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一隻神奇的鳥
-
2 # 劉嘉朙vlog
宰相魏徵權力最大,唐朝皇權受制於宰相,宰相不同意的事情,皇帝苦苦哀求也無濟於事。
民間故事中魏徵斬龍王那一段,太宗皇帝為了不讓魏徵斬龍王,既不能直接命令魏徵不得斬龍王,只能哀求陪他下棋。不曾想魏徵打盹之際已斬龍王,太宗皇帝只能哀嘆道“天數已定”,並無責罰宰相之意。
魏徵:唐朝宰相,主要成就:位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中國史上最負盛名的諫臣。
魏徵死後,太宗李世民說“魏徵死了,我就像少了一面鏡子”。
-
3 # 雪域雄鷹001
個人認為,唐朝應該是在武則天時期,他的權力最大。武則天執政50年之久。
公元690年,武則天踢掉傀儡皇帝李旦,自立為帝,上尊號為“聖神皇帝”,改國號為周。改元天授。
從大唐永徽六年被立為皇后到神龍元年中宗復位,武則天前後執政達50年之久,充分展示了她不凡的魄力和出色的政治才能。
神龍元年(705年),五王在宰相張柬之的帶領下發動宮廷政變,率領禁軍入宮,逼迫武則天退位。還政中宗。是年一月,武則天病逝,遺詔“袱廟,歸陵,令去帝號,稱則天大聖皇后”。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叱吒政壇幾十年後,終於又迴歸女人。繼續享受李氏子孫的香火。所以說在唐朝最鼎盛的時候,他的權利應該是最大的。我不知道有沒有人認同我這個說法。但是事實就是這樣的。你們說呢?
在中國歷史上,宦官是一個不可輕視的政治力量,他們本來是身體殘缺的男人,但是卻從服侍皇帝的後宮中逐漸走到了朝堂上,有許多朝代都發生過宦官亂政,比如東漢,還有就是大明朝,比較有名的就是土木堡之變的罪魁禍首,大太監王振,讓明英宗被瓦剌擄走。還有就是九千歲魏忠賢,可謂權傾朝野,隻手遮天。而被宦官禍亂的朝堂,也就離戰亂不遠了。然而,經歷了一次宦官亂政就已經夠倒黴的了,但是在歷史上有一位皇帝,他身邊居然經歷了兩次宦官亂政,自己還差點被殺,真的是十分悲慘,這個人就是唐昭宗。
唐昭宗時期有個宦官叫楊復恭,在朝為官,而且權力很大。當時內朝,外朝分為兩派,外朝為南司,內朝為北司。因為平叛失敗,南司的重臣北貶出京城,朝廷之中就沒有能跟北司抗衡的力量了,所以楊復恭這時候開始肆無忌憚了,唐昭宗開始對他越來越不滿。
這時候,宦官亂政的另一位主角登場了,他叫李順節,是楊復恭的乾兒子,後來被昭宗喜愛,所以就賜姓改名了。這個人八面玲瓏,發現昭宗對楊復恭日漸不滿,他就成天去皇帝那打小報告,皇帝慢慢就把他當做心腹,還想出來一個“好主意”,就是讓李順節來制衡楊復恭,於是皇帝開始給這個小宦官升官晉爵,逐漸與自己的乾爹平起平坐,而且開始對楊復恭越來越無禮。
太后有一個弟弟,叫王瑰,想當節度使,正巧有一個位置空缺,皇帝有心讓他做,但是楊復恭不同意,唐昭宗就沒同意。王瑰知道是楊復恭使的壞,就天天罵他,弄的朝堂上都聽得到,這讓楊復恭十分生氣,於是暗地使壞,表面上請求皇帝委任王瑰為節度使,但是在路上把王瑰的船鑿漏了,致使王瑰在內二百多人喪命,無一生還。這時候李順節打了小報告,知道真相的唐昭宗氣的不行,把楊復恭罷官了,惱羞成怒的楊居然殺了皇帝的使者,李順節趁機又說楊復恭要謀反,於是皇帝下決心要剷除楊復恭。
這次是李順節領軍,圍剿楊復恭,唐昭宗還親自觀戰。經過一場戰鬥,楊復恭逃出京城,李順節成為了朝中的又一個掌權者。
李順節平叛過後,自恃功高,漸漸的也驕橫跋扈起來,多次不遵守朝廷禁令,甚至還帶兵出入皇帝禁宮。這讓唐昭宗很是不滿,於是又有心思除掉李順節。於是皇帝下旨,趁李順節進宮之際,除掉了他,結果他的同黨大亂,在長安街中搶劫,然後出逃,造成京城混亂,很長時間才安定下來。
經歷了兩次宦官亂政的唐昭宗,其實嚇得不輕了,而當時京城之外,各地常年戰亂,藩鎮割據,大唐王朝只是一個虛設了,這一年是公元891年,距離大唐滅亡,也只有十五年了,唐昭宗最後被人用劍刺死,死的很悲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