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探微閣主
-
2 # 趣簡歷史
周幽王看著他的尤物褒姒,得意地露出了笑容。
褒姒有著驚為天人的美麗,而且還很性感。
周幽王和褒姒在後宮之中過著幸福的生活。
情深意切,出雙入對,你儂我儂。
唯一美中不足的,是褒姒有個毛病,她從來不笑。
不管是白天在宮裡還是晚上在床上,她都繃著臉。
這讓周幽王很頭疼。
愛情這東西衝昏過很多歷史人物的頭腦,周幽王也不例外。
他為了讓褒姒笑出來,放了一把火。
他點燃了烽火臺,這是犬戎來犯的訊號。
諸侯們看見狼煙,匆忙趕來。
趕來卻看到周幽王正和褒姒調情。
諸侯很生氣,褒姒很開心,她終於笑了出來。
周幽王頭一次看見褒姒笑了,他又試了幾次。
狼來了的故事自古就很靈驗,終於諸侯們不來了。
諸侯很生氣,後果很嚴重。
寵愛褒姒的周幽王廢了申後,立褒姒為後。
接著又廢了申後的兒子,也就是太子宜臼。
這一愚蠢的舉動成功地惹惱了申後的父親申侯。
申侯是個狠角色,他的表現不愧於申國的圖騰——閃電。
看著女兒被免,外孫被廢,申侯決心出一口氣。
他聯合繒、西夷犬戎攻擊周幽王。
周幽王看著大軍來襲,再一次點燃了烽火。
可那滾滾狼煙並沒有引來各方諸侯的支援。
終於,周幽王被殺於驪山下,太子宜臼繼位,也就是周平王。
平王為了躲避犬戎,遷都雒邑,西周滅亡,東周開始。
故事講到這裡就講完了,好聽嗎?
故事可謂是相當好聽,充滿了愛恨情仇,矛盾衝突。
可是好聽不見得真實,這個故事很有可能是假的。
這個故事在《史記·周本紀》中有很詳細的記載。
太史公親自將此事記載於自己的大作中。
我們知道,司馬遷的《史記》是很靠譜的一本史書。
那麼為什麼說這個故事是假的呢?連司馬遷的記載都不能相信嗎?
說這個故事是無稽之談,一定是有道理的,錢穆先生在其著作《國史大綱》中說過這段記載。
我認為錢穆先生所說很有道理。
原話是這麼說的“史記不知其間曲析,謂平王避犬戎東遷。犬戎助平王弒父,乃友非敵,不必避也。又按:史公言幽王寵褒姒,褒似不好笑,幽王舉烽,諸侯悉至,至而無寇,褒姒乃大笑;幽王為之數舉烽。乃犬戎至,舉烽,諸侯救不至,遂殺幽王。此委巷小人之談。諸侯兵不能見烽同至,至而聞無寇,亦必休兵信宿而去,此有何可笑?舉烽傳警,乃漢人備匈奴事耳。驪山之役,由幽王舉兵討申,更不需舉烽。史公對此番事變,大段不甚了了也。”
大意是這樣:
第一,《史記》記載說平王為了躲避犬戎而東遷,
但事實是犬戎幫助平王爭奪王位,是友非敵,不必躲避。
第二,《史記》中說的烽火戲諸侯一事是委巷小人之談。
點燃烽火,引來諸侯,沒有敵人,諸侯罷兵而去,有何可笑?
舉烽傳警,是漢朝的人為了防備匈奴採用的辦法。
第三,驪山之戰,是周幽王舉兵討伐申侯,周幽王沒有必要點燃烽火。
錢穆先生說,史公對此番事變,大段不甚了了也
錢穆先生的分析很有邏輯性。
其實我們今天想想,也許真的是被這個故事給欺騙了。
事實上,當時的西周幾經興衰,政權已經不是很穩固了。
各個諸侯已經開始有了非分之想,不再安心臣服於周天子了。
也不知道當時的人們為什麼要說這樣一個故事。
讓一名女子為一個王朝的顛覆來背鍋。
可能是為了噁心噁心昏庸周幽王,讓他顯得更加昏庸吧。
有時候,歷史還真是一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
3 # 平陽侯
烽火戲諸侯這個故事了,它太像故事了,所以就是個故事。
兩週之際在史學界一直是一個大謎團,各種推論層出不窮,但因為年代實在是太遠,所以一直難以蓋棺定論。
烽火戲諸侯就是這個謎團的開始。故事的順序是,幽王烽火戲諸侯——幽王廢王后、太子——申、繒、犬戎發兵——烽火再舉,諸侯不至——西周滅亡——諸侯與申侯立平王——平王東遷。
平王東遷就是這個謎團的核心。從時間上看,按照《史記》中《周本紀》平王東遷是前770年,按照古本《竹書紀年》再晚點是前760年,按照今本《竹書紀年》更晚點是前750年。然而《清華簡·系年》的新材料來看,平王東遷的時候是前738年。
前738年距離前770年長達32年之久,如果這年才完成東遷的話,則《史記》的秦襄公、衛武公、鄭武公、晉文侯救周全部要改寫,即使按照前760年或者前750年,秦襄公也沒機會救周,因為秦襄公在前766年就去世了。
從原因上看,歷史學家甚至認為平王東遷避的是秦不是犬戎,因為平王本身是戎人支援的,為什麼要反過來躲避戎人呢?(見王玉哲:《周平王東遷乃避秦非避犬戎說》)也有學者認為平王東遷是受制於諸侯,(見王雷生:《平王東遷原因新論——周平王東遷受逼於秦、晉、鄭諸侯說》)因為很明顯諸侯才是最大利益獲得者。
-
4 # 不二天君
說起烽火戲諸侯這個故事,我想大家都並不陌生,他講的是西周時的周幽王,為了搏褒姒一笑,聽信讒言點燃了烽火臺,多次戲弄諸侯,因而導致失信於諸侯,最後被犬戎大軍攻破首都鎬京,周幽王自己也慘死在了犬戎刀下!
仔細想來,這個看似合情合理的故事,實際上漏洞頗多,首先周幽王身為堂堂一國之君竟然荒誕到如此地步。再說了把諸侯們全都吸引過來真的很好笑嗎,要知道周天子可不是後世的皇帝,而只是相當於聯盟首長而已?
在查閱史料後,成唐發現烽火戲諸侯這件事最早出現在太史公的《史記》中,而在此前其實還有個另外一個更早版本的烽火戲諸侯,根據《呂氏春秋》這部書記載,周幽王烽火戲諸侯點的其實不是烽火,而是敲的大鼓。
在成唐看來,其實無論是點的烽火,還是敲的大鼓這無疑都是一件非常不靠譜的事情。眾所周知周王朝作為一個分封制國家,他是由很多大大小小的諸侯王組成的,而在周天子實力最鼎盛的西周時期,周天子作為國內實力最強的諸侯王,在抵禦外敵入侵方面,已經存在了兩百多年的周天子勢力顯然是不可能一下子就被自己的老仇家犬戎幹掉的。
其次在現在看來無論點烽火還是敲大鼓,這些行為顯然都是非常不靠譜的,要知道在西周時期可沒有修建什麼萬里長城,更沒有什麼無線電接收站,單是靠周幽王點烽火、敲大鼓能訊息又能傳播到多遠?毫無疑問用點烽火和敲大鼓的方式,號令天下諸侯來支援是非常扯淡的!
再者雖然周天子雖然具備徵召天下各路諸侯的權利,但這個權利絕對不是拿來抵禦外族的侵略的,想想古代動員軍隊那低到可怕的動員效率,等各路諸侯點齊兵馬,備好糧草再經過少則數十天,多則半年的長途跋涉趕來救援,恐怕周幽王自己的墳頭草都至少長三尺高了!
所以說西周的滅亡顯然並不是一個因為泡妞而亡國的故事!事實上事情的真相其實是這樣的:周幽王由於十分寵愛褒姒,而恰巧褒姒又為他生了個兒子,於是周幽王就廢掉了原來的王后申氏和太子,改立褒姒為王后,褒姒的兒子伯服為太子。這就讓當時的太子姬宜臼很不服氣,就逃到了他外公申候的封國申國。
周幽王知道後非常生氣,就要申國交出太子姬宜臼,否則就要滅了申國,而申候當然不可能把自己外孫給交出來,於是就乾脆一不做二不休,秉著先下手為強的觀念,就聯合了犬戎裡應外合攻打西周的都城鎬京,最終在驪山腳下殺死了周幽王和太子伯服!
而姬宜臼也就是後來的周平王,也因為殺父弒弟被絕大多數諸侯所嫌棄,而周王室也因為自身實力大損,漸漸地成為了吉祥物這樣一個存在。
-
5 # Lin3331
王欲其笑萬方,故不笑。幽王為烽燧大鼓,有寇至則舉烽火。諸侯悉至,至而無寇,褒姒乃大笑。——《史記.周本記》這幾句話簡略描述了烽火戲諸侯的故事。我認為這是個虛構的歷史。當時的西周連年旱災,使民眾飢寒交迫、四處流亡,社會動盪不安,國力衰竭。而周幽王則荒淫無道,他不思挽救周朝於危亡,奮發圖強,反而重用佞臣虢石父,搞得民生哀怨。也許是世人們想借用烽火戲諸侯這個故事展示西周的腐敗,朝臣、百姓都對君王失去了信心,為走向滅亡作鋪墊。
-
6 # 張慶東字恕鳴文化原創
有很多史料記載,西周是因周幽王為博美人褒姒一笑,“烽火戲諸侯”鑄成大錯,而亡國的。有專家認為,是遊牧民族“犬戎”,痛恨周王朝的“征服”,而反戈一擊。有學者認為是周幽王在“國之經濟基礎”已動搖,又“失德失仁失政”,違背“周制”造成“國之政治基礎”動搖,是造成自死國亡的根本。為什麼對“烽火戲諸侯”太象約定俗成而“做成的故事”,會讓人們認為“太假了”。它能流傳至今,可能有當時的社會背景,也有後世對周幽王的“妄論”。本人現在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分析探討“烽火戲諸侯”的真實性:
一是看“周朝國體”。周幽王所處的“西周王朝”,是華夏的“奴隸制社會”分封諸侯的“鬆散聯邦”。周是“中主國”,各諸侯國要絕對服從於服務於“中主國”所要求的一切。
二是看“烽火臺的歷史”。早有學者對“峰火戲諸侯”一說進行了“歷史性的否定”――首先是周朝時並無烽火臺一說。“峰火臺”是漢朝時主要是針對“匈奴外來入侵而建”。其次是假設“烽火臺”存在,那也是“由邊關先傳報告急”,而不是“先由中主國至諸候國告急”。再次是周幽王就是要博美人一笑,而動用“烽火臺”也不可能“讓美人先坐等數日”,來看後面的“諸侯勤王”。古時可不是現代能“說通就通,令發即至”。
三是看“周朝政體”。西周作為“中主國”,國王是“假借上天之子”,是受天神指派,代表神領導諸侯、領導奴隸,周天子詣意就是神的詣意。分封諸侯國服從於“中主國”,奴隸是侯、貴族和周天子的私有財產。可以說周幽王“作為亡國之君”,並且死於“任上”,被“嫁接的成份極多極大”。
四是周幽王時期,西周王朝已開始走下坡路了――作為“西周經濟基礎”“井田地”下的土地、山林、河澤等屬周天子“國有的東西”,已被忽視出現被任意分割的現象。按周禮制,應進貢、朝貢、奉貢、納貢的被一些諸侯國一一省略。周天子的尊嚴因“非和平事件”,也被任意踐踏。
五是周幽王失仁失德失政而喪國。作為在位被“誅殺的天子”是自亂“西周政治基礎”――任由貴族妄為,加劇貴族與奴隸的社會矛盾,引發社會危機;“寵新妃,廢王后”引發政治危機;“廢謫立庶”引發王權危機。尤其是要“誅殺”已逃往“姥姥家”申侯處避難的“廢太子”宜臼時,面對非常強勢,歷史上有“過隙”,並且因“廢申後”、“廢申後所生太子”早與繒國、犬戌聯合有準備的申侯國時,只能戰敗被殺於驪山。儘管沒有周王室的全力支援,並在鎬京立周幽王的弟弟為“周攜王”。但申侯等擁立宜臼為“周平王”,並東遷國都於洛浥。在經過長達九年的周宗室不認同周平王的“征討”中,周平王牢固的確立了在周朝的王權地位,並開啟了“周朝新天地”。史稱“東周”。
回覆列表
烽火戲諸侯看似合理,其實疑點重重。
其一,褒姒的笑點
豐鎬附近諸侯,遠近不同,不能同一時間到達。烽火臺的作用在於先期預警。先到的諸侯見不到敵人,屬於正常現象,沒有必要慌亂。後期諸侯逐次到達,瞭解到並無寇患,只需解圍即可。
整個過程並沒有好笑的地方。
其二,犬戎的位置
西周時期的中國,是為一種華夷雜處的局面。
《左傳》文公九年秋:“楚自東夷伐陳”,似東夷在楚、陳之間;
《戰國策·魏策》:“楚破南陽九夷”,則九夷在南陽。
秦漢一統後,東夷、西戎、南蠻、北狄遠處四裔,華夏居中的觀念深入人心。
後世見犬戎中帶有一“戎”字便認為其必定位於大西北。
申國故址在今河南南陽,距豐鎬遙遠。
若是犬戎位於豐鎬西北,申國聯合犬戎,就要越過鎬京,還要說服犬戎出兵,其間變數太大。
實際上,犬戎的位置應該在豐鎬東南,而且肯定離申國較近,兩國平時聯絡緊密。所以當週幽王有意廢掉申後與太子時,作為太子母國的申國便聯合犬戎起兵,殺幽王。
其三,烽火臺
烽火臺其實是漢代為防備匈奴設定。匈奴常年騷擾漢朝邊境,來去如風,烽火臺作為一個有效的訊息傳遞手段,可以第一時間通知長安及沿途各郡縣,早做準備。
以當時華夷雜處的實際情況,設定烽火臺沒有意義。
烽火戲諸侯,可能只是民間巷談,實際上子虛烏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