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玉之溪

    在周王朝以前都是以一個字來總結的,如夏桀、商紂、周厲什麼的。到了後來,禮儀宗法日益完善,慢慢用兩個字來總結。其實起兩個字的諡號,是慣例。有些皇帝都沒有諡號,諡號就是其EMGRAND EC7號,如高祖、太祖什麼的。兩個字一個代表文治方面一個代表武功方面。有些是一個代表其不好的施政,一個是代表其不好的結局。不是所有的國王和皇帝都有諡號的,有些是混用的。視情況而定的。

  • 2 # 沉浮的歷史

    戰國時期秦國和趙國的國君在稱王后,兩國國君的諡號都是兩個字的。秦國的國君分別是秦惠文王、秦悼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和秦莊襄王,趙國的國君分別是趙武靈王、趙惠文王、趙孝成王,趙悼襄王和趙幽繆王。而同時期的其他的國家君主的諡號有很大的不同,燕國和齊國的所以君主均是一個字的諡號;楚國除了楚頃襄王和楚考烈王外也都是一個字的諡號;南韓的韓宣惠王和韓桓惠文、魏國的魏安釐王和魏景湣王。戰國時期新出現兩個字的諡號開始成為了新的一股風尚,而這其中的原因又是什麼呢?

    兩個字的諡號可以更加全面的評價一個君王的一生。

    趙武靈王的諡號最具有突出特色,趙武靈王一生致力於開疆拓土,實施“胡服騎射”的軍事改革,先後吞併了中山國、擊敗了林胡和樓煩兩個遊牧民族,新建立了雲中、雁門、代三郡,憑藉這些事蹟得到了一個“武”諡號是合情合理的。但在趙武靈王人生的末期,由於其對於繼承人問題上的失策導致趙武靈王在沙丘之亂中被幽禁而餓死,但並沒有造成趙國走向衰弱,所以就又給了一個“靈”的諡號。《諡法》:亂而不損曰靈,“靈”字恰如其分的體現了趙武靈王的所作所為。另外像秦昭襄王和趙孝成王等人的一生也多有較大的變化,所以兩個字的諡號比較適合這些君王。

    秦國和趙國在戰國時期比較活躍,所以君王的人生也比較多變,諡號就慢慢的發展為了兩個字。戰國時期,長期處於邊緣的燕國則都是一個字的諡號,齊國和楚國在戰國後期也慢慢退出了戰國的主舞臺,君主的諡號也用一個字就夠了,另外的韓魏兩國國君也差不多如此。

  • 3 # 經典守望者

    傳統的周代禮法中一直是採用單字諡號,並且制定了《諡法》。兩字諡號區別於單字諡號應該是某些特定諸侯國在特殊時期所採用的特殊形式。表示了對於傳統周文化的逆反和不認同。一般都是蠻族國家的特殊禮法,類似於蠻夷戎狄的批發左衽。

    為逝去的先王上兩字的諡號集中體現在秦國,趙國,南韓,魏國和楚國當中。而非常有意思的是這五個國家都屬於春秋戰國時期的特殊國家。其中楚國和秦國在春秋時期就已經立國。但都是正統國家之外的蠻夷國家。

    首先,秦國在春秋初年因周天子東遷洛邑時立下功勞,才正式成為了諸侯。可是由於地處西陲,各種生活習慣與周王室和中原國家大相徑庭,一度被視為蠻夷國家。甚至在諸侯集會時秦國國君都會受到歧視性對待,自然而然的體現了和周文化的格格不入。加上秦惠文王稱王之後,大力吸收了周邊的少數民族,自然對於周禮採取摒棄的態度。而楚國在春秋時期更是無視周天子的存在,率先稱王。大肆吞併周邊的小國家,以擴充自己的實力。春秋時期周天子的勢力衰微,禮樂征伐開始自諸侯而出。北方以晉國為首,南方以楚國為首,兩方之間互相爭霸,成為了春秋時期的重大事件。也有人說,春秋史就是一部已晉國為首的北方中原國家阻止楚國蠻夷國家北侵的歷史。所以說楚國是徹徹底底的蠻夷國家,對於周文化的認知和接受非常的低,甚至可以說存在牴觸和蔑視情緒,所以說他們可能會不受周文化禮法的約束而使用雙字諡號。

    韓,趙,魏三家原本是晉國的大夫,是晉國國君的家臣。但是隨勢力的擴張,他們取晉國而代之,三家分晉。他們成為諸侯是典型的破壞周王室禮法的代表,所以他們也很有可能不遵守周王室的禮法規範,隨意制定諡號。而且值得注意的是秦國與趙國都是贏姓後裔,從血緣上來看較近,因而他們兩國的國君在稱王后幾乎全部都使用雙字諡號,很有可能這是他們的舊有傳統也未可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濃眉哥正式聯手詹姆斯,歐文還會選擇籃網嗎?再次聯手老詹能成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