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7364316064609

    吳三桂在十六七歲時就應試武功並中得武舉,《庭聞錄》裡說他“自少為邊將”。他的教生陳邦選也說他“少年懸印”。史書說吳三桂勤於讀書習武,“終日無惰容”。他年少讀《漢書》,被“仕宦當作執金吾,取妻當得陰麗華”這兩句話深深打動。

    《明史》這樣記載了此後的松山、杏山戰鬥中,吳三桂部“膽勇倍奮,士氣益鼓”,“凡三戰,松山、杏山皆捷”。在錦州被圍之際,吳三桂在眾運糧官“驚心奴儆”的情況下,親自“督運米車”,成功躲過清軍的監視,在春節期間將糧食運入錦州。《明檔》記載他自當總兵後“忠可炙日,每逢大敵,身先士卒,絞殺虜級獨多”。

    吳三桂父親吳襄說,他們父子有家丁三千人。在決戰中自率部署逃跑,因此李治亭認為,惟一可能解釋,是吳三桂為儲存自身性命和自家的軍事實力。他認為,“以祖大壽和吳三桂為代表的關外豪族,憑藉自身軍事實力,才成為明清朝廷都全力爭取的力量”。這也是吳三桂幾乎從來沒受到猜疑極重的崇禎懲罰的原因。

    當吳三桂遲遲抵達河北豐潤,崇禎皇帝已於前日自縊於煤山。《明季北略》記載,吳三桂於是感到再去勤王已沒有實際意義,馬上撥轉馬頭會師山海關。在崇禎下令吳三桂入關前,為反駁吳三桂有降清之意的謠言,吳襄曾很肯定地說:“三桂忠孝,必不至此。”

    到底是吳三桂因一個女人投降了清朝,還是李自成、劉宗敏因一個女人而失去了到手的政權,誰自種了更大的悲劇和遺憾,實在一目瞭然。此前吳三桂多次受清朝勸降卻未同意,而吳三桂因陳圓圓反李,有人提出“借北兵(清兵)進關,共殲‘李賊’”。《平西王吳三桂傳》記載吳三桂在清兵統一全國後對當時決策的回憶:“正值闖賊構亂,召衛神京,計不能兩全,乃乞師本朝(清朝),以雪君父大仇。”然而事實上,他未能全力救君,也放棄李自成的和解而導致父親和全家被殺,最終一心復仇,終與陳圓圓團圓。

    三藩之亂”平定後,有人在雲南楚雄題詩詠談,所謂“擒人即是人擒路”。在吳三桂等三藩日益坐大時,康熙皇帝卻開始削藩。這從根本上傷害了為清朝賣命一生的吳三桂及其勢力的利益。對於削藩的方式,年輕的康熙皇帝堅持認為:“吳、尚等蓄彼兇謀已久,今若不早除之,使其養癰成患,何以善後?況其勢已成,撤亦反,不撤亦反,不若先發制之可也。”

    李治亭認為,康熙將尚可喜當作兇謀毫無根據,實際上,尚可喜至死未背叛清朝,而康熙懷疑吳三桂早有異心也缺乏根據。吳三桂雖然看重自身利益,但反叛的原因很大程度上還是由於滿族統治者對於擁有實力的漢族異姓王有畏懼心理,並由於康熙撤藩措施不當而直接導致。《平滇始末》記載,吳三桂侄子和女婿對康熙撤藩的直接反應是,如果順從朝廷撤藩的命令,“就遷於遼東,他日朝廷吹毛求疵,我們只能引頸受戮!不如舉兵,父子可保全!”可見吳三桂再次反叛清朝,並非完全是野心使然,更多乃是對康熙撤藩政策和手段的絕望。

    1681年吳三桂叛軍被全部肅清後,吳三桂的子孫後代最終被徹底殺光。在戰爭中,康熙為了分化瓦解吳三桂盟軍,曾經多次以詔書形式明確表示赦免一切歸順的前吳三桂部下和盟友。但在吳三桂實力被徹底消滅後,這些人中的骨幹又被康熙羅織各種罪名清除。在李治亭的採訪調查中,今天吳三桂部下的後裔仍然說:祖上早已傳話,當年凡是副將以上的將領都被殺頭。這與清史的官方記載完全吻合。

    李治亭認為,簡單將吳三桂稱為“逆賊”和“逆臣”的說法,僅僅是康熙以來清朝給吳三桂作出的結論。無論是生前謀反的吳三桂還是壽終正寢的洪承疇,在天下平定、開始大力宣揚“臣節”的清朝中葉,所有曾經備極哀榮的前明降臣大多被清朝列入“貳臣傳”。“吳三桂這個人,因為反覆無常,見利忘義而備受人們譴責。”但是李治亭認為,“將戰爭責任全部推到他身上也有違歷史事實,是不公道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iuap雲平臺有什麼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