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sunjin6278
-
2 # 有人來兮
劉備入住西川之後,主要有兩股勢力衝突,一股是跟隨劉備入川的荊州集團,另一股是以西川為主的益州集團。荊州集團是隨劉備打天下的心腹,必須優待,另一方面益州集團也不可以輕視。
劉備伐吳之時剛入主西川不久,為了防止生變,所以留下諸葛亮穩定益州,另一方面也是為了讓諸葛亮在後方提供後勤與糧草。
-
3 # 太簇序柒
公元221年七月,因東吳背信棄義從後偷襲荊州導致關羽戰死,張飛間接死亡,悲憤之下的漢昭烈帝劉備決定出兵攻打東吳,但在陸遜指揮應戰下,吳軍與劉備相持七八個月後,最終於夷陵一帶打敗蜀漢軍。夷陵之戰的慘敗,是蜀漢繼關羽失荊州後又一次實力大損。結果劉備慘敗於陸遜之手,蜀軍“土崩瓦解,死者萬數”,“屍骸塞江而下”,但令人疑惑的是自出山以後就被視為蜀軍頂樑柱的諸葛亮卻沒有隨從出軍,而是命令其固守國內處理內務。是什麼原因使得劉備不再“信任”諸葛亮了呢?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其一,首先就是需要有人留守後方,防魏國、運糧草。我們都知道當時劉備軍入主西川不多久,公元214年入蜀、七年後稱帝,再一年以後就對東吳動兵。蜀軍僅八年時間並不能很好的消化掉西川這麼大的一塊地盤,而劉備伐吳又帶走了大量軍隊,在這樣的情況下就需要有一個德高望重的人來穩定國內不安的人心,同時也要防備魏軍,諸葛亮就是一個很好的人選了。作為蜀國的丞相,諸葛亮要負責一個千瘡百孔的新建國家的建設,朝內製度新制各種制度並不完善,朝外國內各地剛攻佔不久,各地扔需要安撫。君主劉備率軍伐吳、繼承人劉禪年紀尚小並不能獨領大事,而這一切事務都壓在諸葛亮身上,所以諸葛亮當時並不能跟隨劉備一起出徵,必須留守國內。
其二,劉備驕傲自大,看不起東吳。我們看演義是可以看出劉備三兄弟都並非很看的起孫權,認為他是黃口小兒。按照《三國志》記載,孫權曾經派人為自己兒子向關羽提親,遭到關羽拒絕:
先是,權遣使為子索羽女,羽罵辱其使,不許婚,權大怒。按照小說中杜撰的,關羽對於孫權的求親回了一句:“虎女安肯嫁犬子乎?”,在這裡我們就能看出關羽對於孫權的看法了。同理,作為關羽兄長的劉備對於繼承父兄基業、而併為做出多大成績的孫權也是看不起的。再加上劉備縱橫天下多年,是當世公認的梟雄,自以為比不上的一向只有曹操一人,對於孫權,劉備從來就沒有放在心上。在出兵東吳的歷史節點,曹操已死,劉備更是自認為天下無敵。劉備進攻東吳的目的,不僅是為了幫關羽報仇,也是因為劉備覺得曹丕不足所慮,所以進攻孫權完全沒有了顧慮,而孫權帳下眾將在劉備眼中也只是土雞瓦狗,完全沒必要帶諸葛亮了。
其三,劉備對諸葛亮有猜忌之心。我們都知道劉備在請諸葛亮出山時,諸葛亮一副隆中對,說盡他對天下的看法,在其中也透漏出他是一個堅定的聯吳抗魏支持者,所以在伐吳上兩個人之間產生了立場分歧。同時,在伐吳的前夕吳國派遣使者來勸阻劉備出兵,而這個使者是諸葛亮的兄長諸葛瑾。在這樣的情況下上位者劉備就更不會帶上諸葛亮了,同時諸葛亮也沒有要求要一起隨軍出征。畢竟,懷疑是最強大的力量,有多少王朝就在君主與臣下的猜忌中走向破敗,風光不在。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希望各位看官們滿意。
回覆列表
三國時期,荊州之戰,關公為東吳俘斬,荊州丟失,本橫跨荊益的蜀漢國土一下子少去了一半,舉國震驚。劉備更是痛不欲生,一來荊州重地丟失,讓自己完美的戰略規劃喪去一半,另一個就是與自己恩若兄弟的關公被殺,此仇不報,其心怎消?更會被天下人恥笑。蜀漢與東吳不可調和的仇恨算是結下了,征伐東吳報仇雪恨,是劉備板上釘釘的事。
那麼劉備討伐東吳,諸葛亮為什麼沒跟著去呢?就當時情況看,原因還是很複雜的,最主要的可能有以下幾點:其一,大本營需要一個有能力且值得信任的人來鎮守。在前方奮戰的將領,都知道自己後方大本營的重要性,一旦後方出了問題,那可就成了無根之水,釜底抽薪,那可是致命的。因此,劉備出征在外,一般都是讓諸葛亮代自己鎮守後方,諸葛亮是自己最信得過的人,諸葛亮也是具有獨當一面能力的人,在後方他不但能鎮守好,還能足食足兵供應前方打仗。這次劉備出征東吳,自然仍會留諸葛亮鎮守益州大本營了。其二,諸葛亮對征伐東吳態度闇昧。作為蜀漢丞相的諸葛亮,這時他的思想也很矛盾,荊州是實現他隆中對策的重要戰略要地,是蜀漢重要的兵源地人才地和產糧地,對蜀漢意義非同尋常,是必爭之地;同時呢,東聯孫權抗曹也是隆中對策的重要一環,曹魏太過強大,沒有東吳的配合,滅曹魏那簡直是痴人說夢。正鑑於這兩點,諸葛亮在劉備討伐東吳這件事上,不支援也不反對,沉默闇昧,自然也不會積極跟隨劉備出征了。其三,避親嫌疑。諸葛亮的哥哥諸葛瑾在東吳官居要職,他曾寫信勸阻劉備討伐東吳,這時如果諸葛亮也勸阻劉備東征,就有和諸葛瑾相互串通的嫌疑。諸葛亮有至親在東吳,不跟隨劉備徵東吳,也有避嫌之意。其四,劉備還沒有充分認識到諸葛亮的軍事才能。劉備在日,諸葛亮主要顯示的是其治國理徵才能,戰場經歷很少,又鑑其比較年輕,劉備有意鍛鍊培養其治國守成才能,對諸葛亮戰場過於謹慎不冒險的思想不認可,因此不刻意讓諸葛亮跟隨自己去征伐東吳。
正是由於這四點主要原因,劉備不強,諸葛亮不願,征伐東吳的劉玄德,在沒有謀主跟隨的情況下,就獨自奮然帶銳卒東進,失敗的前兆,其實從此時已顯現。借荊州,取益州,奪漢中,一路順風的劉備沒有仔細考慮以前為什麼會如此順利地取勝,帶著傲視天下的得勝餘威,悍然與蓄謀已久又以逸待勞的東吳兵對峙,慘敗已不可避免,蜀漢的命運也由此定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