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子衿書法
-
2 # 愚言7
不一定。沈尹默先生的書法論叢手稿就沒任何格子,但明顯下面襯有方格子。鄧散木先生《篆刻學》所用箋紙只印縱格而無橫格。趙之謙先生的《章安雜說》明顯既不襯也不畫格子,任筆直下,也頗可喜。我自已抄經除偈言部分也不畫格,畫了也只是參考,習慣了也無太大問題。畫格子尤其縱橫皆畫,易死板,畢竟沒幾個人有文徵明的水準。宣紙、毛邊紙等多有簾紋,可以之為縱向行距參照物,鎮尺壓頭,行頭自然平齊。
小楷抄寫大部頭書稿,最好寫在格子裡,但不要自己打格。
小楷抄寫的作品,少一點的幾百字,多的幾萬十幾萬。如果自己打格,消耗在打格的時間比寫字少不了多少,而且還不均勻。市場上有帶格子的宣紙出售,各種規格的都有。方格、豎條格應有盡有。而且紙質精美。
小楷作品最長見的字數,多為一兩千字左右。這是大多數人一天可以寫完的量。如《洛神賦》,《千字文》,《離騷》,等。一天之內寫完的作品,能夠前後字型保持一致。首較強穩定性的人,他們會寫較長一點的作品,如《大學》,《中庸》,《金剛經》,《道德經》,或是《史記》中的一些經典篇章。能力特強的人,他們無所不能。如唐代大書法家虞世南的《北堂書抄》,歐陽詢編著的《藝文類聚》,唐人寫經裡的經文,動不動就幾十萬字上百萬字。
現在能見到的著名書法家抄寫的小楷作品,是明代書法家文徵明的小楷《南華經》內篇,大約兩萬字左右,其字徑不足半公分,十分的精美。而敦煌寫經裡的大部頭比比皆是。
古代小楷元代以前,大多寫在豎條格中。明清時以後,則有方格的作品出現。文徵明的小楷,便是使用方格的代表。方格里的小楷,適合寫清雅娟秀的字型,豎條格里的字適合寫秀逸華美風格的字型。根據不同的風格選擇,令作品增色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