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昨日舊亭安

    首先,人類作為食物鏈的最頂端,有智慧、有情感,為了滿足人類自身的生存,就不得不去狩獵,去獲得食物。自史前時代以來,人類的祖先還不會種植,為了生存只能狩獵動物,只有透過這種方式,人類不斷的繁衍下來。隨著自然選擇,基因的進化,即便後來學會了種植穀物,但是人類還是留下了捕食動物的生活習性。

    其次,人類作為一種有智慧的動物,存在一種特殊的感情,即同理心(是指人在感受到對面情緒的時候就彷彿親身經歷一樣,也就是感同身受)。當人類面對動物的時候同理心一般不會產生明顯作用,但是當動物吃人,面對自己同類被動物吃掉,就好像自己隨時也會被吃掉一樣,這種結果人類是絕對不想看到的。

    所以,綜上所述,人類捕食動物是天性,是進化過程的選擇。動物吃人也是天性,但是人類卻絕不容忍這種情況的發生。

  • 2 # 智本社

    這個問題可以用亞當·斯密的《道德情操論》中提出的理論進行分析。提到亞當·斯密,人們會想到《國富論》。其實亞當·斯密對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只能算是半路出家,哲學與倫理學才是他成名的專業。《道德情操論》的發表幫助亞當·斯密進入英國一流學者的行列,在英國乃至歐洲大陸贏得了廣泛的聲譽。《道德情操論》是以同情心為核心的道德思辨,並不是道德教化。需要注意的是,這裡所說的同情,並不是單指憐憫,而是一個動詞,具有“同感”、“感同身受”的意思,可以同情他人的悲傷、憤怒、恐懼,也可以同情他人的快樂和喜悅,以及其他人類所有的情感。所以,與人的外形相去甚遠的雞鴨豬牛等動物無法引起人的同情心,但類人型的猩猩受到傷害時,很多人會感到難過,連猩猩都受到同情心的影響,更不要說是動物吃人了。遺憾的是,亞當·斯密發現人類的同情心會以個人為中心,對外迅速遞減。比如,鄰居小孩摔斷腿對你的震動可能比萬里之外的非洲餓死千百個小孩還要大。這可能也是亞當·斯密提出“市場機制”的原因之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說說你眼中的李商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