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寶寶愛詩詞

    中國古代長期奉行“重農抑商”的政策,“仕農工商,商居四民之末”。《漢書》中記載,漢景帝曾說:“農,天下之本也。黃金珠玉,飢不可食,寒不可衣……其令郡國務勸農桑。”

    儘管如此,中國商業還是有了一定的發展,總體來說可以大體分以下幾個階段:

    1.原始社會的物物交換是商業的稚形。

    2.先秦時期,隨著生產特別是農業的發展,出現了專門的商人。

    3.秦的統一為商業發展提供了統一的市場。商業近一步發展。

    4.漢唐時期,絲綢之路的開闢和經營,使商業活動擴大到歐洲。

    5.宋元時期,政府對商業活動的監管放鬆,商業得到空前發展,出現了最早的紙幣“交子”。

    6.明清時期閉關鎖國,商業發展緩慢。清朝洋務運動使商業得到一定程度的發展,清末民族資產階級開始登上歷史舞臺。

    7.新中國成立後實行了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實現了公私合營;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實行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中國商業才得到快速、全面發展。

  • 2 # 逛一逛3

    中國古代商業發展大致可以分為五個階段:遠古商業萌生、先秦時期、秦漢至隋唐時期、宋元時期和明清時期。

    1遠古商業萌生:

    伴隨生產力發展和社會分工的加強,在原始社會末期,出現了最初的物與物的商品交換,遠古商業萌生。

    2先秦時期:

    商周時期,官府壟斷商業,商朝貝幣盛行,商朝人以善於經商著稱,後世將從事商業活動的人稱為“商人”。

    春秋戰國時期,官府控制商業的局面被打破,各地出現了許多新興城市、商品市場和擁有雄厚資產的大商人。

    范蠡輔佐越王勾踐滅吳復仇後,放棄官職,來到貨物集散交易中心之地陶,經營商業,改名朱公。范蠡經商取得了巨大成功,被稱為陶朱公。後世商人尊稱他為祖師。

    新興城市,是由軍事重鎮、交通中心、政治中心發展而來,也是商業中心、文化中心……

    戰國時期,秦國商鞅變法開始推行重農抑商政策,歷代效仿,此後,中國基本上是重農抑商下的古代商業,影響深遠。(商鞅變法對後世影響深遠的三大政策:重農抑商,嚴刑酷法,文化專制)……

    3秦漢至隋唐:

    有嚴格的坊市制度,“坊”,城市裡的居民住宅區;“市”,城市裡的商業區,四周有圍牆,與民居分開。坊與市有嚴格的界限、分開的,有嚴格的時間、地點的限制,並受官府的直接管理。

    據說,西漢都城長安城東、西有“市”九處。唐長安城設東西二市,各佔兩坊之地,僅東市就有二百二十行。日中為市,日落息市。唐代後期,還出現了早市、夜市等。……

    隋唐時期農業、手工業的發展,大運河的開通,有利於商品流通。除都市商業外,農村集市貿易也發展起來,為商業服務的“櫃坊”(貨幣的存放)和“飛錢”(貨幣匯兌)相繼問世,反映了商品經濟的發展。

    漢武帝時期開通了陸地和海上兩條絲綢之路,以陸地絲綢之路為主,中外貿易發展起來。唐朝時,陸地和海上絲綢之路並舉,廣州成為重要的外貿港口,政府設有市舶使,專管對外貿易。

    這一時期,經濟重心基本在黃河流域,唐朝安史之亂以後,經濟重心開始南移,黃河流域的長安、洛陽等是全國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城市的功能基本上以政治功能為主。

    唐朝後期,長江流域的揚州、益州(成都)成為最繁華的大都會,有“揚一益二”之稱,城市的功能呈現由政治功能為主向經濟功能為主轉化的趨勢。……

    4宋元時期:

    宋朝時,坊市制度被打破了。商業活動不再有時間、區間的限制,也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監管。早市、夜市晝夜相接,城郊和鄉村的“草市”普遍。

    兩宋時期商業經濟空前活躍,商業環境相對寬鬆。商品種類繁多,還出現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商稅收入成為政府的重要財源。元朝交通便利,有利於商業繁榮,大都(北京)成為國際性商業大都會,國內外各種商品彙聚於此。

    兩宋時期,陸地絲綢之路受阻,海上絲綢之路暢通,中國與東南亞、南亞、阿拉伯半島以及非洲的幾十個國家進行貿易,海外貿易稅收甚至成為南宋國庫重要財源。元朝時,泉州是重要對外貿易港口,是世界第一大港。宋元設市舶司管理對外貿易。

    兩宋時期,城市的功能已經由以政治功能為主轉變為以經濟功能為主,還出現瓦子或瓦肆即娛樂場所。南宋時,實現了經濟重心的南移。經濟重心由黃河流域移到長江流域,江浙地區成為經濟中心。

    5明清時期:

    明清時期,城鎮商品經濟發展,出現漢口鎮、佛山鎮、景德鎮、朱仙鎮四大商業名鎮,以及幾十座手工業中心市鎮。

    棉花、茶葉、甘蔗、染料等農副產品商品化傾向增強。區域間長途販運發達,貨幣作用越來越大,還出現了鄉緣、地緣、業緣的商人群體,即商幫,其中,人數最多、實力最強的是徽商和晉商。

    明清時期,官府控制下的中國古代對外貿易中,朝貢貿易即透過朝貢與賞賜完成交易,佔有重要地位。

    朝貢貿易,“厚往薄來”“倍償其價”,目的不在於獲取最大的經濟效益,而是要宣揚國威,加強與海外各國的聯絡,滿足統治者對異族珍寶特產的需求。

    明清時期,仍奉行重農抑商政策和海禁政策,指定幾口對外貿易,中國依然是世界貿易中心之一,但是,中國對外貿易漸趨萎縮。

    尤其,清朝閉關鎖國政策,只開廣州一地對外通商,規定由政府特許的廣州“十三行”壟斷統一經營對外貿易。出口商品僅佔市場商品總量的百分之三左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烽火戲諸侯”是虛構的歷史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