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孫志超說

    這種問題在我看來是第二糟糕的問題,丟出一個概念模糊,範圍極廣的定義,期望得到“是/否”、“能/不能”的評價,除了大家雞同鴨講以外,毫無意義。

    第一糟糕的是什麼?“如何看待XXX”。必有理性派和感性派的大斗爭,理性派覺得感性派缺乏剋制,缺乏“和星空一樣恆久的”價值觀;感性派覺得理性派聖母、無視現實、缺乏人性。這種事偏要產生個統一答案本身就很荒謬,就像左派和右派如果可以互相說服,還有什麼左右。資本主義認為資本主義可以改良,社會主義認為資本主義可以推翻,鬥了一百年,最後資本主義改良得不像最初的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不像最初的社會主義。社科領域追求答案沒有錯,追求唯一的答案本身就值得懷疑。

    不知道有多少人看過《消失的愛人》,不想被劇透的話,帶書名號的段落可以跳過不看。貫穿整部電影的主軸就是女主角設計男主角是殺害自己的嫌犯,讓所有人都以為他是“殺人兇手”。而且男主角越否認,就越符合計劃。

    試著想想,如果有人指著你鼻子罵:“你是一個忘恩負義(或水性楊花)的人。”你會有什麼反應?一般正常人都會開始為自己辯駁,解釋自己不是那樣的人,然後在舉止上也會避免讓人產生誤解的行為,因為你想要證明自己不是“那種人”。

    但有時候指責你就是“那種人”,正是對方用來操控你的手段,同時他也預測你會拼命保護自己的清白,你不就正中下懷。就像男生和涉世未深的女生說:“原來你比較冷,不喜歡交朋友。”多半很多小女生就開始主動接話,釋放出更多個人資訊。

    拿這個問題來說,“利潤巨大”、“觸犯法律”,那麼多大算“巨大”,觸犯的又是什麼法律?是好法還是惡法,是刑法還是民法,是不正當競爭、竊取商業機密還是偷稅漏稅?在缺乏任何交代的情況下,直接貼了兩個標籤,於是多數人心裡簡單的立刻跳出正面和反面兩種結論。

    即便這兩個定義都有更明確的指向,利潤來源是直接或是間接接觸人,這也很不一樣。就像你不會對損壞某個物品有愧疚感,但你會對物品的主人感到抱歉;你不會對把租客趕走有罪惡感,但你不知如何面對住在裡面的人;你不會對辭職有愧疚感,但你會對曾經看好過你、給過你幫助的人感到內疚……

    不過這也沒辦法,像我這樣重視邏輯的人非常的無趣,我想也沒有多少人願意和我一樣……

    那就接著說《消失的愛人》(這本小說實在太令我印象深刻了),女主角偽造了一本厚厚的“日記”。當警方找到這本日記後,一定會開始偵查裡面的內容是否屬實,一旦發現有和現實相吻合的地方,這個線索的佐證力就會提高。這也是為何當警探偵訊男主角,問了幾個他們剛交往的細節,律師強力阻止下男主角仍然毫不猶豫的說“沒錯”。幾個回合下來,在邏輯上,警察或法官已經認定這本日記是“真實”的,在那之後,即使後面全是編造的情節警方也很容易忽略。於是,男主自陷於萬劫不復之地。

    細節是魔鬼,我們都知道營銷中只要細節安排的好,客戶會自己催眠自己這東西好,不用你苦苦哀求,還會回過頭感謝你(拐了~拐了~)。

    所以一旦大家開始基於自己選取的正面或反面觀點開始堆砌案例和細節,那麼不光問題沒意義,連回答也跟著變得沒有意義起來。

    回到問題上,在正確的三觀下犯法的事情無論如何都不應該做,或者不值得優先考慮。反過來,秉承“竊國者侯”理念的,恐怕根本就不會跑來問這個問題。但有一種特殊情況,如果某種法律並不是特別合理,而僅僅是保護“既得利益者”時,如果觸犯了,並不一定屬於三觀不正。

    我們覺得有飯吃有錢賺是理所當然的事。作為其他既得利益者,他們的概念也會很相像,比方說政府養活的公司,他也會覺得政府派工程給他繼續生存是理所當然的事情。同樣的,地主也會覺得他所擁有的土地利益理所當然。沒有“反壟斷法”時的壟斷者,也是同樣的觀念。

    這是人的天性,我們會對習慣了的利益感到麻木。幾十年前美國做試驗,把合法飲酒年齡從十八歲,提升至二十一歲,結果直接受影響的人反對率達八成,完全不受影響的人只有一成。沒有反對的人,可能他理念上也是反對的,只是當沒有感到受影響的時候,他不會有所動作,任由違反其理念,甚至傷害其權益的事情發生。別忘了,實驗物件已經是相對知識水準較高的美國大學生。

    人類的行為,並不如我們想像地那麼受他們的立場,原則和理念影響。而更受他的感知所影響,當既得利益者因為受到保護,而不受環境惡化直接影響時,他也會變得無感。這不是他人格上特別惡劣,反而是一種生物現象,當然少數英雄會對別人的苦難會有更強的感知,但他們並不是平凡人。

    而社會上的既得利益者,往往也只是在階級上比較優勝的平凡人,他們的感知能力,沒有比其他人優秀時,便會對環境惡化無感。而就算他是一個好人,一個有理念的人,要超越人類平庸人性的限制,並不那麼容易。好人與否,其實不太影響到這個現象。

    大部份人對於既得利益被動搖,反應會很大,而為要保障自身的既得利益,會在某個社會發展階段中支援並不合理的法律。除了少數非常嚴謹的思考者,人類就很容易直接取信不合邏輯的論點或者錯誤的資訊,進而產生差別認知,甚至是大規模的扭曲事實。這不是我們的道德特別低落,而是人類的心理機制就是這樣運作。

    但三觀歸三觀,如果革命者起義不成功是要砍頭的,是否選擇起義恐怕和一個人的思想有關,也和他的命運有關。

    知乎更多時候只適合談三觀,不能用來指導人的行為。

    ————————————————————————————————————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牛奶可以放到塑膠瓶裡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