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戀傷5817

    一、歷史上的紂王:

    紂王是個殘暴的君主,從考古發掘來看,商朝的奴隸主一向對奴隸很殘暴。紂王與其他人不同的是,他不但對奴隸殘暴,對貴族也很殘暴。、

    紂王挖比干的心,囚禁箕子,可能是為了壓制貴族勢力;殺死九侯、鄂侯,可能是為了打擊地方勢力。他一方面打擊貴族勢力,一方面對奴隸仍然很殘暴,再加上不斷的對外擴張,可能就是這些原因,讓他把各個階層的人都得罪光了,才導致他眾叛親離。

    而周文王、武王,也許是對奴隸的態度比較溫和,對各方國,包括商朝貴族,也注意拉攏,所以才受擁護。

    二、人物評價:

    帝辛和商紂王,是同一個人,都是商王朝末代君主的稱號。一個人有兩種稱號,在中國歷史上唯此一例。這兩個稱號之間差別是巨大的,對不同的人群來說具有不同的含義。

    毛澤東對帝辛的評價耐人尋味,因為所處地位,毛澤東的著眼點和洞察力顯然更令人信服:“把紂王、秦始皇、曹操看作壞人是錯誤的。其實紂王是個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他經營東南,把東夷和中原的統一鞏固起來,在歷史上是很有功勞的。紂王伐東夷,打了勝仗,但損失也很大。俘虜太多,消化不了。周武王乘虛進攻,大批俘虜倒戈,結果使商朝亡了國。”“當時微子是裡通外國。為什麼紂王滅了呢?主要是微子反對他,還有箕子反對他,比干反對他。紂王去打東夷,把那個部族征服了。紂王是很有才幹的。後頭那些壞話都是周朝人講的,不要聽。”“紂王那個時候很有名聲。商朝老百姓很擁護他。紂王自殺了,他寧死不投降。”(《毛澤東讀書筆記解析》,P1157,轉引自高水然:《對紂王的評語》,淇園文萃)

    三、人物簡介:

    紂王(前1105-前1046),子姓 ,名受或受德或辛 ,也叫“帝辛”。商代的第三十二位帝王, 帝辛在位30年,後世稱商紂王 。

    據正史所載,商紂王博聞廣見、思維敏捷、身材高大、膂力過人。繼位後,重視農桑,社會生產力發展,國力強盛。他繼續發起對東夷用兵,打退了東夷向中原擴張,把商朝勢力擴充套件到江淮一帶。特別是討伐徐夷的勝利,把商朝的國土擴大到山東、安徽、江蘇、浙江、福建沿海,把疆土開拓到中國東南一帶,開發了長江流域。為古代中國的最終統一奠定了物質和思想的基礎,是統一古代中國的先驅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終極鬥羅》白衣男子的身份已確定,海神閣閣主是凌梓晨還是舞絲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