈飛一會兒

    兒童心理學者黛博拉·麥克納馬拉博士曾說過:「讓孩子將脾氣發完,而不要試圖阻止孩子發脾氣。發脾氣本身是無害的,阻止發脾氣才是」。

    所以,當孩子情緒激動時,不妨給他一些時間和空間,讓他痛痛快快地發脾氣、哭一場。我們只要溫柔地陪在他的身邊,告訴他「我知道你現在很生氣,難受就哭出來,爸爸媽媽會一直陪在你的身邊」,給他支援。

    等孩子的情緒平復一些的時候,再來幫助他們與內心的小怪獸達成和解,教他們如何合理地抒發情緒。而不是一味的用責罵甚至武力去制止,這樣有可能會像文章開頭的影片裡面媽媽教育女兒一樣容易適得其反。

    02、接納孩子的情緒,少貼標籤

    許多兒童教育者都強調,親子教育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接納孩子的情緒」。影片中的媽媽顯然忽略了這一點,只是一味的追著、逼著要孩子端正態度、認錯,寫檢查。

    除了學會接納孩子的情緒,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還應該儘量避免用帶有評價性的話語說教。父母教育孩子往往是因為他做的不對讓人生氣,這時總是會有主觀情緒在裡面。「如果上來就給孩子貼標籤,很容易讓孩子覺得這是批評,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從而使溝通陷入困境」。

    03、一切慢慢來,有話好好說

    「教育孩子是個體力活,更是個智力活,壞情緒不僅會傳染,還會遺傳,好好說話也是」。在教育心理學中,有一個 “翁格瑪麗效應”,即在被表揚的情況下,受表揚者會不斷進步。反之亦然。

    所以,在教育小孩的過程中,不妨用理解代替責罵,用溝通代替命令,學會道謝,懂得道歉,好好說話,認真傾聽,冷靜但不冷漠,溫和但不懦弱,堅定但不強硬,給孩子多一點點的時間和耐心,這樣跟孩子之間的許多問題將迎刃而解,衝突也會減少很多。

    每個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都會犯錯誤,這是成長的代價。批評不是為了讓孩子“低頭”,而是為了讓孩子“抬頭”,同時,幫助孩子找出原因,讓孩子真正認識到自己犯錯誤的原因。「表面越兇的人,內心其實越脆弱。」爸爸媽媽們,請耐心一點,再耐心一點,瞭解孩子發脾氣背後的兇手,陪孩子一起抓到它,接納它,再解決它。

    愛是一切教育的基礎。所以,好好愛那個發脾氣的孩子吧。(ID:Lina姐姐講故事)

  • 3 # 葉桃之

    兩歲左右的孩子,正處於人生中的第一個叛逆期,對萬事萬物充滿了好奇心,對親近的人學會了察言觀色,所以此時的孩子,開始學習挑戰媽媽或者爸爸的極限,他每伸出一次觸角,就會看父母的反應。如果對待同一個問題,父母的反應都是一種態度,孩子就會逐漸知道:哦,原來是這樣子的,這樣做會挨收拾的,下次就不做了。如果同一問題,父母態度不同,或者這一次和下一次態度不同,在孩子那裡容易形成疑惑,比較不容易形成規矩。

    作為一個4歲男孩的母親,我也經歷了獨自育兒的幾近崩潰。其實,還要那一條,媽媽儘量要有耐心一些兒,挖掘孩子的愛好,帶孩子多到戶外活動。同時,媽媽要和爸爸分工協作,帶了一天孩子的媽媽,可以在爸爸下班之後,陪孩子讀書、玩耍,給孩子洗澡,講睡前故事的任務交給爸爸去做。這樣既可以增進父子(女)之間的感情,也能讓爸爸體會到育兒的不易,從而更加支援媽媽,而媽媽也可以稍稍輕鬆一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很多養狗的抱怨自家的狗喜歡拆家,我就想問問,養兩隻狗再養一隻貓會不會好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