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種金易
-
2 # 農村民俗風水解密
答:在中國的三大教中,依現在而論,佛教,道教,崇教混為一罈。根本理不清每個寺院裡面,他們興的是什麼教,每當我們善男信女問僧侶時,有的回答說是佛教,有的回答說是道教,問主持時回答說是三教同緣。
但是,根據吏經記載,佛教是普度眾生,不可殺生害命的,佛教創始人,是釋迦牟呢佛。
道教是依法行教的,同時也是教育人走正道的一個教派,創始人是太上老君。
崇教主要與佛教更靠還一些,以道德(過去講道德,現在講良心),禮貌或者(禮義)教養等方面為主題。
由以上三大教中,對比而言,大家想一想,各個教規中,各教中各興的教規不同,能夠三教同緣嗎?另處,如果能夠三教同緣的話,為什麼古人還要把寺院,老君殿,土主廟等分開來各個修造的呢?
就是因為三教同緣這一種說法,搞得大家一片混亂不清。說句真實話吧,在我們大多數人之中,知道什麼是佛教,什麼是道教等的人,恐怕知道不多吧。為了論證三教不可同緣,請看以下幾點,可免善男信女,有佛處不燒香,拿著沒佛處磕頭。的憂心。
(一)寺院:
寺院是佛教聖地,是四大皆空的殿壇,是以教人說好話,做好事,做好人,做善事,孝敬父母,遵紀守法為主題的。
守則是消除貪,憎,痴,慢的,也就是:四大皆空了。
寺則是,眾生有願渡慈航,佛法無邊超苦海。(眾生有願渡慈航):意思是說,善男信女,代上香火紙錢,到了寺院後,多少不管,還要上點功德錢,而所有的人都是帶著心願來到寺院裡面的。祈禱有災消災,無災求平安來的。
(佛法無邊超苦海):是說,佛祖以慈悲為懷,凡到寺院裡面燒香拜的人,或者求平安問吉凶等等,一切給大家免費,方保解除兇禍和託離苦海的。為此,正規寺院裡面,根本就沒有抽箐算卦和看風等等的說法。就連僧侶死後,也不興選擇黃道吉日的。佛教的聖號是:啊彌託佛。
(二)道教:
道教參於一些謎信,比如,抽箐,算卦,風水,靈符等等。
道教的創如人是太上老君。聖號是:
我奉太上老君,神兵火,急急如律令。
(三)廟:有以下幾種:
土主廟,山神廟,龍王廟,地脈龍神廟等。
但是,凡是廟的功能,是以一個村為單位的,也就是說,每個村都有一個廟。
而每個村的廟只管每個村的事。根本叉不到別村去管行事的。
(三)袔堂:
祠堂是在過去有地位的人,以家簇為單位,共同修造在一起的一個供奉列祖列祖的一個壇場。和現在農村每戶人家都有的,供奉靈牌的位置一樣的意思。
(四)庵:
已現在而論,多指尼姑寺和尼姑院等。
(五)觀(道罐)
與道教分離出來,另佔山頭為王者,在舊社會時期,都稱之為隨罐。
回覆列表
張騫通西域後,中國才慢慢開始有了佛教(洋教)——佛教的傳入和發展大約在兩漢之際,佛教開始傳入漢地(約公元紀元前後)。而道教是我們本國的教(即土生土長的教),道教正式創立於東漢末年,其標誌是太平道和五斗米道的出現。
多數人最先還是從影視劇或詩詞歌賦中獲知“寺、廟、祠、庵、觀”這些名稱的吧?如:姑蘇城外寒山寺;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樓臺煙雨中;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桃花塢裡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
“祠”應該是最好理解、最常見的,即“祠堂”,是同族子孫祭祀祖先的處所,現在農村幾乎村村都有,多用以全村村民辦紅白喜事的集體場所,如“袁氏宗祠”;匾額上題字多因該姓中的祖先曾做過某大官或考取過某功名或皇帝欽封的某名號等,為光宗耀祖,以此給自己宗氏祠堂取名,如“敘倫堂、大夫弟等”。也有因紀念某人專設的寺廟,如:成都武侯寺(明初與紀念劉備的“漢昭烈廟”相併,成為中國惟一的君臣合祀祠廟,由劉備、諸葛亮蜀漢君臣合祀祠宇及惠陵組成)。所以,祠是原本是為紀念偉人名士而修建的供舍(相當於紀念堂),這點與廟有些相似。
“廟”跟祠堂一樣,其實最初是用來供祀祖宗的地方。漢代以後,廟開始與原先的神社(土地廟)相混淆,大家都普遍認為,廟就是陰曹地府控制山河江川、地望城池的神社。廟作為祭奠鬼神的場所,還常來敕封、追諡文人或武士。如:文廟有“孔子廟、夫子廟”等,武廟有“關羽廟、關帝廟、忠義廟”等。
對於“寺”,我們腦海中最熟悉的莫過於“少林寺、大理寺”等,多數人立馬能想像到的是“著紅袈裟的方丈、光頭和尚唸經、撞鐘、練武……”。其實“寺”原本指宮廷侍衛人員的官署,如“大理寺、太常寺”等。相傳東漢明帝時,天竺僧人以白馬馱經東來,住在洛陽的“白馬寺”。於是寺就成了僧人住所的通稱。梵語中“寺”叫作僧伽藍摩,其意思就是“僧眾們居住的園林。”隋唐之後,寺作官署的情形越來越少,並逐漸成為中國佛教建築的專用名詞了。
“庵”其實是古時的一種小草書屋,即如“結草為庵”所指。漢以後便建了一些專供佛徒尼姑居住的庵堂,於是此後“庵堂”就成了佛教女子出家行佛事的專用建築的名稱。
我們對“觀”的最普通的理解是:裡面住的是天師或道長、真人、道士等(女的叫女道士),他們總手執拂塵,單手唸佛行禮,比之佛教裡的僧侶更多了一分瀟灑的氣質。“觀”其實是古代的“天文觀察臺”, 是古代天文學家觀察星象的地方。最早住進皇家“觀”中的道士是漢朝的汪仲都。該君因治好了漢元帝的頑疾而被引進皇宮內的“昆明觀”。從此,道教徒子徒孫為感激皇恩浩蕩,便把自己道教建築統稱為“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