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諮詢師天生
-
2 # 苗克華
銀行怎麼會缺錢呢?即然不缺錢,那為什麼都在透過發股發債融錢?銀行作為企業也要做大做強,而銀行要發展的更大更強,除了吸收大量的資金,即透過吸收居民存款,個體工商戶存款,工薪人員存款,企事業單位存款外,那就是透過發股發債融錢。銀行也是企業,只不過是特殊企業罷了,利潤最大化,是各企業追求的最終目標。銀行透過發股發債融資,可以獲取更多的利潤。其次是監管層的要求,特別是城商行和農商行,股資達到自有資金的最低比例,才能符合監管部門的要求。其實,很多城商行和農商行發行股票只是為了應付監管部門,而且付出的股息比存款利息高很多,並沒有給銀行帶來什麼實質性利益,所以,大多數城商行和農商行都沒有上市。但城商行和農商行股票上市發行,是必然的發展趨勢,只是條件暫時還不具備,但各城商行和農商行都在為早日上市作積極努力。
-
3 # 商務新觀察
眾所周知,存款一直都是各大商業銀行的負債端主要來源之一。但近年來以來,債券也逐漸成為一個重要的負債端資金來源。事實上,在過去很長時間內,正是債券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存款增速放緩帶來的資金缺口。另外,透過發行普通股或者優先股,也可以為各大商業銀行提供最穩定持久的資金,更應該算是一種重要的資金來源。
各大商業銀行負債端壓力是長期存在的,尤其是在2013年餘額寶上市以來,國內老百姓的理財產品配置不再是將存款當做唯一的方式。隨著全民理財新時代的到來,對於傳統商業銀行的經營和吸收存款帶來不小的衝擊。
其實,商業銀行負債和經營模式之所以出現當前的轉變,是利率市場化的必然。舉個例子來說,想當初餘額寶剛剛上市之初七日年化收益率達到了6.7%的最高,後來長期保持5%……4%的收益時代,這對於銀行存款類產品的分流十分明顯,銀行一度壓力較大。
越來越多的投資者開始將手裡的普通存款,投向基金、定期理財產品、大額存單、債券以及股票等。儘管有些產品的資金最終又透過一定的形式返回到各大商業銀行的報表,比如說餘額寶等貨幣基金產品的資金就是大量投向銀行協議存款。
但是,即便如此商業銀行個人賬戶被通道化成為銀行不得不面對的經營難題。主動增強負債能力是對這一變局的有效應對。甚至可以說,包括央行在內的監管,近年來也一直都在設法推動商業銀行的主動負債能力,比如說,央行將個人大額存單認購起點金額由不低於30萬元下調至20萬元,意圖就很明顯。
從成本控制來說,銀行資金結構變化對商業銀行的經營無疑會產生嚴重影響。包括債券等在內的成本自然會高於存款的資金成本。
從負債端來說,商業銀行在未來的經營中必將加強資產端收益水平的穩定性和安全性。有什麼樣的資產收益水平,就相應配置什麼樣的負債,而不是相反。而且主動負債的匹配能力將會成為各大商業銀行未來經營能力的考驗。
-
4 # 財到到
銀行發股發債融資不代表銀行缺錢,反而代表銀行“會賺錢”,銀行會利用“發股發債”來利用別人的資金賺錢,到期給予一定的利息就行了,而銀行可以從中賺取更多的利潤,有一定的“富人借錢”的意味在裡面。
銀行缺錢?不存在的國內“躺賺”的金融機構就有銀行,銀行把居民的儲蓄存款拿出去房貸,然後即可等著回收貸款利率,然後分裡面的一定的利息給儲戶,這樣的賺錢模式十分方便,銀行的盈利能力也十分強大,就以國內最會賺錢的四大行為例,它們在2018年總共賺取的利潤是9494億元,平均下來,四大行每天的利潤就是26億元,賺錢之巨,超乎想象。
既然如此賺錢,又不缺錢,為什麼還要發股發債呢?銀行的利潤主要來自利差,一邊從儲戶手裡以低利率借錢,一邊以較高利率給別人放貸款,只有銀行吸收到足夠多的資金,那麼銀行才有能力放出更多的貸款,才能賺錢,但是光是從儲戶裡面拿錢是不是有些過於單一了呢?
雖然銀行從儲戶這裡拿資金的成本低,但是需要較長的時間收集起來,而且還需要各大營業網點的配合,看起來成本低,但是耗費的時間長,說不定當你籌到資金的時候,客戶已經找到別的銀行貸款了,如果這家銀行還採取發股發債的方式來吸收資金,那麼短時間之內可以吸收到更多的資金,滿足貸款客戶的貸款資金需求,雖然利率高一點,但是還是有得賺,也沒有虧錢,總比因為沒有資金無法賺錢好多了。
回覆列表
都說銀行怎麼可能缺錢呢,但是銀行還真可能缺錢了。
去年年底開始經濟下行壓力增加,國家開始了以保增長為主線的政/策,這裡包括了貨幣政/策的放鬆,也就是流動性增強了。
因此今年包括了股市在內的資本市場開始迅速回暖,投資機會增加,收益也同時增加。對於銀行等金融機構,其主要的儲存和理財業務主要是低風險保本理財,因此會有資金流出。
但是同時銀行放貸的利率會被流動性壓低,也就是更難從貸款裡掙錢了,這樣銀行的銀根自然受到了一定威脅,去融資也是應該得了。
另外,銀行面對現在這麼好的投資環境,也會考慮多獲得現金,然後投資套利,這也可能是銀行去社會融資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