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吳公子燎

    之前聊起來唐詩的故事,我最喜歡說“旗亭畫壁”,講了多次,這次換一個,講“人面桃花”

    大唐德宗貞元十二年,公元796年,清明。風暖日麗,雲淡天高。

    長安郊外,有一個人渴了,正在四下找水,他這一找,不但成就一段佳緣,更留下一首詩,這首詩,至今被人吟唱不決。

    有人就要問了,這找水的人是哪個?姓甚名誰,何方人士,又為何要來此處找水?難道他出門從來不帶水壺嗎?

    此人是大唐博陵人士,博陵就是今天的河北定州市,燕趙之地,按說這地方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此人卻有些不同,生的是唇白齒紅,風度翩翩,姓崔,單名一個護字。

    一個河北人,不在老家好好待著,跑到長安城外的城南莊來做什麼?這崔護本來是來長安考進士的,清明這日,獨自出來遊玩,偏偏口渴的不行。

    說話間,崔護見有一戶屋舍出現在眼前,屋舍佔地一畝見方,圍牆矮小,能看見園內花木叢生,卻不見人。

    崔護來到門前,扣了三下門,一陣過後,有腳步聲傳來,一個嬌美的聲音問到:“是誰打門?”

    崔護聽是少女的聲音,忙回到:“小生崔護,出城遊玩,口渴難耐,過來討碗水喝,不知可否?”門開了一條縫,裡面有個少女對著崔護上下打量一番,口中說道:“我當多大的事兒呢,不就是口渴了,想喝水,進來吧。”

    崔護院中坐下,姑娘端上一杯水,卻並不走,只倚著院中的桃樹立著。崔護幾大口一杯水喝乾,這才細細打量起這個姑娘來。

    單見她姿色豔麗,神態嫵媚,有一種說不出的風韻,尤其是那張粉面,白裡透紅,惹人憐愛。

    崔護不由的心生愛慕,就問到:“姑娘多大啦?許了婆家沒有?”姑娘不答話,只拿眼睛瞄他,崔護又說:“姑娘心地真是好的很,今日若無姑娘,我簡直要渴死了,不知我要怎麼答謝姑娘呢?”姑娘還是不說話。仍只拿眼睛瞄他,目光中似是多了顧盼之意。

    崔護見姑娘久不答話,站起身來,說:我還是走吧,多謝姑娘的水。

    姑娘送崔護出門,崔護走出很遠,回頭一望,見姑娘也在望他。

    之後,崔護高中進士,入朝為官,事務繁忙,竟一年無暇再去城南莊。

    轉眼一年,又是清明,崔護忽然發覺姑娘的影子居然始終縈繞在心,一刻未忘,於是打馬直奔城南莊而來。

    待到了門前,見房舍依舊,院門卻上了鎖,連喊幾聲,併為有人應門。

    無奈,崔護只得離去,離去前在門板上題詩一首: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崔護一生,只有六首詩流傳,但篇篇堪稱精品,旗亭畫壁的主人公王之渙也只六首詩流傳,真是巧合的很!

  • 2 # 蘭竹944

    我喜歡孟浩然的春曉。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整篇詩不是用眼看,而全部是問?人故戲說這是個瞎子,什麼也看不見,只能問。李清照的詞也有異曲同工之妙,昨夜風狂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詩人不但問還解答了因果,我認為是對春曉的註解和補充。

  • 3 # 曉牧文化

    中國古典詩詞,向來有“詩緣情”的傳統,也就是說,詩歌多數用來抒發情感。這一傳統雖然導致詩歌的敘事功能偏弱,卻也使得詩歌在追求抒情方面達到了極致。比如大詩人李白的這首七絕,堪稱唐詩三百首中最喜極而泣的詩,我們都會背卻不一定都瞭解詩背後的故事。

    且看: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這首詩的題目是《早發白帝城》,曾經是現在也是小學語文課本當中的必背古詩。這首詩代表了李白的典型詩作風格,且全詩通俗易懂,朗朗上口,詞意暢達明快,很容易傳頌,所以即便是我們很久沒有接觸過這首詩,但是依然可以很清晰的背出此詩。

    但是,背誦是沒有問題的,對於這首詩的歷史背景,卻也不見得更瞭解。因為這首詩的寫作背景乃是在於李白被流放途中突然接到大赦的通知,自己喜極而泣,所以這首詩堪稱李白否極泰來、喜極而泣之作。在唐詩三百首當中,也是獨一無二的詩作。

    開篇兩句,詩人寫出了自己快意暢達的心情。“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心情好,什麼事情都是順心的,而色彩也是明快的,旅途更是一帆風順的。所以會有“彩雲間”,所以會有“一日還”。

    後面兩句更是抒發了這種得意的情感。“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之所以會有“啼不住”,根本原因在於詩人所乘坐的帆船執行速度之快,只看到萬重山,殊不知聽到的並非一地之猿猴啼叫,看到的也並非只是一處之山峰。由此這兩句古詩更使得猿猴啼叫聲和萬重山之間形成了一副濃墨重彩的畫面,更寫出了詩人暢快和興奮的心情。

    寫這首詩的時候,詩人正在遭遇著前所未有的命運變革。當時是在公元759年春天,李白之前因為加入過永王李璘的幕府對抗安史之亂,但是禍起蕭牆,唐肅宗征討李璘,李白也被牽扯其中,後來被流放夜郎。當時詩人正走在流放的路上,就在白帝城的時候,唐肅宗一則因為天氣久旱,二則因為新立皇太子,所以下令赦免全國在押的政治犯,李白正在此列當中。所以接到這份赦免書,李白可謂悲喜交加,喜極而泣,就寫下了這首著名的詩篇。

    對於李白來說,前半生失意,後來雖然入到皇宮,和唐玄宗、楊貴妃等人在一起,但是都是被當做金絲雀被豢養起來而已,一直沒有得到重用展現才華。後來賜金放還,更是失意半生。末年協助李璘,卻不料遭遇更大挫折,面臨被流放。他的一生,可謂波瀾起伏,豐富多彩,如此也就更能理解如此歷史背景下的李白寫出如此的詩篇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成年人學游泳大概要多久?需要注意些什麼?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