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燕園終身學習

    解放前,北大清華名師輩出,群星燦爛。

    清華名校長及名師

    羅家倫:清華第十六任校長,教育家、歷史學家,1928~1930年任職。在任時精簡機構,延請名師,擴建設施,取得很大成效,為清華的迅猛發展奠定很好的基礎。

    梅貽琦:清華解放前最有影響力最有貢獻的校長是梅貽琦校長,也是清華歷史上任期最長的校長,從1931年任職到1948年,被清華人尊稱為“永遠的校長”。梅貽琦為清華的發展作出了里程碑式的貢獻,成為清華百年曆史中最重要的校長之一。

    清華四大國學導師:梁啟超、陳寅恪、王國維、趙元任。

    其他各科名師:葉企孫、陳岱孫、馮友蘭、金嶽霖、梁思成、周培源、華羅庚、朱自清、張申府、吳晗、湯用彤、聞一多。。。。。。太多了。

    北大名校長及名師

    嚴復:北大第十任校長,著名思想家、翻譯家、教育家,翻譯了著名的《天演論》。

    章士釗:北大第十一任校長,著名民主人士、教育家,只任期了兩個月。

    蔡元培:北大第十四及十八任校長,從1916~1927年任職,為北大最著名校長,他對北大的治理,以“思想自由,相容幷包”為指導思想,影響深遠。

    蔣夢麟:北大第十九任校長,從1930~1945年任職,為北大任職時間最長的校長。

    北大名師:胡適、魯迅、陳獨秀、李大釗、錢玄同、辜鴻銘、黃侃、馬敘倫、李四光、梁漱溟、劉半農、馬寅初、劉文典、王世傑。。。。。太多了。

  • 2 # 萬物有的說

    在景山前街路北有一條南北向的小衚衕。北至陟山門街,叫石作衚衕,明代掌管皇宮內事務的內宮監下屬有石作、木作、瓦作、土作、油漆作等十作。

    石作衚衕△

    其中負責生產各種建築石材的石作就設在景山前街北邊的這片地方。它與紫禁城近在咫尺,在這裡生產建設宮殿的各種石材,取用實在是十分便利。到了清代,便取名為石作衚衕,後又分為大石作衚衕與小石作衚衕。

    近代,在中國學術界享有盛名的父子兩代國學大師湯用彤與湯一介曾在小石作衚衕居住。

    前排中為湯用彤,後排中為湯一介△

    湯用彤(1893——1964年)出生書香門第,父親湯霖是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進士。他很早就在父親的教館中接受教育,打下了堅實的國學基礎。後又就讀於北京順天學堂與清華學校。1918年赴美留學,主修哲學。1920年轉入哈佛大學研究院。在哈佛期間,因其博學而與陳寅恪、吳宓一起被稱為“哈佛三傑”。從1931年起,湯用彤開始了他在北京大學長達30餘年的執教生涯。

    哈佛三傑△

    湯用彤先生一生致力於哲學、佛學研究。漢魏兩晉以來佛學發展問題是中國哲學史中的難點問題,這個領域的研究一直是一片空白。湯先生用十五年的時間深入開掘,細緻梳理這段中國佛教史中的難點,終於打通了難關,為中國文化史、中國哲學史的研究作出了重要貢獻,受到國內外漢學、佛學研究者的普遍推崇。

    季羨林曾評價說“太炎先生以後,幾位國學大師,比如梁啟超、王國維、陳寅恪、陳垣、胡適等,都是既能熔鑄今古、又能匯通中西。……我認為,湯用彤(錫予)先生就屬於這一些國學大師之列。這實際上是國內外學者的公言,絕非我一人之私言。”

    1948年底,時任北京大學校長的胡適離開北京前,把北大的一切事務都託付給了湯用彤先生。1949年4月北京市市長葉劍英任命湯用彤為北京大學校務委員會主席,行校長之職。1951年後一直擔任北京大學副校長。

    湯用彤擔任北大校長△

    上世紀30年代,湯先生在北大執教時住在南池子大街緞庫衚衕他父親購買的大宅院裡,直至抗戰爆發後隨學校南遷至昆明。上世紀40年代湯用彤將緞庫衚衕宅賣掉,在小石作衚衕3號購買了新宅。

    緞庫衚衕△

    1946年湯先生回京後全家就在小石作衚衕居住。這時,生於1927年的湯用彤先生之子湯一介已經19歲了。他從小就深受父親影響,家學淵博,立志向父親一樣致力於哲學研究。

    1947年夏,他考入北京大學哲學系。當時,北京大學還在沙灘,離他家不遠,但他卻住在條件很差的學生宿舍裡,為爭取更多的時間專心讀書。1954年湯用彤因腦溢血而長期臥床。1956年,湯一介調到父親身邊做助理,負責幫助整理父親的著作。

    據湯一介回憶,小石作衚衕3號院是南北向的,院裡很寬敞,進了院門是一個過道,穿過過道是一個小天井。天井右邊是一個小跨院,有四、五間房子。南房旁的牆上開有一個門直通正院。正院是四合院,有北房五間,東西廂房各三間。正院還帶著一個小跨院,裡面有廚房等。湯一介在這裡讀完了大學,並走上了研究道路。也是在這一時期,他與他後來的夫人樂黛雲相識、相戀,小石作衚衕給湯一介先生留下了青春的美好記憶。

    湯一介與樂黛雲△

    湯一介後來的生活卻並不美好。1957年夫人樂黛雲被劃為右派,勞動改造。他也在文革十年中備受磨難。但他始終不忘對真理的追求,不忘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研究與思考。上世紀80年代以來,他厚積薄發,完成了一系列學術專著。

    他率先把中國傳統哲學作為認識史來思考,提出了“和而不同”、“普遍和諧”、“內在超越”等一系列新問題,綜合各家之言,力圖構建出一套中國哲學理論體系。他以自己的學術成就證明了自己同樣是學貫中西的當代大師。

    遺憾的是,住過兩代國學大師的小石作衚衕現已消失在新蓋的樓群中,無跡可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工商銀行gzkfk卡是什麼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