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生大帝道教是一個追求長生的宗教,因而在其神系中,有一位主掌人壽命的天神。傳說經常供奉這位仙神,可以使人健康長壽,這位仙神就是南極仙翁。南極仙翁,又稱南極真君、長生大帝,因為他主壽,所以又叫“壽星”或“老人星”。
古代星宿崇拜。名目繁多,而能經久不衰,且備受人們歡迎的即為壽星,漢族對壽星的信仰自古以來就極為普遍。《史記?封禪書》司馬貞索隱說:“壽星,蓋南極老人星也,見則天下現安,故祠之以祈福壽。”《爾雅?釋天》又說:“壽星,角、亢也。”角、亢二宿,是二十八宿中東方蒼龍七宿中的頭二宿,故郭璞注曰:壽星“數起角亢”,“列宿之長,故曰壽”’。司馬遷《史記?天官書》認為,在西宮狼比地有顆大星,叫“南極老人”。老人星出現,治安,老人星不見,兵起。唐代學者張守節對此解釋說。“老人一星,在孤南(天狼星東南),一曰南極,為主佔壽命延長之應。見則國命長,故謂之壽昌,天下安寧,反見,人主憂也。”因此對壽星出現極為關心。《漢書?天文志》曰:“南極老人,常以秋分時候之南郊。”《後漢書一儀志》又回:“仲秋之月,年始七十者,之以玉杖,哺之摩粥。八十、九十,禮有加賜。……祀老人星於國都南效老太廟。”至此,將古代的天文學與宗教結合起來考察,可以發現壽星主要有兩種意義。其一是指天空的某一區域,即十二次之一,範圍相當於二十八宿中的角、亢二宿;其二是指屬於西宮的南極老人星,且在東漢時已把敬老活動與祭祖老人星結了起來。
二十八宿中,東方七宿分別為角、亢、氏、房、心、尾、箕成蒼龍之形。其中角宿二星;形似羊角,故曰“角”,在東方蒼龍宿中猶如龍角;亢宿四顆星,引亢直上,故曰 “亢”,在東蒼龍七宿中猶如龍頭。現代天文學將此二宿劃入室女座,其中角是一等亮星,甚為出名。其一般出現在每年五月初的傍晚低空,七點時就很清楚了。而南極老人星則劃入船女座,也是一等亮星,因它處在南緯500以南,故在中國北方不易見到。但在長江以南和嶺南地區,都很容易見到。它常顯眼地出現在二月間晚上八點後的南方低空。以上是對壽星的二種不同說法。周秦時,祭祀的壽星實際上指南極老人星(亢宿)。但據《通典?禮四》載:“敕宜所司特置壽星壇,宜祭老人星角、亢七宿。”可見到了唐代將二者合而為祭了。
周秦以降,壽星在歷代皇朝中皆被歷代帝王祀典,直至明代,國家祀典雖廢,但其在漢族民間卻廣為流傳。如明代彈詞《白蛇傳》,後易名為《雷峰塔》、《義妖傳》,以及後來的《三仙寶傳》中,南極仙翁均作為一個好心腸的壽星出現。《白蛇傳》改編成戲曲後,其中《盜仙草》一段,講白蛇飲雄黃酒現形將許仙嚇死後,遂潛入崑崙山,盜取仙草,與鶴、鹿二將神格鬥不勝時,南極仙翁憐而贈以靈芝,許仙遂活。許多人均看過此劇,大多均被其場面所感動。在明代著名短篇小說集《警世通言》第三十九卷《福祿壽三星度世》中,也專門講述了南極星宿的故事。此外,元明雜劇中,講述壽星的著作中還有《南極登仙》、《群仙祝壽》、《長生會》等。壽星的形象是明末定型的。因為先前的壽星一般是“如意蓮花冠,鶴氅、牌子、玎當、白髮、白髯、執圭”,與明末老人模樣——白髮白鬚、拄一彎彎曲曲長柺杖、頭額長而向前隆起,即高防動的壽星——稍有差別。其根據是《後漢書?禮儀志》,書中說:“東漢奉祀老人星時,常同時舉行敬老活動。對七十歲以上的老人各賜一根九尺長的鳩頭玉杖,壽星的柺杖即源於此。至於柺杖的形狀,《程史》卷四釋曰:“凡壽星之扶杖者,杖過於人之首,且詰曲有奇相。兮杖直而短,僅至半身,不祥物也。”據此可知在南宋以前,塑壽星必配一根彎曲奇特的長柺杖。對於壽星頭部長而向前隆起(高腦門)的原因,據《通俗編》說:“世俗畫壽星像,頭每甚長”。《南史 .夷貊傳》載,毗騫王身長丈二,頭長三尺,自古不死長頸王,畫家意或因乎此,蓋取其長壽之意。元明以前,常建有壽星祠或壽星壇。
明朝以後,漢族民間常把壽星與福、祿二星結合起來祭祀,合稱福、祿、壽,成為人們最受歡迎的三個福神,作為漢族民間吉祥如意象徵,故漢族民間祝壽時,常在正屋面牆上懸掛福、祿、壽的中堂兩側面壽聯為“福如東海、壽比南山”、或“名高北斗,壽比南山”。全稱“高上神霄玉清真王長生大帝統天元聖天尊”,居高上神霄玉清府,簡稱神雷玉府。
長生大帝道教是一個追求長生的宗教,因而在其神系中,有一位主掌人壽命的天神。傳說經常供奉這位仙神,可以使人健康長壽,這位仙神就是南極仙翁。南極仙翁,又稱南極真君、長生大帝,因為他主壽,所以又叫“壽星”或“老人星”。
古代星宿崇拜。名目繁多,而能經久不衰,且備受人們歡迎的即為壽星,漢族對壽星的信仰自古以來就極為普遍。《史記?封禪書》司馬貞索隱說:“壽星,蓋南極老人星也,見則天下現安,故祠之以祈福壽。”《爾雅?釋天》又說:“壽星,角、亢也。”角、亢二宿,是二十八宿中東方蒼龍七宿中的頭二宿,故郭璞注曰:壽星“數起角亢”,“列宿之長,故曰壽”’。司馬遷《史記?天官書》認為,在西宮狼比地有顆大星,叫“南極老人”。老人星出現,治安,老人星不見,兵起。唐代學者張守節對此解釋說。“老人一星,在孤南(天狼星東南),一曰南極,為主佔壽命延長之應。見則國命長,故謂之壽昌,天下安寧,反見,人主憂也。”因此對壽星出現極為關心。《漢書?天文志》曰:“南極老人,常以秋分時候之南郊。”《後漢書一儀志》又回:“仲秋之月,年始七十者,之以玉杖,哺之摩粥。八十、九十,禮有加賜。……祀老人星於國都南效老太廟。”至此,將古代的天文學與宗教結合起來考察,可以發現壽星主要有兩種意義。其一是指天空的某一區域,即十二次之一,範圍相當於二十八宿中的角、亢二宿;其二是指屬於西宮的南極老人星,且在東漢時已把敬老活動與祭祖老人星結了起來。
二十八宿中,東方七宿分別為角、亢、氏、房、心、尾、箕成蒼龍之形。其中角宿二星;形似羊角,故曰“角”,在東方蒼龍宿中猶如龍角;亢宿四顆星,引亢直上,故曰 “亢”,在東蒼龍七宿中猶如龍頭。現代天文學將此二宿劃入室女座,其中角是一等亮星,甚為出名。其一般出現在每年五月初的傍晚低空,七點時就很清楚了。而南極老人星則劃入船女座,也是一等亮星,因它處在南緯500以南,故在中國北方不易見到。但在長江以南和嶺南地區,都很容易見到。它常顯眼地出現在二月間晚上八點後的南方低空。以上是對壽星的二種不同說法。周秦時,祭祀的壽星實際上指南極老人星(亢宿)。但據《通典?禮四》載:“敕宜所司特置壽星壇,宜祭老人星角、亢七宿。”可見到了唐代將二者合而為祭了。
周秦以降,壽星在歷代皇朝中皆被歷代帝王祀典,直至明代,國家祀典雖廢,但其在漢族民間卻廣為流傳。如明代彈詞《白蛇傳》,後易名為《雷峰塔》、《義妖傳》,以及後來的《三仙寶傳》中,南極仙翁均作為一個好心腸的壽星出現。《白蛇傳》改編成戲曲後,其中《盜仙草》一段,講白蛇飲雄黃酒現形將許仙嚇死後,遂潛入崑崙山,盜取仙草,與鶴、鹿二將神格鬥不勝時,南極仙翁憐而贈以靈芝,許仙遂活。許多人均看過此劇,大多均被其場面所感動。在明代著名短篇小說集《警世通言》第三十九卷《福祿壽三星度世》中,也專門講述了南極星宿的故事。此外,元明雜劇中,講述壽星的著作中還有《南極登仙》、《群仙祝壽》、《長生會》等。壽星的形象是明末定型的。因為先前的壽星一般是“如意蓮花冠,鶴氅、牌子、玎當、白髮、白髯、執圭”,與明末老人模樣——白髮白鬚、拄一彎彎曲曲長柺杖、頭額長而向前隆起,即高防動的壽星——稍有差別。其根據是《後漢書?禮儀志》,書中說:“東漢奉祀老人星時,常同時舉行敬老活動。對七十歲以上的老人各賜一根九尺長的鳩頭玉杖,壽星的柺杖即源於此。至於柺杖的形狀,《程史》卷四釋曰:“凡壽星之扶杖者,杖過於人之首,且詰曲有奇相。兮杖直而短,僅至半身,不祥物也。”據此可知在南宋以前,塑壽星必配一根彎曲奇特的長柺杖。對於壽星頭部長而向前隆起(高腦門)的原因,據《通俗編》說:“世俗畫壽星像,頭每甚長”。《南史 .夷貊傳》載,毗騫王身長丈二,頭長三尺,自古不死長頸王,畫家意或因乎此,蓋取其長壽之意。元明以前,常建有壽星祠或壽星壇。
明朝以後,漢族民間常把壽星與福、祿二星結合起來祭祀,合稱福、祿、壽,成為人們最受歡迎的三個福神,作為漢族民間吉祥如意象徵,故漢族民間祝壽時,常在正屋面牆上懸掛福、祿、壽的中堂兩側面壽聯為“福如東海、壽比南山”、或“名高北斗,壽比南山”。全稱“高上神霄玉清真王長生大帝統天元聖天尊”,居高上神霄玉清府,簡稱神雷玉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