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滴逃逃

    尋訪皆不遇,手法迥不同

    ——評賈島的《尋隱者不遇》與李白的《訪戴天山道士不遇》

    《尋》與《訪》都是唐代有名的尋隱者不遇詩,都表達了對隱者的羨慕、嚮往之情,尋隱者不遇後的失望、愁苦之情。但在表現手法上大異:賈詩是絕句,工於敘述,簡明扼要,看似平淡無奇,但虛實相映,言辭流麗,耐人尋味,風格清雅,富有哲理,繪出隱者的風姿神韻,可謂無佳句而成佳篇。李詩是律詩,擅長描寫,以寓意、對比等手法見長,全詩以“訪”貫串,按時間線索寫出尋訪歷程,而情感變化融於其中,映襯出隱者淡泊高潔,佳句層出。

    賈詩寫一位採藥濟世而云遊不定、超塵飄逸的隱士。“松下問童子”,從表層上說交待了作者尋訪隱者未得,於是向隱者的徒弟問訊這一過程;而深層上則暗示隱者傍松結茅,以松為友,渲染出隱者高逸的生活情致。“松下”二字一字千金,乃神來之筆。“言師採藥去”表面上看是回答客人主人的去向,其實是寫隱者與天地融為一體的博大!三四句問中含問,使人感到言之不盡。“平淡”中不難看出賈島求見朋友的心情之急迫和對朋友的感情之深厚。三番問答層層深入,情感綿起伏。

    賈詩有兩種結構在交織。一是隱者,它由虛而實(不在此地而在此山),由實而虛(雲深不知處),虛虛實實,宛若雲中游龍,若隱若現,給人一種撲朔迷離之感,充分呈現了隱者的風神。一是詩人自己的感情表現結構,它由惆悵而期冀,由期冀轉而更深一層的惆悵,流露出終不可及的慨喟。詩人本來是僧,後還俗,但仕途並不得意,因此始終傾羨高潔超俗的世外生活。“但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實際不獨是詩人對隱者的描繪,也正是詩人自己所追求嚮往的人生境界。

    《訪》運用了寓意、對比等寫作手法,描述了戴天山大明寺的周邊景色,描繪了一幅色彩鮮明的訪問道士不遇圖,生動形象地再現了道士世外桃源的優美生活境界。

    全詩分為三個層次。前四句是寫詩人拜訪道士途中所聞所見。詩人沿著小溪而行,沿路兩旁桃花盛開,花瓣上掛滿露珠。小溪流水淙淙,與狗吠之聲,響成一片,形成了一種別有情趣的樂章。詩人從早走到中午時分,尚且沒有聽見道士敲鐘的聲音,只見樹叢的深處,不時有麋鹿出沒。這兩句的妙處,暗示道士不在道院,為最後兩句設下伏筆。以上四句.把道士遠離人間鬧市的那種清新幽靜的環境,逼真地摹寫出來。前兩句寫狗吠聲聲,溪水淙淙,桃花含露,是詩人早上的所見聽聞。“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鍾”兩句,是寫中午時分的耳聞目睹。時間不同,地點各異,詩人所描寫的見聞,也各不相同。在這裡,時間和空間感。異常清晰。

    “野竹分青靄,飛泉掛碧峰”兩句,是寫道士處所的近景。竹前冠一“野”字,是說翠竹是自然長成,因而更覺可喜可愛。“靄”前冠一“青”字,與竹色協調,融為一色。“分”字,表面是寫野竹參天,把空中的青色雲氣隔開,實則是說翠竹參天,與青色的雲氣相接,渾為一體,形成天竹一色的奇景。“飛泉掛碧峰”,頗有“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壯觀。飛、掛二字,是寫瀑布飛流直下的動的畫面。

    最後兩句,方才點明“不遇”的詩題。去拜訪道士,道士不在,又無人知道去向、怎能不使他十分著急呢?“愁倚兩三松”,寫得極其生動形象,寫詩人倚靠遍了道士門前的兩三棵松樹,等待道士回來,而道士仍然未回。“愁”字,頗能傳神,把詩人著急的神態。刻畫得清晰可見,歷歷在目。此作的構思並不複雜。全詩前六句寫“訪”,景色優美,後二句寫“不遇”,情致婉轉,處處照應,層次脈落天衣無縫。所以,吳大受說:“無一字說道士,無一字說不遇,卻句句是不遇,句句是訪道士不遇。”(《詩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的人說:“有優勢而不亂用優勢的人才是高人”,你如何理解這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