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風大豬也能飛

    李廣,西漢隴西成紀人,出身于軍事世家,他的祖上是戰國時秦國的將領李信。唐代詩人王勃在《滕王閣序》中有一句話“馮唐易老,李廣難封”,說的是李廣終生求封侯但卻至死不得封的事情。李廣在許多人心目中是一代名將,卻為何終生不得封侯呢?

    事實上,李廣不封侯,原因沒有別的,因為他的軍功不夠,漢襲秦制,實行的是軍功獎勵制度,對於軍功侯的取得標準有具體的量化指標和明確的規定:一,捕獲敵軍王、相、將軍、閼氏等;二,斬敵千級以上,但如果己方損失太大也不得封侯;三,戰鬥中為奪取勝利作出重大貢獻的;四,父親在戰鬥中作出重大貢獻兒子可獲封侯。對比這幾條標準,李廣幾乎不符合任何一條。

    李廣嶄露頭角是在漢文帝十四年,匈奴入蕭關,李廣以良家子的身份從軍,在這一戰中作戰勇敢,“(廣)善騎射,殺首虜多,為漢中郎。”殺傷敵人很多,但一個普通士兵,沒有捕獲敵軍王、相、將軍、閼氏等,也不可能殺敵上千吧?升為中郎將已是不錯的獎賞了。

    後來,七國之亂時,李廣跟隨太尉周亞夫平定吳楚之亂,李廣在攻打昌邑城時表現得很生猛,奮勇奪旗,勇冠三軍。但是,在這次平亂戰爭中,他犯了一個戰略性的錯誤,李廣私下接受了梁王的大將軍印,而梁王是漢武帝的政敵,所以,這次李廣雖然仗打的不錯,但卻因此而沒有得到封賞。

    此後,在漢政府與匈奴展開大規模反擊作戰時,李廣數次隨大軍主擊匈奴,但他指揮的幾次戰役,要麼自己被俘,要麼迷失道路,要麼損兵折將乃至全軍覆沒,最好的結果也是功過相抵消,這樣的“軍功”想封侯簡直是開玩笑。

    李廣曾自己說“廣結髮與匈奴大小七十餘戰”,以司馬遷對李廣的崇敬之情,如果這其中任何一戰有輝煌戰績的話,司馬遷絕對會對其進行精彩的描述,可是司馬遷沒有進行任何描寫,只是一筆略過,可見這七十餘戰都是一些小規模的戰鬥,沒什麼可以書寫的。憑這樣的小戰鬥想封侯也是不可能的。

    《史記.李將軍列傳》裡有記載:“廣居右北平,匈奴聞之,避之數歲,不敢入右北平。”匈奴作為一個崇拜英雄的民族,他們為什麼如此害怕一個被己方俘虜過的將軍?其實匈奴幾年不進攻右北平,不是真的是“不敢”,而是根本顧不上右北平這邊。李廣鎮守右北平的時間是元朔二年到元朔六年之間,元朔二年,衛青奪取河朔,漢朝成立朔方郡。河朔草原對漢匈雙方的重要性不亞於三國時期陸續吞掉周瑜、關羽、呂蒙、劉備性命的荊州,接下來幾年,雙方都在河朔附近的代郡、雁門、定襄、上郡附近拉鋸,而右北平遠在今天的遼寧境內,匈奴哪有精力顧得上這種邊遠地區呢?

    既然李廣沒有什麼突出的戰績,為什麼千百年來,人們都讚賞他、同情他呢?這是因為在華人的觀念中,勇敢而純樸的人一向比較受歡迎,不得志時也更值得同情,李廣恰恰是這樣一個人,他簡單純樸,對待士卒非常寬容,他最終的自殺也體現了他軍人的尊嚴。李廣其實本可以不死,但勇敢地選擇了自殺,如同項羽一樣,人們崇敬這樣的英雄,當然會給予他更多好評。況且李廣整個家族都帶有一定的悲劇色彩,李廣終生未被封侯,最後於戰場自殺,他的兒子李敢因怨恨刺殺衛青未遂而被霍去病射殺,李廣的孫子李陵又在與匈奴作戰失敗後投降,家人被族誅。李廣身上的悲劇色彩暗合了中國文人的失意情結,所以,後世文人眼裡“生不逢時,懷才不遇”的李廣,已經不是真實的李廣了,而是一個符號化的李廣了,他們從李廣的身上找到了自己的影子,他們其實讚賞的是自己,同情的是自己,評價的也是自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環保衝擊畜禽養殖業,養魚會被影響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