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諸葛侃物
-
2 # 姍姍大導演
這個不知道是運氣還是什麼。就像我拍的片子。拍的很好。但是為什麼總是不能上熱門了。為什麼別人拍的。 拍的很爛。也不好看。為什麼就有幾百萬的播放呢。 真的運氣很重要嗎。 有時候我真的頭疼
-
3 # 純粹雜談
《擺渡人》爛片的稱號是觀眾給的,那是觀眾沒明白是怎麼回事。其實這不是一部電影,這是一場文藝界內部的才藝展示聯歡會,雖然是自娛自樂,都是大腕級的不弄點獎說不過去嘛!再說贊助商阿里影業、澤東電影、和和影業、聯瑞影業、淘票票也不答應呀。於是就有了以下獎項:
第54屆臺北金馬影展 (2017)金馬獎 最佳男主角(提名) 金城武金馬獎 最佳改編劇本(提名) 王家衛 / 張嘉佳金馬獎 最佳攝影(提名) 曹鬱 / 鮑德熹金馬獎 最佳美術設計(提名) 邱偉明金馬獎 最佳造型設計(提名) 張叔平 / 張兆康金馬獎 最佳原創歌曲(提名) 金馬獎 最佳視覺效果(提名) 林哲民第36屆香港電影金像獎 (2017)最佳攝影 曹鬱 / 鮑德熹最佳剪接(提名) 最佳美術指導最佳服裝造型設計(提名)最佳原創電影音樂(提名)納塞紐·梅切利最佳原創電影歌曲(提名)最佳音響效果(提名)第11屆亞洲電影大獎 (2017)最佳女配角(提名) 熊黛林最佳美術指導(提名) 邱偉明最佳視覺效果(提名) 林哲民最佳造型設計(提名) 張叔平 / 張兆康第2屆美國洛杉磯金色銀幕獎(2017)
最佳攝影 曹鬱 / 鮑德熹最佳視覺效果(提名) 林哲民不管電影評價怎麼樣,那是導演的事。我覺得獎項的評判還是認真的:
曹鬱《可可西里》的實力不說了,鮑德熹,金馬、金像獎拿的都手軟,憑《臥虎藏龍》拿下奧斯卡可不是吹的。這倆搭檔獲得最佳攝影含金量足足的。
林哲民憑《大野狼和小綿羊的愛情》獲得2013年眾多視覺效果大獎的實力也是沒的說。
張叔平的造型設計和邱偉明的美術指導拿個金馬、金像毫無懸念。
沒有最佳女主角獎項的評判是公正的。angelababy的植物表情演技看來是改不了了。
按理說王家衛能認可的電影不會差到哪裡去,梁朝偉的加盟也沒托住這爛片之實,可能是導演張嘉佳太文藝了,文藝到拍出一部只有文藝界自娛自樂的盛宴,忘了考慮大部分觀眾的感受了。
-
4 # 田蘭地博
《擺渡人》(See You Tomorrow)是由阿里影業、澤東電影、和和影業、聯瑞影業、淘票票聯合出品的賀歲愛情喜劇,由王家衛監製,張嘉佳執導,梁朝偉、金城武、陳奕迅、楊穎(Angelababy)、張榕容、杜鵑、熊黛林、大鵬、馬蘇、崔志佳、賈玲、李璨琛、柳巖出演,李宇春友情客串,鹿晗特別演出。
影片改編自張嘉佳的短篇小說《從你的全世界路過》。 電影講述了“金牌擺渡人”酒吧老闆陳末(梁朝偉飾)和合夥人管春(金城武飾),拯救情感落水者的故事。用快樂和溫暖,抵抗這個世界的悲傷。
影片於2016年12月23日在中國上映。2017年4月9日,鮑德熹、曹鬱憑藉《擺渡人》獲得第36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攝影獎。邱偉明獲得最佳美術指導獎。
都說《擺渡人》是部爛片,為什麼總獲獎!?
《擺渡人》新上映,這部獨特的影片引起很多議論?然而,就這樣大家都認為是爛片的《擺渡人》卻又在美國洛杉磯得了“金色雙銀幕獎”的攝影和視覺效果獎,這是為什麼?
大部分看過的觀眾都說,這是一部爛片,今年看過最爛的影片。
據瞭解,大家普遍認為:
一、影片條理不清晰。大部分人看不明白,有點鬱悶,因為經常不知道說到了哪個故事。三個故事的碎片在拼湊,缺乏特有的主線和節奏感。?
二、過去浮誇,做作。想走搞笑路線,但是卻走過了頭。誇張的表演並沒有多大笑點。想模仿星爺但是學到表卻缺乏內涵。
三、觀眾認為這是雞湯有點餿了。雞湯滿滿,懂不懂就來一句,愛情就要一塊冰,握得再緊還是會消失的。愛情沒了不要緊,再找就是了……大多數人表示雞湯過時了。
四、大牌堆積的影片,大棚、歐弟等眾大碗,都沒有達到應有的效果,浪費人才……然而,我很喜歡這個電影?
因為從這部影片中,我看到了我自己。其實,影片中的人物都是我們,或者是我們生活所經歷的一部分,你只有經歷過才會明白影片中人物的苦與樂。酒吧中,初次見到的人都瀟瀟灑灑,其實接下來的日子裡,每個人都經歷過黑河,都需要擺渡人。
一句明天見,讓黑夜變得很短很短,沒有你,就沒有明天。所以陳末一直陷在黑河裡沒有明天。他以為成為擺渡人後,自己也可以到達彼岸,然而,他最後才發現,陷得最深的人是他自己。
經歷過擁有再失去的人,就是這麼痛苦。面對不如意,你會選擇逃避,用喝酒讓自己的時間能夠過得快一點,痛苦少一點。然而,這並不能解脫,卻把自己關在牢籠裡越陷越深。
愛是唯一,管春和小玉的愛情,會覺得可笑,愚蠢。其實現實中,很多人在愛情裡就是個傻子,你會為了對方做很多很多可笑的事情。傻,除了這個字沒有別的。但是看了會很心酸。很多時候我們想傻想衝動,但是,現實卻侷限了我們,我們會害怕,會退縮,然後選擇放棄。不去嘗試,怎麼知道結果?後來,結果讓我很滿意。
懂的人,看著電影,笑著笑著就哭了。不懂的人,看著電影,笑著笑著就沒了,最後還罵一路,什麼爛片。
獻給那些懂的人,希望每個人都能找到自己的擺渡人,穿過黑河,到達彼岸!
-
5 # 鯨魚電影
提到《擺渡人》,絕大多數人的第一反應都是:不就是2016年最爛的那部電影嗎?王家衛力挺的那一句“我喜歡”,又似乎淪為了大眾的笑柄。但是與普通觀眾的結論截然相反的是,這部電影在業內卻獲得了不錯的口碑,尤其是它在造型、剪輯、音效等方面都有較高的藝術水準,還獲得了第36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攝影獎和最佳美術指導獎。其實這並不意外,王家衛在大學時期就主修平面設計,他對畫面的色彩、構圖等很敏感,因此數十年來積累的作品成就了他獨樹一幟的香港電影作者風格。眾所周知,王家衛的攝影老搭檔是杜可風,但《2046》之後兩人因創作理念產生巨大分歧而分道揚鑣,而《擺渡人》則由曹鬱和鮑德熹聯合掌鏡,三人首次合作就成績斐然,順應了王家衛一貫的作風。
我接下來不談電影的劇情(可能劇情是《擺渡人》最受詬病的部分),只從色彩和構圖的技術角度,找幾個例子來分析它的特色之處。
1、王家衛電影首要的特徵就是它的影像色彩十分濃郁。幾乎每一部電影都會有一個主打色調貫穿全片,比如《重慶森林》的藍色、《春光乍洩》的綠色、《一代宗師》的黑色,而《擺渡人》在色彩方面或許更接近於《花樣年華》和《2046》,以黃色和紅色為主。到了《擺渡人》,則發揮出黃色和紅色的鮮明特質。
這兩種顏色在影片中分別起到不同的作用。在管春和毛毛的這條故事線中就全部採用了黃色做主色調,由於這段故事最有懷舊感,使得它更像是一段泛黃的記憶,因而人物的臉部都籠罩在黃光之中,。事實上,這種黃光主要是依靠後期調色來完成的,做法大致是新增特殊濾鏡,稍加對比度,增加光效的飽和度,再把光的炫光調到45度角。為了達到濃烈的程度,很多場景中還出現了光源,比如擺渡人酒吧的霓虹燈招牌,室外Sunny的直射等,對比度被拉大了不少。
2、另一種主要色彩紅色,是作為陳末情感故事的主色調出現的,另外在小玉這條故事線的後半部分也充當了基本色。紅色是與熱烈奔放聯絡在一起的,它所代表的是積極主動、強烈外露情感方式,陳末和小玉無疑是片中的典型代表。所以,陳末等何木子下班時的那堵牆、小玉贏得了“酒吧Golf”比賽,滿眼充斥的都是紅色。
紅色和黃色有時也會同時出現,比如當小玉喝醉酒時,她和陳末就被紅黃色的光籠罩。還有何木子去世之後,陳末獨自追憶故人時,他的背景是紅色,但卻有一束黃光投在他的臉上。這兩種色彩交織出一種遺憾的意味,“熱烈的”和“逝去的”是愛情的兩種狀態,它們對應色彩的不同含義,具有較佳的明視效果。
3、陳末和何木子的相識過程用了頗為喜劇性的手法來表現,將男女之間的吸引比作多次回合的高手過招,在反覆出現的單一場景中不斷變換人物造型,以此營造出人意料的效(笑)果。
這個單一場景就是何木子的酒吧。陳末前來試圖用老把戲來泡妹,但外表高冷的何木子不吃這套,每次都用一杯“See You Tomorrow”來將他擊退:喝完了這杯酒,陳末都走不出這間酒吧,非得摔個鼻青臉腫不可。但就是在這一次次的推倒重來的過程中,兩人的感情逐漸醞釀發酵,終成眷侶。在畫面構圖上,攝影師用了一個簡單的小細節來暗示這種遞進的情感關係。陳末第一次出現在酒吧時,一個仰拍的鏡頭中,左側出現了大面積的陰影,用吧檯那硬冷的線條來比喻何木子的冷若冰霜想必是最恰當不過的了。此後,每當陳末來到酒吧,畫面左側都有陰影,但是你會發現線條在變軟(比如第二次時是一個晃動的人影),陰影的面積也在減少,到第四次時,陰影就已經消失了,代表著何木子的心牆終於被攻破,隔閡消失,感情貫通。當然,景別也有變化,陳末被逐漸放大了,除了那越來越慘的造型之外,他的鍥而不捨又怎麼能被我們忽略。
4、雖然如今的觀眾已經習慣了影片不按照故事發生的時間順序展開情節,但《擺渡人》中被打亂的時間線索還是很容易讓人云裡霧裡。不過,編導卻在諸多閃回的場景中安排了很多視覺符號,使得重組後的故事能形成一個相對獨立的段落。
舉個例子,在回顧陳末與何木子的愛情故事的那一節,是透過一個“十年前”的字幕開始的。畫面上兩盞明亮的路燈和天上掛著的一輪明月,其實構成了一個由圓形“統治”的時間線。不僅月亮是圓的,陳末偷看何木子時門上的玻璃窗是圓的,何木子的吧檯上方的裝飾品是圓的,就連老胡的眼鏡也變成了圓形的。圓可以呼應陳末口中的“緣”,意為兩人的相愛是緣分使然,而陳末和何木子的愛情在開頭和結尾分別出現,其實也是在劇情上形成了一個圓形結構。
管春和毛毛的相識過程則離不開水這個符號。穿著木屐的管春踏過一片水窪,泛起漣漪,水中映出倒影的“霸王遊戲城”正是他們相識的地點。這個畫面是回憶部分的起始過渡,濺起水花的特寫鏡頭形象地比喻了當事人內心泛起波瀾的狀態。而這場回憶並不是全是美好的,毛毛和管春兩人因毆鬥受傷躺在雨中,作為一個悲劇性的結尾,瓢潑大雨既與開頭的水花形成對應,也極好地渲染了傷感的情緒和氛圍。
5、馬力和江潔在餐廳分手的這個場景,出現了一個罕見的越軸鏡頭。
在連續性剪輯中,會涉及到一個“180度中軸線”的概念。它是指當拍攝兩個人物面對面對話時,會在兩人中間劃出一個假想的虛線。攝影機不論放在哪裡拍攝,都必須在這條線的同一側。這條180度軸線能夠確保鏡頭中相關角色和物體位置的一致性,讓人物保持一致的視線,也能確保一致的銀幕方向。一旦攝影機越過這條線,由另一側拍攝,不僅背景會改變,還會造成視聽混淆,讓觀眾感到空間錯亂。
大部分的導演都不會輕易越過這條線,但也有一些例外情況,比如在追逐和動作場面中你會偶爾看到這種越軸畫面,比如《瘋狂的麥克斯》。至於對話戲,出現的機率比較少,不過像小津安二郎這樣風格鮮明的導演,就不管什麼三七二十一,越軸的鏡頭比比皆是。
來看馬力和江潔的這番對話,他們分坐在桌子兩側,由於遵循180度中軸線的原則,不論是從哪個角度看他們,畫面中的馬力都是面朝右側,江潔是面朝左側,由此界定了他們兩個人的空間位置。但是當江潔開口提出分手時,卻出現了一組馬力面朝左側的鏡頭。也就是說,此時的攝影機越過了那條看不見的軸線,讓馬力和江潔都處於同一方向了。這麼做的目的是為了傳達出兩人矛盾重重的心理活動,他們早已貌合神離,分手在即,卻依然無法達成一致意見,只能以不愉快的妥協而告終。
通常來說,如果用直接剪輯的方式切入越軸畫面,的確會顯得過於唐突,因此一般導演會採用幾種讓攝影機越過軸線去另外一側拍攝的方法,其中有一種是將攝影機從軸線一側不停機地橫移到另一側,等到攝影機運動停止後,接的下一個鏡頭就可以是在新的一側拍攝的鏡頭了,這樣就可以避免攝影機越過軸線而給觀眾帶來視覺感受上的紊亂。比如馬丁·西科塞斯的《金錢本色》中,文森特和艾迪對話時,攝影機在艾迪身後進行了橫移,使得文森特從畫面的右側,移到了畫面的左側。陸川也曾在《尋槍》中,讓攝影機繞著兩個對話的角色不停地旋轉。
而在這場戲中,攝影機在拍攝江潔時,越過馬力的頭部向左側移動,讓江潔的臉從面朝左變成了面朝右,於是才接著出現了剛才那個馬力越軸的單人鏡頭。這組鏡頭頗為表意地展現了馬力非常想與江潔溝通,但始終溝通不上的尷尬窘境。所以,這看似是個不合常理的處理,實則都是經過了編導的精心設計,讓熟悉這些創作手法的業內人士看到了影片的創新之處。
-
6 # 讀書評書2017
首先,它的感情是觸動人的,講出了愛情核心本質。其次,攝影是很專業的,包括調色、布光都很講究,技術上講遠超之前的《從你的全世界路過》。
並且,王家衛導演在監製了喜劇《東成西就》的25年後,再監製了這部喜劇電影,原本也是希望大家能在假期裡獲得高興和快樂,而且也努力做到了這一點。
再有,就是影片裡每個人的顏值美到爆炸,我覺得這也是優點,不是每部電影可以把每個演員的最美最動人點放大的最好,我覺得這部電影做到了。就像從來不對鮮亮小鮮肉感興趣的我,看到鹿晗出現,也噴了一口老血,幾十年忍不住尖叫的幾次之一“哎呀,好帥啊!”然後金城武,一頭金髮簡直就是經典漫畫裡走出來的。還有其他的就不提了,畫面也是極美,音樂正如大家說的,好,真滴好聽,最近的中國產電影裡印象較深的。最高明的電影配樂是你感覺不到他的存在,這部電影除了幾首唱出來的都很好啊。
最後,電影給人的感覺,不得不說到血戰鋼鋸嶺,確實是一部完美的,嚴謹的勵志電影,傳達給人的思想積極,正面,恕我直言,我不是很喜歡說這種有些教式的片子,我感動於精神,敬仰逝去的先輩英雄,但是拍出來我總覺得哪裡不太舒服。最讓我震撼的還是十幾分鍾激烈的槍戰,讓我一直很激動很緊張,導演想向我們還原真實的戰場,雖然我知道就算這樣也離真實的戰場差的很遠很遠,可我很投入,看的時候很窒息。
有了這些優點,我覺得它能夠獲獎也是可以理解的。
-
7 # 晚晚的私聊時間
因為是從不同的角度來看它。
對於大眾來說,我們觀看電影是為了娛樂。無論是喜劇還是悲劇,無論是古裝劇還是現代劇,都是為了博我們一笑或者讓我們淚流。我們透過看電影來放鬆自己,透過裡面的醉生夢死來獲得短暫的解脫,我們透過裡面的愛恨情仇來產生共鳴。對於大眾來說,淺顯易懂的、製作精良的電影更容易獲得好評。因為我們看電影不是為了多深入的思考,也不是去學習去成長,而是得以暫時的逃脫當下的生活壓力,在電影中找到一方灑脫。
但是,對於專業影評人或者獎項的評選人,他們所看到的,不是電影所帶來的娛樂,而是電影能夠引發多少思考,帶來多少啟迪,能夠在電影史上留下什麼樣的痕跡。他們看電影看到更加深入,思索也更有深度。
就像《等待戈多》。我讀過好幾遍,卻始終不明白其中的深意,它對我而言是無聊的。但是,誰也不能否認,它帶來了戲劇史上的革新,也是第一部演出成功的荒誕派戲劇。
我不能否認它的貢獻,我也不能否認我不喜歡它。
或許,這也是《擺渡人》現在面臨的尷尬。
回覆列表
《擺渡人》是由中國的著名作家張嘉佳導演,改編自他的短篇小說集《從你的全世界路過》。是的,這部電影的原著是許多小故事的合集,而且是導演的處女作。
所以你要是覺得他敘事很亂,這應該不是你的錯覺,也不是你程度不夠。我從來沒有這麼能夠理解一部電影會有兩極評價的原因。首先,這部電影演員陣容超級豪華:梁朝偉、金城武、陳奕迅、Angelababy(楊穎)、張榕容。
鹿晗在裡面扮演陳奕迅的少年時期,還有大陸的人氣歌手李宇春客串。其次,王家衛擔任這部電影的編劇和監製,國際知名的演員,加上大師級的的導演。天啊,這怎麼可能是一部爛電影呢!那些微妙的感覺一定是我看不懂!不管怎樣快按贊,免得別人說我看不懂!所以,評價兩極,而我選擇站在哪邊?
我不想說委婉話,我覺得我有看懂。同時我也看得出它的敘事有多亂,這作品裡有我很喜歡的搞笑風格,也有我不太喜歡的那種無病呻吟。
它把我喜歡的和不喜歡的東西糅合在一起,我很難講到底對它是喜歡不喜歡。故事的主線有三條:
一條是身為酒吧擺渡人的梁朝偉,失去愛人的痛苦往事成為他的心病,他救不了自己,只能拼命地救別人。第二條是金城武跟以前的愛人張榕容重逢,不過她不僅失憶了,也失去了做餅的手藝,所以他用盡方法想要她重新回憶起來。
第三條主線則是說Angelababy單戀歌手陳奕迅的故事。
總結起來就是在說什麼呢?“三對痴男怨女”。我們先不講這電影跳來跳去的說故事手法。因為混亂歸混亂,它真的沒有到看不懂的地步。
我喜歡電影的“擺渡人”這個職業概念,說白了就是陪人聊天的諮商師,曾經走過地獄一回的人,才有辦法成為擺渡別人的人。
電影用插敘手法帶出男主角的往事,一邊敘說配角們各自的故事,中後段則藉由培養新的擺渡人,更進一步帶出男主角的心傷。無厘頭的演出風格下,每一段都是情懷,每一段都蘊含深刻的人生道理。這應該要是一部很好看的電影,我其實很樂在其中。尤其看到金城武睽違已久的搞笑演出,就非常值回票價。金城武線的故事也是我最喜歡的,因為敘事至少夠清楚,也是搞笑與認真平衡得最好的部分。
電影前半段那些無厘頭的搞笑,我都覺得很OK。梁朝偉有演技撐場,杜鵑的每個鏡頭都美爆了,大概是從Angelababy的故事線要收尾之前,走向就開始越來越不對勁。
“我拼的不是酒,拼的是命”。
“我不是想贏,我只是不想輸”。
你們覺得這兩句臺詞很帥嗎?
你喜歡的人早就昏倒不省人事了。我實在不懂那場拼酒有任何意義,結果這場不合邏輯的鬧劇,連累到本來敘事還滿有質感的。梁朝偉那條主線,Angelababy在那邊為了屁點大的事拼酒。梁朝偉在旁邊一邊看著,一邊回憶他的愛人。畫面好美啊!對白好美啊!可是構成這畫面的情節,跟他說的話沒有任何的連結性。再說了,她拼酒拼得要死要活,結果其中一個人把桌上的酒杯
全部掃到水桶裡,再把水桶裡的酒舉起來潑在臉上。就宣告自己贏了!周圍的人還歡呼!
你們不是很認真地在拼酒嗎?這段劇情不是很嚴肅的嗎?為什麼拼了半天把酒潑到臉上就贏了?
我都沒看懂,周圍的人到底在歡呼什麼?
然後咧,莫名其妙開始打群架。金曲串燒這個設定我本來一直沒有意見,但它開始放灌籃高手主題曲,而且是日文版的時候,我真的覺得有點太過了。為了氣氛,為了情懷,把讓人覺得懷念的歌曲隨意地安插進去。剪接和配樂都極度任性,活像在拍一連串的網路小短片。
而且有些歌曲出現了3次,有些是1次。有時候是臺語歌,有時候是中文歌,有時候是粵語歌,有時候是日文歌,有時候是英文歌。它沒有一個整齊的文化背景脈絡,導演愛放什麼,就放什麼。可能覺得懷舊就好,觀眾聽起來覺得“喔~我聽過”就好。電影裡很多這種應該要嚴肅處理的細節,就這樣隨隨便便過去了。從頭到尾我最深刻的感覺只有兩個字:“尷尬”。
感覺好像進錯了KTV包廂,眼前的人唱唱跳跳嗨爆了也不關我事。瘋瘋癲癲一段,突然間深沉起了,給你點雞湯喝。接著繼續瘋瘋癲癲,觀眾有人可能聽到金曲串燒就感動,有人可能恨不得電影都要拍成MV那樣。反正我不是。除非這是一部跟音樂有關的電影,我覺得金曲串燒是一種惡俗偷懶的手法。
導演說,他要用周星馳的風格,拍一部王家衛的片。非常明顯,我感受到了。可是我能夠想像的周星馳加王家衛,最好的呈現應該不會是這部電影的樣子。
我也不認為這跟年紀閱歷有關,有些年紀大的人可能會跟你說:年輕人看不懂啦。
不是喔,我覺得你把這部片給10個五六十歲的人看,他們給的評價一定也是各種各樣。
好了,說了這麼多
為什麼我不會說我不喜歡這部電影?因為即使我覺得它亂七八糟,它卻確實有許多我喜歡的部分,是那種你會希望看第二次第三次。
如果這部電影是做成一段一段的網路小短片,我一定會跟朋友分享。
我很遺憾它的收尾不夠強,整個劇情編排讓人失望,惡俗的橋段比比皆是。
我不知道該不該跟人推薦,因為總體來講這真的不是我的sense會喜歡的東西。但是我覺得作為張導演的處女作,他勇氣可嘉,而且你們要是真的看過
就會知道這部電影其實應該主要還是王家衛導演的美術、剪接、運鏡風格。不過內容是早期的周星馳。
最後我決定這樣說吧,我應該算是喜歡這部作品。但我希望它不是一部電影,它應該做成很多很多的小短片。