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antonio

    如果機器人在逐步取代人類工作的過程中,必然會衍生其它新的崗位。比如,馬車被汽車取代,馬車伕的職業被淘汰,但是衍生了汽車司機。在整個生產力進化的過程中,舊的東西被新的東西取代,這也是文明的進步,所以不必擔憂。機器人與人類可以共存,有了機器人,人類可以從繁重,重複,簡單的崗位得到解放,能夠把更多的精力拿來研究新的東西,未來機器人與人類的協同發展,這也是必然趨勢!

  • 2 # 世界新探索

    人類只做創新型研究和人工智慧管控工作,可以隨時隨地辦公,那時候的空氣沒有汙染,全部都是清潔能源,環境大大改善,物質極大豐富,人們每週只工作幾個小時,不要去記憶複雜的東西,你想要的任何資訊可以瞬間呈現在你的眼前,大部分時間都享受生活,享受Sunny,享受大自然,也可以去別的奇幻星球去度假。

    那時人類的壽命近乎無限,基因技術已經完全突破,那時候的人類都是年輕的俊男美女,幾乎沒有疾病困擾,人類外表和身體內在接近完美,可及時修復自己,那時候不用養老,不用去醫院,教育時間很短暫,只要你想知道,大英圖書館藏書的所有內容可以裝進你的大腦晶片中。

    當然那時候已可以進入虛擬現實世界,完成體驗你想過的任何生活,檢視並進入歷史任何的一個片段,導演就是你自己。

    我認為那時候的人類更多是精神層面的追求,沒有當今的羨慕嫉妒恨,人人都有自己的獨立空間和時間,思考著如何讓人類文明等級更進一步飛躍。

  • 3 # 基理柯

    當生存的問題完全解決,當情感因進化和融合而消失,當藝術因過分的精緻和極簡而消亡,探索宇宙的真相將成為文明存在的唯一寄託

  • 4 # 小小邁克

    如果說機器人時代或智慧時代來臨,我們需要為某些事情焦慮、擔心,那顯然不會是機器取代人類工作這件事。

    最近,BBC基於劍橋研究者Michael Osborne和Carl Frey的資料體系分析了365種職業在未來的“被淘汰機率”。

    通常我們印象中最為穩定的工作,比如會計、銀行職員、政府職員,被機器取代的機率分別是96.8%、97.6%、96.8%。看起來,越是穩定的職位,反而越是高危職業。

    而諸如具有創造力以及需要與人溝通的職業,則安全得多,比如藝術家、心理醫生和老師被取代的機率,分別僅有3.8%、0.7%和0.4%。

    機器使得人類工作效率增加

    看到這些資料,有人會因此而懊惱。如何避免在智慧時代被機器人所取代,成為時下最時髦又最讓人心煩的事情。但問題是我們真的需要為此擔心焦慮或是恐懼嗎?

    首先,我們需要承認,這些資料的確能說明一些問題。比如,的確有一些職位會被機器取代掉,這種趨勢,自工業革命以來,就一直在發生,只是現在變得更快、影響範圍更大。在這種形勢之下,我們可以做什麼?面對大趨勢的轉變,個人的努力幾乎毫無作用。但如果我們被取代,我們可以做什麼?去搗毀機器人?對不起,恐怕這個時代的機器人,更多的都是你看不到、摸不著的,就像iPhone手機裡的Siri一樣。

    當然,可能有人會說,我們馬上轉行去那些“被淘汰率”低的行業,我們去學習新的技能。這的確是一種方式。但我們能做的,是否就僅僅侷限於此,或者說,我們的目光與思想所及,是否只能著眼於此。

    不妨回到19世紀末的美國,那時平均每個美華人每年要工作3000個小時。這意味著平均每個自然日要工作8.2個小時。如果週末都休息,那意味著工作日平均要工作11.5個小時。而現在呢?21世紀初的美華人每年要工作1900個小時,這意味著每個美華人每個工作日平均只要工作7.28個小時。但每年1900個小時,並非美華人工作時間的最低點。上世紀80年代中期,每個美華人平均每年只要工作1800個小時。並且,值得注意的是,這十幾年間僅僅增加的100個小時,卻讓同期的生產力幾乎翻了一番。

    這至少可以說明兩個問題。一是人類的工作時間,總體上越來越少;二是人類的工作效率與價值轉換,是越來越高。這中間的最大的變化,就是機器的加入,以及與此相關的自動化、資訊化程度不斷提升。

    所以,既然我們的工作可以交給機器,無論是體力勞動,或是精神勞動,那為什麼不呢?如果我們能透過機器的勞動,獲取必需的生活資料,那為什麼不呢?為什麼需要糾結於我們手頭上的工作沒了?

    別讓擔憂被AI取代而阻礙生活

    退一步說,即使機器不能完全代替我們、為我們工作,那麼機器至少可以在增強人類工作效率,輔助人類更好工作發揮積極的作用,我們為什麼要因此去擔憂呢?

    如果因為擔心機器人取代我們的工作崗位、職位,因此而焦慮,這種焦慮對人思想的束縛與造成的損害,恐怕才是現在我們所要擺脫的。科技精英不停地談論或是炒作機器人取代人類工作的話題,難道可以改變這種發展趨勢嗎?與其誇誇其談,還不如談談這種變化來臨時,我們能做什麼。

    我們在談論網際網路時,常常會提及時間的稀缺性。現在,這種稀缺性,某種意義上在機器的幫助下被我們征服了,但我們卻因此變得焦慮、煩躁不安,這是正常的表現嗎?我們為什麼要拒絕承認這種勝利呢。

    是的,現在很多的工作崗位,在未來會消失,可能會有相當部分的人失去工作。但問題的關鍵在於,創造價值或財富,並非僅僅依賴於現在我們目所能及的這些工作。還有更多的方式,一樣可以創造價值和財富,比如現在就存在的在問答網站上回答問題。

    如果說機器人時代或智慧時代來臨,我們需要為某些事情焦慮、擔心,那顯然不會是機器取代人類工作這件事,而是我們的思想未能與時俱進。思想的束縛,永遠是真正阻礙我們進步、讓生活變得美好的唯一阻礙。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夏季生孩子,需要準備什麼待產包才能少受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