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萊茵河的小舟
-
2 # 太史令起居郎
主要是印度地理區域封閉,四周被興都庫什山脈、喜馬拉雅山脈、阿拉幹山和印度洋包圍,難以擴張疆域外敵(除非由伊朗出發)也難以入侵,而元朝在印度外周沒有多少軍事力量,征服印度也難以獲得大量財富,所以元朝不攻列印度。
-
3 # 炒米視角
元朝根本沒有去攻打過印度,何來攻沒攻下印度?即便在成吉思汗時期,如果告訴你,是因為一個童話故事,你信麼?
成吉思汗的大軍打到印度河的時候,突然發現河水像煮開額一樣沸騰,從河裡冒出一個巨大的怪物,任是弓箭都也射不透,還發出人聲“汝主早還”。經通古博今的耶律楚材翻譯過來,這個怪物叫甪端,是上天派來警告成吉思汗為了保全性命儘早回家的,於是成吉思汗便順應天意回去了,回去了。
雖然炒米也不信,但是這是白紙黑字記載在《元史·耶律楚材列傳》裡面的內容。
的確成吉思汗時期的蒙古能征善戰,它僅憑藉著100多萬的人口和10多萬人的軍隊,可謂橫掃亞歐。在幾十年時間裡,先後打敗了擁有千萬級人口及百萬級大軍的宋、遼、金、夏、花剌子模,一路打到歐洲。
攻無不克、戰無不勝,憑藉的是其強大的快反部隊蒙古鐵騎,蒙古鐵騎除了擁有者快速化進攻的反應能力,還有強大的環境適應能力。蒙古軍隊“出入只飲馬乳,或宰羊為糧”,這幾意味著這支10萬之眾的核心軍事力量,在作戰中,只需要馬匹和畜群來補充給養,而無需大規模的輜重後勤保障力量。這就能夠將其快速反應的戰鬥力發揮到極限,這在中古世紀,是世界上其他任何一個國家的軍隊都無法實現的軍事能力。
這樣的軍隊看起來是無法戰勝的,但是他同樣也存在著兩個先天性的bug。那就是怕水,怕熱。生活在蒙古高原和西伯利亞高寒地帶的蒙古人,最喜歡的屙屎一望無際的大草原,和秋風送爽的氣候。然而當他們看到一望無際的大海的時候,依靠的只能是後來被征服國家的隊伍進行二次征服,自己則只能望而興嘆。到了南亞次大陸,另一個讓他們無了奈何的現實,再一次在他們面前築成了理想與現實之間的高牆。那就是印度夏天平均40度以上的高溫。溼熱的環境之下,曾經驍勇無比的蒙古鐵騎氣喘神疲、汗流不止、疫病流行,而無藥可愈。
然而這還不是最可怕的。當蒙古軍隊追擊花剌子模的末代國君扎蘭丁時,一直攻到印度河北岸,在這個地方最終卻步的主要原因,更可能是看到了他們此前從未見過的“怪獸”,那就是大象。面對這個“怪物”,呼呼喘著粗氣的蒙古戰馬始終不願再往前踏足一步的時候,耶律楚材知道時機到了,該勸成吉思汗班師回朝了。否則這場戰爭就極有可能會由勝轉敗。
因為極有可能耶律楚材真的知道,公元3世紀,強大的孔雀王朝曾經派出500戰象部隊,幫助亞歷山大大帝戰勝馬其頓王朝。所以,面對這種毫無準備,不佔優勢的戰爭,作為謀士,他不得不提醒成吉思汗要慎重。而成吉思汗從來也不是一個莽撞的武人,他善於迂迴,集中優勢打敵人的薄弱環節。所以,以那種帶有神話色彩的藉口,給自己找到了最合適的臺階。
然而事實上,成吉思汗的這個決策應該說是相當英明的。雖然在那個歷史時期,印度從來就不算一個國家,在印度半島上分裂著無數的邦,事實上只要做足準備,這是一塊完全可以啃得下來的骨頭。但是關鍵的是,成吉思汗本身只是為了斬草除根,徹底消滅花剌子模的,甚至也沒有考慮過摟草打兔子,打下印度。而且成吉思汗的戰線在此刻已經拉得很長很長了,還有很多後面掃尾平患的工作還沒來得及做。如果一意再去攻列印度,很有可能得不償失。
而當忽必烈建立大元帝國的時候,四大汗國互相攻訐,搶大汗位子還搞不過來,試問又有誰還想得起印度這麼個熱的要死的地方?
然而真正還記得當年“成吉思汗在印度河北岸退兵”的是大元帝分崩離析時候的帖木兒,也正是他打敗象陣真正征服了印度。雖然帖木兒也是一個蒙古人,但是他和成吉思汗是完全不同的蒙古人。他是一個突厥化的蒙古人,信奉伊斯蘭教。他的祖先曾經是察合臺汗國的大臣,所以極有可能先祖是被蒙古化的色目人,而非是蒙古人。總之,帖木兒的身份是蒙古人,但是行為舉止語言習慣完全是一個突厥人。
帖木兒也是以反蒙古貴族的面目起兵的,甚至就是和蒙古人打仗,把自己打成了瘸子。但是在其強大的軍事和政治才能之下,一步步統一了察合臺汗國,使得東西察合臺汗國再次歸於一統,並且征服了波斯、花拉子模、伊爾汗國和阿富汗,甚至北上進攻金帳汗國。但是就在關鍵時刻,發生了帖木兒的帝國發生了異族叛亂,這讓帖木兒重新審視了他的民族政策,從而轉變為親蒙古的道路,甚至以成吉思汗的後裔自居。於是毅然決然地將槍頭調轉向南。
實際上當帖木兒攻列印度的時候,他的軍隊中真正的蒙古人已經很少了,代之而來的是中亞的很多各族伊斯蘭部隊為主。因而此刻的帖木兒大軍已經早就不是成吉思汗的蒙古鐵騎了。
雖然大明的歷史上很少提到帖木兒,但實際上,帖木兒也不愧為一代戰神,在中亞、西亞和南亞非常有影響力。在朱元璋問鼎中原的時候,帖木兒在中原以外的地方,差一丟丟就恢復了蒙古帝國的榮光,但實際上沒有中原,蒙古帝國何來榮光?
回覆列表
對於蒙古軍隊來說,攻擊印度不是好的選擇,需要跨越很多的高山,而且都是世界級的高山,還有印度的熱帶氣候,不是遊牧民族能適應的,貿然進攻,這種代價還是很大的,何況元朝的領土已經足夠大,把巨大的領土消化吸收,有效管理才是當務之急,一味開疆拓土,只能虛耗自身實力,佔領了容易,管不住沒幾年又丟了,得不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