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8
回覆列表
  • 1 # 詩詞書院

    宋詞取徑樂府,並由唐詩演變而成,那為什麼宋詞不直接用平水韻而採用《詞林正韻》呢?

    實際上,在宋詞剛流行的時候,還沒有《平水韻》,《平水韻》是後人歸納唐詩用韻,編制出來的一部韻書。同樣《詞林正韻》也是清人歸納宋詞用韻,編制出的一部韻書。此後,詩人才依此作為創作詩詞的標準。

    我們都知道,宋詞是依詞譜填的,詞譜原本是曲譜,只不過因為當時還沒有錄音裝置,也沒有記錄曲譜的文字方式,所以逐漸失傳。而平仄只是後人歸納唐詩宋詞音律,而編制出的二元簡化記錄方式。

    也就是說,宋人寫詞依的是曲譜,而不是格律。為了使曲調更加抑揚頓挫,悅耳和諧,便自覺地使用了韻腳。這有點象我們現代的流行歌曲,並沒有押韻的要求,但大多歌詞作者寫歌詞時都會押韻一樣。

    宋詞之所以使用韻字比唐詩寬,是因為唐詩是以文字為主的方式進行吟唱,而宋詞是以樂曲為主進行歌唱,歌者可以透過適當的變調對韻字進行處理,使其更加悅耳和諧。

  • 2 # 普穡齋

    這個現象反應了文人思想僵化的問題。《平水韻》是一部總結唐人音韻的韻書。人們卻把它當作了“格律”的一部分,因格律詩盛於唐,故唐時音韻也成了其不可更改的部分。這大約也是唐以後詩便不再輝煌的原因之一。幸好唐時不盛行詞,故宋時文人“撿了個大漏”,可以不受唐韻限制而“光明正大”地、“理直氣壯”地以宋韻來填。這應該是詞盛行於宋的原因之一。但思想僵化的人們又犯了“格律詩”同樣的錯誤,詞又只能按宋韻來了!於是,又總結出一部《詞林正韻》來!

    ——個人認識,與大家探討、學習。

  • 3 # 老街味道

    問題:為什麼填詞不直接用平水韻?

    ...........

    前言

    平水韻出現在宋朝,因為是依據唐韻、宋廣韻改編合併鄰韻而成,因此唐詩也基本符合平水韻。清朝的詞林正韻也是根據平水韻並參考了宋詞的用韻改編而成,類似於平水韻的鄰韻合併(不完全相同),因此宋詞大部分也符合詞林正韻

    一、有人填詞真得只用詩韻

    在詞韻出現以前,詩人們也是用詩韻來作詞的。當然,和古體詩一樣,有時候會用鄰韻,有時候會一韻到底,例如白居易的《憶江南》完全用詩韻,一韻到底。這首詞用的就是平水韻的十三覃: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

    二、詞韻的韻部基本是平水韻的鄰韻合併

    大多數詞韻韻部把平水韻的鄰韻的合併,例如晚唐韋莊(約836年- 約910年)的《浣溪沙》:

    清曉妝成寒食天,柳球斜嫋間花鈿,捲簾直出畫堂前。

    指點牡丹初綻朵, 日高猶自憑朱欄,含嚬不語恨春殘。

    根據平水韻:天、鈿、前【下平一先】 ,欄、殘【上平十四寒】。但是他們在詞韻裡都合併入了第七部:十三元(半)十四寒十五刪一先通用。

    三、也有合詩韻不合詞韻的詞

    詞韻並不是簡單地合併了平水韻,清朝才女顧太清的這首《喝火令》這首詞的韻腳很奇怪,有的押詞林正韻第六部,有的押第七部。

    但是從平水韻韻來看,顧太清押的是詩韻(平水韻)十三元:

    久別情尤熱,交深語更繁。故人留我飲芳罇。已到鴉棲時候,窗影漸黃昏。

    拂面東風冷,漫天春雪翻。醉歸不怕閉城門。

    一路瓊瑤,一路沒車痕。一路遠山近樹,妝點玉乾坤。

    從這首詞可以看出來,平水韻的十三元在詞韻裡被分成了兩個韻部,詞韻裡把詩韻的韻部一分為二的還有【九泰[半]】、【十一隊[半]】、【九佳(半)】、【十灰(半)】等。

    結語、為什麼填詞不直接用平水韻?

    從上面老街的論述可以知道,詞人填詞,用什麼詞韻或者詩韻其實也很自由。

    另外詞韻中獨用的幾個韻部例如五歌、十一尤等和詩韻完全一樣,用這幾個韻部填詞,如果是不換韻不叶韻的詞牌,就是在用平水韻。

  • 4 # 雲卷飛山

    問題:填詞為什麼不直接用《平水韻》?

    《平水韻》產生於南宋山西平陽(今汾陽),當時屬金國地界,是平陽人對《切韻》《唐韻》《廣韻》的繼承修訂與補充,有宋一代並未流行,宋人填詞當然就不可能去按平水韻押韻了。《平水韻》只是元明清流行版本。

    我們知道,格律詩押韻特別嚴格,只能按當時官方規定的韻書押韻,而且鄰韻近韻不可通押,那是因為格律詩用韻較少,絕句用韻僅二到三韻,律詩用韻也不過四到五個,而且只押平韻,一韻到底。這對古人來說,再嚴格也只是小菜一碟。除非是作長律或稱排律,那才叫考驗智力了。不過象杜甫那樣的大才,這也不是難事,十幾二十韻信手拈來,四十韻的排律還有兩篇,幾乎窮盡了一韻部所有常用字,這對我們來說,那真是宇宙級難度了。

    詞這一藝術形式,相對格律詩來說,本就是通俗化的產物,不在官方管理範圍內。作為格律詩的補充,當時叫“詩餘”,用韻多,而且形式多樣,平韻仄韻入聲韻,平仄交叉互轉互換不一而足,如果還嚴格按格律詩規矩去押韻,那對詞的韻味的傷害就大了!古人也並不是老古板,懂得權衡利弊,知道靈活運用,鄰韻近韻一通押,發揮空間自然就廣闊無限,也讓詞這一藝術形式更具韻味,更受大眾喜愛。

    到了清代,學者戈載根據前人填詞實踐,將《平水韻》106韻部,鄰韻近韻進行了整理合併,編成了平上去韻14韻部,入聲韻5韻部,共計19韻部,是為《詞林正韻》,這樣就方便多了,為流行至今填詞主要版本。

    前人不落窠臼,難道我們今人還要去鑽牛角尖,自找麻煩,去因韻害意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三國演義中的三十六計是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