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科學認識論

    這個問題很棒!!

    先給出結論:人類為了生存,自然做出的選擇。

    聲音對於原始人的作用

    現在聲音對於我們來說是為整個世界,我們的生活增添了活力,讓一切變的更加生動起來。但是聲音對於原始人卻不是這樣的。

    因為聲音是保證他們生存的法寶!當人類還沒有誕生文明之前,我們並不強大有很大的風險成為其它肉食性動物的食物,但聲音卻給了我們最好的預警方式。

    聲音的定位能力

    我們都知道一般情況下,就算我們閉著眼睛也能大概知道聲音來自於哪個方向,這就是我們耳朵有著分辨聲源方向的能力。

    其實原理很簡單就是靠左右耳接受到的聲音的時間差,相位差,音色響度大小,來分辨聲源方向。

    當聲波頻率比較高,波長小於兩耳間距時,由於顱骨、耳廓對聲波的遮蔽,加上和頻率相關的衍射效應的影響,雙耳接受到不同強度和音色的聲音。這種差別就成為判斷聲源方位的主要依據。而頻率低的聲波,由於很容易發生衍射繞過你的腦袋,兩耳接受的聲音很相似。只能透過判斷聲音到達兩耳的時間差來確定聲源的方位。但這種方法受神經反應速度和雙耳間距的限制。

    因此當頻率低於20赫茲時,根據聲速340m/s我們能夠算出波長會大於10米,比雙耳間距大太多,聽到了也無法分辨方向,於是並不能提高物種的生存機率,當然就無法進化出來。

    而同樣耳距事實上也就決定了你能聽到的高頻極限。人在哺乳動物中有較大的耳距,因而聽力的高頻極限也是相對較低的,想聽低頻就必須要犧牲高頻效能,反之亦然。

    所以人類能夠聽到這個範圍的聲音是進化的選擇,或者可以說對於人類來說這就是完美的。

  • 2 # 丹讀

    這是自然選擇的結果。

    在從古猿到人的進化過程中,人類既是捕食者、又是獵物,但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人類是“採集者”,說白了就是揀東西吃。人每天東遊西逛,找一些植物的種子、果實、根莖、菌類填飽肚子,當然,碰到野鼠、野兔這種能夠迅速補充蛋白質的好東西,人類也不會放過。

    隨著對工具的熟練運用,遠古人類也開始合作,進行較大規模的狩獵活動。但“撿東西吃”依然是人類獲取能量的重要手段。

    在人類的進化路徑中,沒有什麼迫切的需求,一定要進化出非常敏銳的聽力。人類需要聽力的原因,大致有兩個方面,一個需要和其他人溝通,比如要聽清楚別人在對你說什麼?以及要聽到同類的呼喊、警告、求救等聲音。

    正常的男性說話,基準音區在64~523Hz之間,女性在160~1200Hz之間。對於交流來說,人類能聽到20-20000Hz範圍內的聲音足夠了。

    聽力的第二個作用是發現獵物、和避免讓自己成為獵物。前面說了,人類有很長一段時間是依靠採集作為主要的食物來源。那麼在採集食物的過程,人要時刻保持警惕,避免遭到猛獸、毒蛇、昆蟲等東西的襲擊。而這些人類的“敵人”能夠發出的聲音,大致也在這個範圍之內。

    如果在人類生存的環境中,某種能發出超聲波的動物成為人類的頭號天敵,那麼人類要麼演化出能聽到超聲波的耳朵,要麼被這個物種滅掉,兩者都是有可能的。

    其實,耳朵接受到聲音訊號後,最終還是會傳送到大腦。大腦會對繁雜的訊號進行梳理甄別,跟生存關係不大的就會被忽略,關係重大的就會優先處理。比如人走在野外,正常的風聲、流水聲等“背景聲”就會被忽略;但是突然而來的一陣響聲就會引起重視,換句話說,會“嚇你一跳”,這也是大腦在自然選擇下的一種生存策略。如果大腦接收到的每一個訊號都要處理,那也是不明智的。

    人類能聽到的聲音訊率其實已經很寬泛了,進入農業社會以後,人類其實已經不需要聽到那麼高頻率或低頻率的聲音。但是時間很短,進化也沒來得及調整。之前網上有個測試,顯示一些高頻率的聲音只有兒童和青少年才能聽到,35歲以後就聽不到了。這個除了讓人感慨“自己老了”以外,對於生存也沒有什麼影響。

  • 3 # 恰空zzz

    這是演化,不是進化!

    推理假設是:

    自然環境變化逼迫人類從小規模血親群居向大規模群居生活習性轉化,以獲取集體存活率提升~大規模群居必然導致原始非血緣社群之間被迫協同勞作~協同勞作激化非血緣社群之間的內部矛盾,同時加強社群之間分工合作的被迫依存關係(此處是社會管理和勞動階級產生的根源)~非血緣社群新型生產關係催生語言,以區分內部複雜的競爭關係與合作關係,進一步控制群體生存能力~群體語言習慣的養成,逐漸催生大規模高頻次聽說互動能力與符號思維能力(此處是語言起源的假設,也是人類虛構故事的開端)。

    最終,籍由語言馴化出來的抽象判斷功能成為人類大規模叢集生存的主要手段,個體由此能充分獲得社群內部的生存權。這種變化大大增強了人類抽象區分事物的能力,進而聽覺更多地演化成配合語言翻譯抽象事物中介的知覺功能,這樣的現狀反過來也消弱了人類動物直觀感知並反饋自然振動頻率的原始能力,並以抽象符號判斷逐步代替本能直覺判斷,來獲取集體內部更大的生存機率,這直接導致早期人類擁有的次聲波、超聲波等一系列原始感知力基因用進廢退,從普遍的顯性遺傳基因慢慢變成隱性遺傳基因,不被大多數人生命特徵表達出來。這個過程至今仍在繼續。

    透過觀察可知,現今只有極少數人擁有祖先的這類超感知。進一步也可以推論,既然基因還在,只是被集體習性埋沒了,因而透過某種恰當的引導和練習,原則上個別人類也是可以恢復這類超感知功能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手機進水了,撿的手機,能去售後換手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