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練嶽的暉
-
2 # 嘿瞪嘿眼
文治武功,文官治世,武將建功,不管是戰亂年代,還是和平時期,文官都有發揮餘地,武官的發展受限,只能戰場建功,和平時期,空有屠龍之術,無用武之地,武將的職業道路相對窄一些。
即便是戰爭年代,文臣,或者說謀士,依然比武將更重要,孫子兵法雲,上兵伐謀,不戰而屈人之兵,得以好的謀士,勝過千軍萬馬。看戰國時期的合縱連橫,遠交近攻,楚漢之爭時,劉邦的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好的謀略是致勝的根基。戰場上比拼的是軍隊戰力,將帥作戰技藝,戰場外,比拼的就是綜合國力,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沒有經濟基礎,戰場上再身先士卒也沒用。
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相比手無縛雞之力的書生,武將更容易受君王猜忌,尤其是建功立業後不知進退的,基本都沒有好下場。
以上種種吧,武將的確是高危職業,不管是在戰場還是在廟堂,再加上帝王權術的影響,大部分時間武將都是被文臣壓一頭,個別時期也有武將佔上風,最後結局都很難善了,那啥,內鬥是個好傳統,而文人也更擅長。
-
3 # 沒用的貓
太平本是將軍定,哪有將軍享太平。試著答一下吧,淺談而已,以供談資。
一、這個“總”字有問題!文武較量是一個動態平衡,只能說由於和平比戰爭的時間持續性更長,所以文比武的表現形式更強。而從絢麗多彩的角度來說,武的絢麗一點不比文要差,甚至戰爭時期武體現出的價值更加突出、更加閃光。
二、內卷文化是根源。中華文化歷來不是外侵性為主導的,我們更多是出於一種自衛反擊的狀態。而由於農耕文化的發達、官僚體制的健全、以禮為核心的哲學文化的超前,造成我們成為了域外文明嚴重的“肥肉”。面對這塊“肥肉”,域外文明,不外乎採取朝拜學習如日本,或者侵略如匈奴。正如前面所說的和平是常態,戰爭是短期行為,所以在文化內卷的過程中,文明交流要比戰爭征服更突出。
三、歷史由文人撰寫。軍事將領的功績再超絕,記錄歷史的文人也不會讓他們的光亮超過文人的貢獻。
四、皇權的威脅。相比於文官而言,武將對於皇權的威脅更大更徹底,所以抑武是皇權的自動反應。而抑武的最好手段就是揚文。
五、人民的意願。戰爭對於人民而言總是殘忍的,延伸到戰爭的主角武將,人民除了在生死存亡之際會念及他們的好,其他時候更多是不願提起。
其實,我們回顧一下戰爭史,在春秋戰國時代,白起、吳起、廉頗、蒙氏兄弟等等多少名將在歷史上留下了璀璨奪目的成就。
回覆列表
古語兵法言:先禮後兵。
三家學法(佛道儒)道:度已三思,示於明君。量以明者,諸於天下。
姜子牙(大公)虎韜論:文伐。
先禮後兵,兵之戍也。武先者示天下,蒼生為之觀道也。
(我點想問:我這段時間天天看的是虎韜,一看就有文伐兩字,文伐與順啟不是相沖吧。武韜,文啟與軍用相合後順啟。虎韜,文伐到三陣,疾與必,合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