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陽明新學
-
2 # 葭明通半瓶歷史
開明宗義:無有一丁點成功的可能性。為什麼?
看政治問題,歷史問題不應該純軍事觀點,這不科學。真的以為靠槍桿子可以打下政權啊,真的以為湘軍能打加上李秀成就可以打下政權啊!
毛主席說槍桿子裡面出政權,是因為毛主席先掌握了先進的理論制度後,為了教育那些那些唯理論派的人,才說槍桿子裡面出政權,這是有語境的。可不是絕對真理哦。
那麼,請問曾國藩和李秀成他們兩個誰掌握了先進的理論?誰有先進的制度?
如果決定造反了,又怎麼向士兵們解釋戰爭,這個解釋戰爭是很重要的,比槍炮還要重要,因為你只有向士兵們解釋清楚了為什麼去打仗,士兵們從才會用心去使用那些槍炮。尤其在造反戰爭中間,這個解釋戰爭尤其重要。
你猜天下人會信曾國藩說出的“驅除韃虜”口號嗎?奧,你當官磕頭那麼多年了現在才想起來驅除韃虜呀!你猜儒教民眾們會接受太平天國的“天下無父子,皆是兄弟姐們”這個觀念嗎?離開廣西他們可是被民眾稱為“長毛賊”的。另外,這個皇權專制制度的嚴密性,也不要小瞧他。
自漢朝開始,那是一個朝代比一個朝代嚴密,那些皇帝們資治通鑑並沒有白讀的,唐宋還有藩鎮割據,軍閥跋扈。
宋以後,元明清三個朝代根本沒有一個軍事首領敢於造反的,就是明末那個亂樣子了,也沒有武將文臣造反。明朝還有丁星的藩王造反,然後很慘的死去。
大清朝不要說文武百官造反了,連藩王也沒有一個反的呀。無論是誰再官大勢大,一張聖旨足以。
這時期的皇權專制制度設計的嚴密性,收拾饑民因為手中無糧而沒有辦法,可是收拾起文武百官們那是小菜一碟的。
還有,假設曾國藩和李秀成的聯合也完全不成立,他們之間的分歧不是利益分歧,不是政治分歧,不是軍事之戰。
他們之間是文教之戰,是意識形態分歧。意識形態可以相殺至死,相反也可以談判共存,但是唯獨不能調和。再繼續假設的話,就算他們兩個放棄了各自的意識形態,聯合成了純武裝軍事集團,大清朝百足之蟲死而不僵,怎麼也可以纏上幾纏的。
那麼纏鬥不休之後,誰來撿便宜呢?當然是虎視眈眈的各帝國主義了。於是,全部成了帝國主義的走狗,至多是個買辦而已。
有什麼成功的可能性!沒有丁點的成功可能性。
歷史如果能夠假設,曾國藩和李秀成兩人聯手反清,李秀成號召太平天國餘部,與湘軍組成新的隊伍,與清朝開戰,勝利的條件還是具備的,可惜曾國藩沒有這個膽量。
一、天時此時的清朝經歷了鴉片戰爭,以及各種不平等條約,特別是經歷了和太平天國長達十多年的艱難戰爭,清朝的國力以及到了最低的狀態。曾國藩此時手中能夠掌握的軍隊,大概有二十~三十萬之間,加上李秀成出面招攬太平軍餘部,至少可以有十萬。加起來大約兵力有四十萬左右,能夠貼心為曾國藩而戰的湘軍精銳大約十萬左右,若左宗棠、李鴻章等部也願意追隨,那基本上曾國藩所掌控的部隊就有三十萬左右了。此時清朝廷所能掌握的八旗軍隊人數應該還能組織到十到二十萬,但這並沒有什麼戰鬥力,經不起百戰湘軍和太平軍的衝擊,後期僧格林沁所率領的八旗兵被捻軍全殲就是個例子。而且此時湘軍裝備精良,太平軍餘部如果和湘軍聯手,裝備、給養都沒問題的話,戰鬥力不亞於湘軍。就是說,即使左宗棠和李鴻章部不參加,只保持中立,清朝沒有相應的兵力制約曾國藩。
所以說,如果曾國藩打算自立的話,破了南京抓了李秀成是最好的機會。也許當年鍾會和姜維沒有成功的事情在曾國藩手中就能實現。
二、地利南京城破的時候,江蘇、安徽、江西、浙江、湖南、湖北等地都是在湘軍及淮軍的控制之下。六省的官員從上至下都多少與湘軍有很深厚的關係,大部分高階官員都是曾國藩的部下或門生。如果曾國藩起兵反清,估計大半數都會追隨曾國藩。完全可以分兵一部平定東南數省,建立穩固的戰略後方。同時兵出山東、河南、河北直逼清朝北遷都。
三、人和曾國藩如果反清最難的就是人和。首先李秀成能否召集全部太平軍餘部,這些人是否願意與曾國藩聯手也是一個問題,關鍵是湘軍內部,活著的湘軍要不都升了大官,要不就是有很多錢財,繼續為曾國藩效命是否還有動力也是一個問題,當然,曾氏兄弟直接控制的約十萬兵力還是可靠的。
最不可捉摸的是左宗棠和李鴻章,按道理講,這兩人特別是左宗棠先前也還勸過曾國藩反清自立過,但那是左宗棠還沒有多大官職跟曾國藩混的時候,南京城破是左宗棠已經是閩浙總督,一品大員位極人臣與曾國藩的地位等同,是否還願意追隨曾國藩反清?李鴻章是曾國藩的門生,此時也是江蘇巡撫,也是封疆大吏,是否還有造反清朝廷的動力不得而知。
所以,曾國藩聯合李秀成反清是具備一定基礎條件的,但這個事要籌劃很久,曾國藩也沒有這個時間。最關鍵的是左宗棠和李鴻章的態度最重要,若無二人鼎立相助,曾國藩反清也困難重重。所以,曾國藩因為無法掌握左與李的心思,只好把那麼一丁點兒想法壓在心頭,迅速地處決了李秀成,因為他們兩人一定有談到聯合反清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