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峻528
-
2 # 哆米日記
這個問題要辯證看待。
首先,從油耗來看,汽車尺寸相同,車身越重,油耗則相應越高。
其次,安全性來看,車身重,安全性未必會好,車質量大,慣性越大,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剎車距離會加長。當然不可否認車身重在某種特定情況下能提高安全性,如果是碰撞的話,最重要的還是車身強度,車架高強度材料的用量,車在發生碰撞時車架是否變形,能否保護駕乘人員。
最後,成本方面來看,車身重的不一定是用料紮實,相反,有可能是相對技術落後的材料導致的,比如碳纖維,高強度鋁合金跟常用的鐵,成本對比一目瞭然。
-
3 # 不羈的風之追風三人行
同樣尺寸的情況也要考慮車子材質,不過大多數情況是越重車子外殼厚度,底盤大梁的厚度也大!總得來說樓主說的沒錯!越重越好
-
4 # 朱博士白話發動機
☆當然不是越重越好,現在的汽車都在向小排量、輕量化發展,所有車型都在儘可能的提高車身使用材料的強度,並降低車輛的自重。
同樣的情況下,車身自重也小,車輛的燃油經濟性就會越好,發動機的動力損耗也就越小,同時更能節省資源。所有我們會看見,現在的汽車許多的零部件都使用塑膠或者合金來替代質量更重的鋼鐵,例如保險槓、輪轂、發動機等等。
有些人會誤認為同等情況下 ,車輛越重,安全性就越高,其實這完全是一種誤解。首先大量高科技的主被動安全裝置的使用使汽車的安全性得到大大的提高,例如汽車的ABS防抱死系統、牽引力控制系統、車身穩定系統、制動力分配系統、多區域安全氣囊、主動剎車系統、車道偏離系統等等。這些科技含量很高的裝置的使用,才是保證車輛行駛安全的第一道屏障。
其次,車輛的安全性和底盤的調教也有許多的關係,有些車輛儘管自重大,但是缺少操控感,跑起來發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日系車輛,許多時候日系車的自重並不低,但是一跑高速就飄,給人感覺自重較輕,其實這完全是一種誤解。
汽車懸掛的調教要麼傾向於操控,要麼傾向於舒適性,兩者不可兼得,而操控性才是關乎行車安全的另一個保障,當然,真正對行車安全起到決定性作用的還是駕駛員。
不過話又說回來,如果在不能使用技術來彌補車身強度的情況下,使用材質剛性更好,質量更重的材料肯定要比簡配好,在這種情況下,車身越重越能保證行車的安全性。
-
5 # 江蘇旌航房車張國立
當然不是,首先,同尺寸下,車身越輕,生產成本越高這是肯定的。現在都在追求輕量化。省油,對車子提速也有幫助。
-
6 # 威水哥Will
不是,那要看您的使用習慣。平時跑高速多還是跑市區多。跑高速多,就重點好,比較穩。跑市區多,就輕點好,省油。
-
7 # 天和Auto
汽車在尺寸相同的前提下越輕越好,但前提是輕量化而不是捨棄安全的“減重”,如做不到則重一些反而是好的。
汽車輕量化是大勢所趨,車身沒減重100公斤油耗則降低5%左右,以10L/100km的車型計算實際只是減少了0.5升的消耗量,然而國內有2.2億臺汽車,如果都能減重100公斤則能節省出1.1升燃油,節油還是相當可觀的。
不過輕量化並不是以降低安全等級為前提對車身鋼材進行減少,而是使用高強度鋁合金、符合炭纖維等材質替代,可能嗎?
驗證的某EV車型使用的高強度鋁合金第三方的成本在5萬左右一噸,汽車輕量化假設使用100公斤的高強鋁則要5000元的製造成本,這幾乎是使用鋼材製造的十倍。
複合碳纖維材料的成本約在11~12萬之間一噸,雖然輕量化比高強度鋁合金還能減重超過20%,但是製造成本又翻了一倍多。
以這些普通等級的輕量化材料計算製造成本會非常誇張的高,而車企必須保證盈利在先才能去迎合輕量化減排的方向,不使用這類材料可以保證合理的利潤比,使用這類材料價格勢必要增長很多。
而作為家用車且以平均行駛里程計算,同樣一臺車輕量化的車指導價貴5萬但五年內只能節省出500升左右的燃油,以現在的油價計算也只是節省了不到3500元,那麼有什麼必要多支付數萬元選擇輕量化呢?
所以市場基本決定了高成本的輕量化汽車在量產車裡是極少的,在沒有優質材料的輕量化而是用同樣的高強度鋼,同樣尺寸同樣的車型輕太多隻能說明車身結構和用料有問題,也許在某些關鍵測試環節能拿到高分的位置會有鋼材加強,但在測試環節盲區基本都在減少,這是量產車尤其是中低端合資車常見的路數。
對於普通代步車而言不存在越輕越好,只有中高階效能車裡的少數車型才真正符合材料學的輕量化越輕越好的標準。
回覆列表
這個說法不一定正確,主要取決於用什麼材料?比如用鋁合金,碳纖維外殼肯定比鋼要輕,難道別人不安全?
汽車安全性這個問題很複雜,特別是國內,說起這個問題立馬要引起口水戰。
目前全世界公論基本上是車架的強度決定了車的安全度,至於外殼什麼材料不是那麼影響安全性,所以鍵盤俠所謂的車門什麼厚重安全性就高是很搞笑的。比如高檔車外殼很多是鋁的,甚至限量版超跑有碳纖維的,但是人家的車架絕對是高強度鋼材,安全性毋庸置疑的。
但是一般家用車,在成本限制下,肯定都是用鋼材,不可能用鋁之類的材料,所以同等情況下這麼說也勉強說的過去,但不是絕對,因為影響車重的東西也很多,比如電動汽車,電池就很重了,AT變速箱也比雙離合,CVT重不少。
相對來說,判斷汽車安全性還是碰撞測試更靠譜一點(雖然也有黑幕的可能),但至少比關一下車門,敲敲引擎蓋就判斷出來的安全性更有科學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